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末,由马克沁开创的利用后坐力完成枪械自动退壳与上膛的原理被运用于手枪设计领域,催生出自动手枪,打破了转轮手枪一统天下的格局。早期的自动手枪设计尚处于摸索阶段,奇思怪想层出不穷,大多数老牌兵工厂对这种新鲜事物的态度都比较保守,德国著名的毛瑟公司就是如此,其创始人保罗·毛瑟有意开拓手枪市场,也预见到自动手枪的前景,但在没有相对可靠和成熟的设计前并不想投入太大的精力和财力。

■1891年由奥地利人发明的萨尔瓦托-多莫斯手枪被认为是史上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就职于毛瑟公司的费德勒三兄弟在闲暇之余设计了一款自动手枪的原型,引起了保罗·毛瑟的注意,出资购买了该枪的设计,并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专利。在费德勒兄弟的原型枪基础上,毛瑟以及公司的其他技术人员继续加以改进,于1895年设计定型,次年投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C96手枪。关于毛瑟C96到底是费德勒兄弟设计的,还是由毛瑟设计的,至今仍存在争议。有证据显示,早在费德勒兄弟开始设计初期,毛瑟就已知情并深入参与,而且费德勒的设计也没有完全被采用,其后期的改进和优化也都是由毛瑟领导的团队完成的,比如毛瑟C96的保险机构就是毛瑟亲自设计的。由于毛瑟公司的档案资料在二战时被销毁,很多说法已经无从考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制造的毛瑟C95原型枪,与后来的毛瑟C96有所差别。

毛瑟C96是早期自动手枪的代表作品,采用枪管短后座原理和外置击锤设计,空枪重1.13千克,枪长312毫米,枪管长140毫米。毛瑟C96发射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由7.65×25博查特手枪弹修改而成,其实两者相差无几。7.63毫米毛瑟手枪弹的特点是初速高,在毛瑟C96上可达425米/秒,弹道平直,精度优良且射程较远,使毛瑟C96的有效射程可达150~200米,远超一般手枪的50米射程,同时具有优秀的侵彻力,不过也由于过度击穿而造成停止作用不足的缺陷。毛瑟C96采用10发固定弹仓设计,当时各型转轮手枪乃至步枪的弹容量多在10发以下,因此大弹容量也成为毛瑟C96的一大卖点。

■毛瑟C96及其配用的木制枪套,因为价格昂贵,换装成本高而被德军拒绝采用。

毛瑟C96问世后,毛瑟公司立即向德国军方大力推荐,以取代德军当时列装的M1879型帝国转轮手枪,然而结果却让毛瑟大失所望,德军拒绝采用毛瑟C96作为制式手枪,除了尺寸重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军官配枪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价格太贵。资料显示,在1899年,毛瑟C96在美国的售价为35美元,而转轮手枪的单价仅为15美元!毛瑟C96的高价源于其优良却成本高昂的工艺,整枪大量采用铣削工艺,诸如枪管和机匣为一体制造,弹仓、枪身和握柄也由一块钢坯铣削而成,内部的诸多零件以铆接固定,彼此严丝合缝,紧密契合,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稍有误差就可能导致整枪报废!因此,德国军方认为大规模换装耗资巨大,并无必要,而M1879型转轮价格低廉,性能可靠,更关键的是,德国军方对于自动手枪本身也持观望态度。

■M1879型帝国转轮手枪及其枪套,是19世纪末德军制式军用手枪。

在吃了德国军方的闭门羹后,毛瑟公司只能将C96转向商业销售,凭借精良的做工、新颖的造型、独特的性能,加上毛瑟的品牌效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很多欧洲国家的上层显贵和军官都会自费购买,其中包括德国军官。1908年,德国军队终于决定选择自动手枪作为新一代制式手枪,然而在选型竞标中,毛瑟C96再度败给了鲁格P08手枪,后者更加轻便小巧,设计更为合理,价格也相对便宜。总之,在一战爆发前,毛瑟C96在政府订货方面始终没有起色,只有土耳其、意大利和波斯三国购买,而且订货量都不大,其中土耳其和波斯只购买了1000支,意大利购买了5000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世纪初德国陆军制式手枪选型中,毛瑟C96(左)再度败于鲁格P08(右)之手。

■1914年10月,德军第243预备步兵团的一名少尉携带自购的毛瑟C96拍照留念。

毛瑟C96真正叩开德国军队的大门还需要战争的助力。1914年8月,一战爆发,并演变成一场超出预期的消耗战,各交战国的武器供应都出现短缺状况。在德国,鲁格P08的产量很快就不能满足军方的需求,于是德国陆军终于想起被它两度拒绝的毛瑟C96,于1915年向毛瑟公司订购了15万支C96手枪作为军官和军士的随身配枪,以弥补鲁格手枪的不足,缓解前线部队手枪的紧缺状况。军方的附加条件是必须将口径改为9毫米,以发射与鲁格手枪相同的9×1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这一改动主要是出于弹药通用,便于后勤供给的考虑,但同时也有助于改善7.63毫米枪弹停止作用不足的缺陷。

