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汤伟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都对疫苗寄以厚望,认为疫苗只要安全、有效就能实现对疫情的防控,实现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化。但越来越多迹象证明,疫苗带来的“后疫情世界”表述并不准确,疫情可能持续数年乃至更久,并周期性地、区域性地暴发。这种前景世界各国都准备不足。面对疫情的反扑和持续变异,不能不有所准备。

一、疫苗疫情防控中作用不能高估

疫情普及确实能极大增强疫情防控的成效,以色列、美国等接种推进迅速国家,无论感染率和重症率都显著下降。然而最近一些迹象显示,疫苗作用似乎不能高估。

第一,就科学层面,疫苗能否保护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免疫力能持续多久目前并不清晰。疫情暴发至今,无论荷兰、挪威、美国等都出现动物甚至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这些动物深度融入人类社会,有理由相信,疫情是从人类向动物传递的。那么动物感染之后,是否再次向人类传递,目前并无确切证据。但针对动物感染情况,北欧一些国家却采取预防性措施,譬如丹麦、西班牙都大规模捕杀水貂。这意味疫情的传播链条可能比想象得复杂,变异也比人们想象要快得多。目前已出现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以及在秘鲁发现的“拉姆达”等变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疫情继续在不同区域暴发,未来还会出现更新的、更危险、更难控制的变种,且全球传播可能性很大。虽然,辉瑞和莫德纳等mRNA疫苗对“拉姆达”等变种仍然有效,但与原始病毒相比,疫苗产生的抗体数量减少了2到3倍,由此变种是否会朝着免疫逃逸方向演化尚不清晰。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大自然还存在其他传染疾病或者病原体,新冠病毒与之会有怎样的联合反应,对人类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冲击更不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片: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新华社发,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供图)

第二,疫苗接种过程并不顺利。疫苗是应对疫情的核心手段,然而目前疫苗的生产和分配都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虽然G20、APEC等会议上世界领导人一再承诺扩大疫苗共享和生产,但疫苗仍称不上是国际公共产品。根据Our World in Data截止到7月17日的数据,目前接种二针比例,以色列60.4%、英国53.1%、加拿大49.2%、美国48.1%、德国45%、意大利43.5%,一针比例英国、以色列和意大利超过90%,加拿大70%,美国也达到55%。而发展中国家除了疫苗数量奇缺,也在于组织实施能力薄弱,拉美二针比例为16.5%(一针比例为38.3%),亚洲仅为9.6%(一针26.4%),12亿非洲人疫苗接种率二针仅为1.3%(一针3.0%)。疫苗普及不足疫情必然反复跌宕迁延,医疗资源不足更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前段时间印度病患累积,大量平民因为无法得到救助死去,焚烧尸体的浓烟笼罩着城市,呈现“末世”景象。现在东南亚地区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越了拉丁美洲和印度,且缅甸、尼泊尔甚至印尼等国家都出现与印度类似场景。即使有较高的接种率和普及率的欧美国家,疫情近日也在抬头,英国17日新增感染超过5万例,美国日增超过4万人7月19日更达到7.4万人,死亡人数都较上周大幅增加,甚至接近群体免疫的以色列的感染人数也再度反弹。

二、疫情演化情景

接种率的不足使得疫情发展短期内不会受到疫苗的影响,着眼于未来中长期,疫情将最终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全世界都在关心。主要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情景,疫情照旧甚至严重性加剧。随着变种不断增多,疫情完全可能突破仅仅由疫苗构筑的防线。最近,原本疫情控制较好、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较快的东亚社会反弹强烈,韩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感染数字明显上升,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由变种病毒造成的感染日增数千乃至过万,有人甚至指出已经形成“环中国疫情感染圈”。欧美疫情也在迅速反弹,欧洲杯毫无顾忌的欢乐、英国解除封城、法国德国的游行示威均说明欧洲公众对封锁极度厌倦,只能采取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方式,将死亡率和重症率控制在医疗治疗可负荷的水平。显而易见,假设疫情周期性区域性地暴发,且变种越来越多,疫苗因为变种、接种缓慢等原因效用始终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疫情对世界秩序冲击将比任何预测都更要严重。所有国家也会在不断在封锁-放开中循环,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公众也会疲惫不堪,社会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酿成重大事变。

