导语:皮肤基底细胞癌是一种来源于皮肤基底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在所有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占比最高,达65%~80%,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与多种外在环境因素与内在宿主因素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病程一般较长,需警惕

1、影响因素

外在环境因素中紫外线照射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此外还包括电离辐射、放疗、幼年晒伤烧伤、长期接触砷化物等。皮肤基底细胞通过吸收并累积一定效应的紫外线后,可引起DNA的重新编码,导致基因突变。

累积吸收的紫外线可直接造成DNA的损伤或间接通过氧自由基形成等破坏DNA大分子,从而激活皮肤细胞中的BCC相关的原癌基因,同时导致抑癌基因突变,启动肿瘤生物形成过程,其中原癌基因bcl2和抑癌基因p53在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UVR的另一个作用是在人体局部建立持续的、剂量依赖性免疫抑制环境,损害皮肤的免疫监测作用。

促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间接促进肿瘤的形成。电离辐射和放疗致BCC的机制与紫外线致癌机制类似。内在因素有肿瘤遗传、基因突变、移植手术、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局部病变或慢性炎症等。大多数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癌起病隐匿,生长速度缓慢,且侵袭性弱,患者容易重视不足,临床医生诊断准确难度大,因此其病程一般较长,可达数月到数年,最长者可达几十年。病变早期一般自觉症状轻微或无自觉症状,病变一开始多为肤色或红色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或斑块,表面光滑明亮,可带有鳞屑,少数病变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色素沉着。

其特征性表现为病灶边缘有卷曲的半透明小结节,呈“珍珠样”。病变进展较缓慢,随时间的推移病灶中心发生坏死,并可向病灶深部的组织扩张蔓延,甚至侵犯至软组织和骨组织层面,引起大片状侵袭性坏死,也称侵袭性溃疡。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和颈部,亦可发生在四肢、躯干、会阴、乳房和腋窝等未直接接受紫外线照射的部位。

发生于头颈部的基底细胞癌高达80%,而大部分又集中在鼻部、眼部和面颊部,国内外文献报导表明基底细胞癌病变部位的分布无明显的差异。虽然文献没有对此给出系统解释,但不难得出一方面鼻部、眼部和颞部作为日常暴露和阳光直射部位,接受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和几率比其他部位明显要高,故相应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生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上述部位亦为脂溢性角化病,皮脂腺瘤、毛囊瘤等好发部位,有文献表明,上述疾病在外界和内在因素刺激下,存在向基底细胞癌转变可能。基底细胞癌病灶大小跟病程长短有关,一般直径为0.3cm~5.0cm,大于5cm的病例少见。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男女患病比例相似,男性略高于女性。

发病年龄大于40岁的病患数占比高于80%,表明BCC患者的发病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年轻人患基底细胞癌的数量逐年增加,国外有研究显示40岁以下的年轻人BC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临床上进行基底细胞癌诊断筛查时,对中青年人群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3、病理分型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将基底细胞癌主要分为7种基本类型:结节型,色素型,浅表型,硬化型,角化型,腺样型,微小结节型。基底细胞癌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位于真皮内癌细胞聚集形成的癌巢,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位于癌巢外部的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中央细胞排列紊乱。

这些多形性细胞核大多呈嗜碱性,无可辨认的核仁,细胞质稀少,部分可见有丝核分裂象。在石蜡包埋切片上,可见癌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形成的回缩伪影,即收缩间隙。粘蛋白可存在于癌巢内或肿瘤周围的基质中。癌细胞团多与表皮连接,部分向周围神经侵犯提示向深部浸润转移。

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又具有特异的组织病理表现。基底细胞癌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位于真皮内癌细胞聚集形成的癌细胞团,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位于癌细胞团外侧的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中央细胞排列紊乱。这些多形性细胞核大多呈嗜碱性,无可辨认的核仁,细胞质稀少,部分可见有丝核分裂象。癌细胞与周围基质之间形成的收缩间隙。

02

了解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程及临床诊断方法,可以辅助皮肤镜等检查

1、病程

病程定义为从发现病变到病灶切除的时间,184个病灶的病程范围为1个月~70年,平均病程为8.36年,中位病程为4年。病程跨度广是基底细胞癌特征之一,其中病程大于2年的有122个(63.05%),大于5年的有76个(41.30%),大于10年的有33个(17.94%)。

这与其早期症状轻微、病变进展缓慢、患者重视不足以及临床确诊程度不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本次研究比较了不同年龄段的平均病程,发现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其病程明显长于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故随着年龄增长,病程也随之增长。

2、临床诊断

关研究表明,在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灶中,诊断为肿物待查的为17.39%;诊断为色素痣的为6.52%;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的为3.26%;诊断为慢性溃疡的为3.80%;诊断为黑色素瘤的为0.54%;诊断为Bowens病的为1.64%;诊断为乳腺外Paget病的为1.09%;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为5.43%;诊断为毛母细胞瘤的为1.09%。

除上述诊断外,文献中报道的造成误诊的鉴别诊断还包括皮炎、增生性三叉神经上皮瘤、癣、地衣样良性角化病、湿疹、平克氏纤维上皮瘤、皮脂腺增生、转移性恶性肿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霉菌病)等,故临床上,应熟练掌握各个疾病的鉴别要点,结合病史和专科检查,必要时可辅助皮肤镜、组织活检等,做出正确的诊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由于基底细胞癌很少发生转移,因此合理治疗原发病灶有极大概率彻底治愈基底细胞癌。虽然几种针对原发灶的治疗方法效果都很显著,但应当根据复发风险和患者个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疗效显著,因此早期手术仍是治疗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原则是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基础上完全切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