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一部以血肉堆砌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受害者,中国从废墟中重建,苏联差一步就被攻破国都,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也在二战的洗礼下丧失了霸主的地位。

另一边,作为挑起战争的国家,日本不但榨干了人民的积蓄,还被原子弹洗礼,意大利被愤怒的复仇者攻破罗马,而德国则被强制分割成了两块。

在德国投降的前夕,苏联为了夺回被德国侵占的库尔兰气势汹汹,而德国为了顶住两面夹击的压力,给自己的国民提供撤离的时间,只得要求守在库尔兰的德军留下来拖住苏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守在库尔兰的德军们成为了被祖国舍弃的牺牲品,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奋勇作战。因为他们不怕牺牲的作战精神,在这18万德军投降后,他们的敌人苏联也被其打动,行军礼致敬。

无畏的“牺牲品”

二战期间,希特勒曾无耻地撕毁了德苏之间互不侵犯的条约,大肆侵略苏联的土地。那时的德军气势汹汹,差点就攻破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苏联为了挡下德国的进攻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如今,风水轮流转,曾经耀武扬威的德国此时在战场上早已没有了胜算,苏联复仇的铁蹄已经踏到了家门口,如何保护自己的国民安全撤离成为了德国当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当时,德国正被两面夹击、腹背受敌,而此时德国的境内还有一百多万的军人以及二百五十余万普通民众。

德国当局认为,为了使这些大部队得以转移,就必须有人留下来做出牺牲,而驻守在库尔兰的德军便成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拖延苏联进攻的牺牲品

为了夺回库尔兰,苏联方面派出了五个方面军,曾经德军在自家土地上的恶行还历历在目,此时,每一个苏联军人的心里都窝着火,想要让德军用性命来偿还自己犯下的罪孽,如今被选出来留在库尔兰的士兵无疑是有去无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被选为牺牲品的士兵们何尝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看不到一丝绝望的痕迹,他们在波罗海边狭小的区域内迅速修建防御工事,集结整合军队。

彼时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气势全无的德军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在当他们的身份从掠夺者转化为守卫者后,汹涌的斗志在他们身上重新点燃。

为了尽快稳住战局,为苟延残喘的纳粹势力争取一丝喘息的时间,集结在此的德军建立了基于纵深体系配置的防御体系,这些防御体系大多借助河流、湖泊与森林沼泽建立而成,给苏联红军的进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里加区域是德军重点防御的区域,在这里集结了德军的五个坦克师,而整个波罗区域聚集了70万德军,超1200辆坦克,7000余架迫击炮与火炮以及400架支援地面作战的飞机。

这个战力放在一般的战场上也算得上是重军,但是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苏联。这次进攻,苏联调集了约90万士兵,17500余架迫击炮与火炮,3080辆坦克和2640架飞机。

但从交战前双方的纸面实力来看,对于德军来说这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战争,假以时日,这70万人便会在苏军的炮火下悉数殆尽,唯一生存的希望便是上级撤军的命令。

被“遗忘”的士兵

在正常的战役中,总会有一些队伍成断后部队,这些部队会用小部分的牺牲来保全大部队的实力,这样的操作并不少见。

在抗美援朝中,为了给志愿军大部队争取到休整的时间,第六十三军就曾经成为了为志愿军断后的部队,在朝鲜战场的谱下了铁原阻击战的传奇故事。

虽然中美双方实力悬殊,但六十三军硬是从敌人的手中为大部队抠出了半个月的休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即使是在抗美援朝这样惨烈的战争中,断后的部队依然不会被国家放弃,在完成任务后,第六十三军马上接到了组织撤退的命令,顺利回到了大部队的怀抱。

但是,驻守在库尔兰的德军所面临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状况,在苏联红军疯狂的进攻下,德军的数量锐减,但是撤退的命令却迟迟没有传来

苏联的精锐部队前后对库尔兰的德军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这些战役使原本德国的70万大军人数锐减到20万人左右。

德国方面明白,苏联早已不是将这场战役简单地看作夺回领土的战争,对于苏联来说,这是夺回骄傲的一战,无论如何苏联都希望能够漂亮地赢下这一仗,为自己找回一些脸面。

但是,经过六次大规模进攻后,苏联红军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不及时撤军的话,迎接这些驻守将士们的将是更为猛烈的炮火。

时任德国国防部最高统帅的邓尼茨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在德国的军民撤离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不愿再让德国的士兵继续做出无谓的牺牲,于是向希特勒提议,让驻守在库尔兰的德军撤离,但这一提议却遭到希特勒无情的否决。

希特勒就仿佛忘记了那里还有一批驻守的德军一般,无论战局多么惨烈就是不肯下撤退的命令,毕竟,希特勒让这70万大军驻守于此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掩护大部队撤离那么简单。

当时纳粹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没有了胜算,接连不断的噩耗使德军士气大减,只得不断地撤军来谋求调整的时间,但撤退并不能阻拦敌方的大军,因此就需要用小部分的牺牲来换取时间,而驻守在库尔兰的士兵们便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迟来的归途

驻守在库尔兰的士兵们虽然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但是作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士兵,对于当前的局势与自己的结局,他们的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但是,即使是最绝望的结果摆在眼前,德国士兵的意志依然没有被动摇。

驻守在那片土地上的不仅有刚加入军队不久的新兵,还有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兵,但是在这里,这些等级的悬殊似乎消失了,大家都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身边的人倒下了,自己就要补上去,而自己倒下了,其他人也会填补上自己的位置。

就这样,这些德军以一种近乎不怕死的精神状态顽强抵抗,用近三分之二的牺牲抵挡住了苏联红军的六次进攻,这样的精神使身为敌对方的苏联军人都为之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的春天,希特勒不愿面对自己败局已定的事实,选择了自杀,而依然坚守在库尔兰的德军终于迎来了生的曙光。

在拿到指挥权后,一直将库尔兰挂记在心上邓尼茨立刻下令让驻守在库尔兰的德军向苏联方面投降,这场没有胜利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接到命令时,原本坚守在这里的70万大军只剩下了18万人,但是德国军人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在投降前死死地守住了库尔兰,此时即使是投降,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凯旋。

即使无人喝彩,即使接下来将要面临痛苦的俘虏生涯,这18万军人还是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走出了战壕,而他们身上军人的精神也使苏联方面为之动容,纷纷敬礼。

小结:

历史上关于库尔兰战役的记载并不多,俄罗斯方面一直不愿过多公布详细信息,而德国则在兵败之时就已经将大部分文件焚毁,如今许多关于库尔兰当年的故事都是由存活下来的官兵们亲口讲述的。

虽然德国在二战中扮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由它所发动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库尔兰战役中德军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令人难忘。

在库尔兰战役结束后,虽然一部分德军借着德国的运输船只回到了祖国,但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成为了苏联的俘虏,在三个月后被苏联释放,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