■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的9毫米毛瑟C96手枪。

■手持毛瑟C96拍照的德军士兵。

毛瑟公司按照军方要求进行了修改,于1916年正式交付9毫米版本的毛瑟C96,因为主要订购方是普鲁士陆军,在毛瑟C96的家族谱系中,这款重要的战时改型,也是德国军队唯一大批量订购的制式版本也被称为M1916普鲁士型。9毫米毛瑟C96除了将口径扩大为9毫米,并对枪机等部件做少量修改以适用9毫米枪弹外,其结构与7.63毫米标准版没有任何区别,在外观上也极为相似,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两者的标尺刻度不同,标准版为50~1000米,而9毫米版为50~500米。9毫米毛瑟C96的初速下降为350米/秒,射程略有下降,但停止作用增强,比7.63毫米版本更适合战斗。不过,由于固定弹仓在枪身前部,而不像鲁格手枪那样置于握柄中,因此重心靠前,操纵手感较差,人机功效不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毫米毛瑟C96及其皮制枪套,手枪握柄上的数字9比较小,不够清晰。

■一个德军重机枪小组的合影,最左侧的士兵携带一支毛瑟C96手枪。

由于9毫米版和7.63毫米版的毛瑟C96在外观上难以分辨,在交付部队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德军中原本就存在私人购买的7.63毫米毛瑟C96,两种手枪极易混淆,导致错配枪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9毫米毛瑟C96在握柄护木两侧刻上数字9以提示使用者其真实口径,避免误装。最初这个数字尺寸较小,提示作用不明显,后来将其放大,约占握柄长度的一半以上,同时涂以醒目的红色,于是9毫米毛瑟C96就获得了“大红九”的绰号,反而比制式名称更为人熟知。

■9毫米毛瑟C96手枪及其木制枪套,握柄上的数字9尺寸更大,涂以红色,因此得名“大红九”。

■装备毛瑟C96手枪的德军骑兵。

与标准版一样,9毫米毛瑟C96也配有木制枪套,可以接驳在握柄后方作为枪托,用于抵肩射击,此外还配有一种重量较轻的皮质枪套。9毫米毛瑟C96延续了毛瑟公司一贯的精致品质,特别是早期生产型表面进行了烤蓝处理,呈现出深蓝色的金属光泽,具有一种别样的机械美感,后期的工艺水平则有所下降。不过,复杂的结构也带来维护保养方面的困难,尤其在泥泞潮湿或干燥多尘的战壕环境中,对于毛瑟C96的可靠性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保养到位的情况下,毛瑟C96绝对是一件不错的自卫武器,但真正能做到妥善维护的官兵并不多,当然在一战时期大多数步兵武器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战争后期生产的9毫米毛瑟C96手枪,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接驳木制枪套作为枪托的9毫米毛瑟C96手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战后期以渗透战术闻名的德军突击队大量装备了9毫米毛瑟C96作为近战武器。根据美国远征军的报告,1918年时一个典型的德军突击队装备2挺MG08/15型轻机枪、1支9毫米MP18伯格曼冲锋枪,其他突击队员多会携带安装木托的9毫米毛瑟C96手枪和手榴弹。毛瑟C96的半自动射击模式、10发弹容量以及较为轻便的体量,使它在中近距离战斗中相比标准栓动步枪反应更迅速,火力更猛烈,实际充当了半自动卡宾枪的角色。考虑到MP18冲锋枪的产量始终不足(至战争结束仅有12500支),因此9毫米毛瑟C96成为突击队武器的标配之一也在情理之中。毛瑟公司甚至基于C96开发了一款枪管更长,可安装40发弹匣的战壕卡宾枪,专用于堑壕战,但未能量产。

■一战后期德军突击队装备图解,毛瑟C96也位列其中。

■毛瑟公司在1917年基于C96开发的战壕卡宾枪,可以安装40发弹匣。

尽管毛瑟公司开足马力全力生产,然而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也未能完成军方的全部订单,交付了137000支9毫米毛瑟C96,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协约国缴获,与鲁格P08一样成为最受协约国官兵欢迎的战利品,竞相收藏。战后,毛瑟公司的武器生产受到严格限制,生产了少量符合条约规定的短管型9毫米毛瑟C96手枪用于出口,当时中国北洋政府也曾进口了一批,不过相对于其他进入中国的各型毛瑟C96,9毫米版本的数量并不多。到二战时期,少量库存的9毫米毛瑟C96仍被德国军队继续使用。虽然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最知名的手枪型号之一,但它在德国军用制式枪械中始终是一个次要角色。在今日的枪械收藏市场上,“大红九”是毛瑟C96系列的热门品种,普遍价格在5000~55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2000~35000元。

■一战后少量生产的短身管型9毫米毛瑟C96手枪。

■售价5500美元的9毫米毛瑟C96手枪,约合人民币3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