(图片说明:7月12日,医务人员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处人口密集区的移动疫苗接种点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新华社发 维里摄)

第二种情景,疫情彻底“流感化”。国际上一直有对疫情进行 “流感化”的社会话语构建,较早的新加坡、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巴西甚至欧盟都有接近 “流感”,“死亡率略大于流感”的论述。与此话语匹配,政府未作足够预警、也未在防控闭环方面作出有力应对;公众在个体自由价值观主导下缺乏对政府指引基本配合,譬如减少外出、少集聚、配套口罩等等,后果是欧美的疫情始终得不到缓解。欧美疫苗普及后每天感染数字确实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解封后又在快速反弹。显然,当下疫情不是流感,其死亡率、重症率、传播性几乎是流感的几十倍。如果疫苗能尽快普及、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感染新冠之后能有效治疗疾病负担也不算大,那么还是可以成为与流感类似的地区性、季节性疾病。当然,这也不代表人们可以就此乐观——流感每年在全球依旧可以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因呼吸道疾病去世的65岁及以上人群,流感死亡数占三分之二。

第三种情景,疫情最终退化为“感冒”。不仅毒性、传播率对人体的负面影响也要小于流感,无限接近感冒的状态。一方面人类接受新冠疫情与人类社会的共存,另一方面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不用在意,这当然是最理想状态。然而这并不容易,需要多重条件,除了疫苗、治疗药物等科学层面的努力,还必须确保世界各国的人口针对新冠病毒都有足够的适应力并确保针对性的基本药品,而这些都取决于最差国家的境遇。这需要多边机制的协调和持久努力,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世界银行、欧盟等核心国际组织和G20等核心多边决策机制对疫情的磋商、协调与问题的需要相比远远不够,响应节奏似乎还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而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

显然,以上几种情景最有可能的还是疫情照旧并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疫情会局部性、周期性地缓解。但大多数国家还是可能陷入到封锁-解封的周期性的紧张中。如果监测能力不足,或是应对不够充分,新冠肺炎依旧有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可能。这过程如果持续地出现变种,对世界秩序的冲击很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南非、缅甸、黎巴嫩等近期迹象显示,一旦疫情叠加国内其他重大事件,经济恶化,很可能公众信任关系彻底破裂、甚至政局动荡,不排除个别国家的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说明:7月19日,一名戴口罩的女子从英国伦敦考文特花园的一处安全提示牌旁走过。新华社发 雷伊·唐摄)

三、要防止疫苗决定论

疫情去年在我国武汉暴发时,人们不会意识到疫情会如此大流行也不会意识到中国会是世界防控最成功的的国家之一。这说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逐步离去,而真正相对稳定的世界还没有建立起来。由此疫情既是世界秩序深层演化动力的反应也是决定未来世界面貌的重大因素之一。

截止到当前,我国是保持很低的全社会感染率、很高的疫苗接种率、大量疫苗生产能力以及较好的制度响应能力的国家,与欧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不是依靠疫苗,而是政府正确决策和公众积极配合。由此希冀单一依靠广泛的疫苗接种,取得群体免疫,就能实现疫情防控,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思路是不正确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仍需要根据世界疫情尤其周边国家疫情动态变化,做出动态调整。

建议做到三点:第一,避免过早向国际开放,认为国内疫情接种率已接近群体免疫、为提升经济竞争力应恢复与外界尤其欧美的互联互通、降低流动成本尚无足够依据,必须认清目前变种增多、毒性和传播率也有所上升,开放可能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第二,避免过早解除防疫基础设施,2020年我国建立比较完备的联防联控体系,并匹配相对完善的操作流程和防疫物资储备,这套机制成效卓著,未来即使疫苗接种率超过76%,达到群体免疫水平,仍需根据情况有所保留,并根据情况动态响应。第三,要全力围绕疫情进行科研研发,疫情防控不仅需要疫苗,更需要有针对性的药物,无论流感还是感冒只有基本药物有保障才会实现。从这个角度,应该当前疫情远没到结束时候,更不是讨论 “后疫情”的正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