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立于1937年10月。新四军的前身,即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八省游击武装。抗日战争前夕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

由此爆发了轰动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积极调解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老蒋迫于压力,被迫停止了内战政策。经过数轮艰难的谈判,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武装改编为新四军,齐齐开赴抗日战场,保家卫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隶属于第三战区作战序列,下辖四个支队,总兵力一万余人,由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是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新四军完成改编后,四个支队迅速开往江南抗日前线,纵横于皖南、苏北各地,与侵略者展开了生死较量。下面我们来看下四个支队的具体情况吧。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罗炳辉,参谋长胡友坚。陈毅,年轻时曾留学于法国,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受到当局的打压,被送回国内。回国后,陈老总在蔡和森的介绍下加入共青团,并于1923年入党,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陈毅与朱德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率起义军余部跳出国军的包围圈,北上湘南发动起义,最终成功转移到井冈山,成为红四军的创始人之一。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奉命留在南方,担任八省游击武装的军事指挥,游击武装改编为新四军后,陈毅被任命为第一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局面,陈毅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军长,重组新四军军部,使得新四军顺利渡过难关。

解放战争中,陈毅先后担任山野司令员、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中野副司令员等职务,他善于团结部下,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在华野有着极高的威望。1955年,陈毅获授元帅军衔。

副司令员罗炳辉,出身于滇军中,在北伐战争中随朱培德攻占江西,在南昌起义后又率部举行起义,参加红军队伍,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荣升红九军团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开创了对抗日军的“梅花桩”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当地老百姓对罗炳辉极为尊崇,称他为“罗司令”。

罗炳辉有勇有谋,指挥打仗迅捷凌厉,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可惜在解放战争开始前即病逝,未能在解放战争中大展拳脚。

参谋长胡发坚,江西吉安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在红一军团从连长起步,一直做到了师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胡发坚奉命南下,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副司令员等职务,1939年在武进县剿匪时壮烈牺牲。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先是谭震林,然后是粟裕,参谋长罗忠毅。张鼎丞,福建永定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1928年,张鼎丞与邓子恢一起,在闽西领导了永定县农民起义,是闽西第一个红军营的营长,也是闽西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奉命留在闽西,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新四军成立后,张鼎丞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司令员。

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南昌起义时只是24师的警卫班班长,参加革命后,在红军中脱颖而出,一路升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谭家桥之战中,红十军团遭到了重大损失,危急关头,粟裕率700将士杀出重围,转移到闽浙地区坚持游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成立后,粟裕接替谭震林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指挥过水阳镇战斗、横山战斗,先后升任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中,粟裕打出了战神级别的战绩,横扫苏中、鲁南、宿北、豫东,大战淮海,扫荡沪宁杭,为蒋家王朝盖上了棺材板。

第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湖北襄阳人,原本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是孙连仲的26路军一名普通战士。1931年,26路军发动宁都起义,加入了红军队伍。罗忠毅在红军中表现十分出色,先后升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忠毅被任命为闽西游击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奉命留守闽西,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新四军成立后,罗忠毅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参谋长,此后,罗忠毅先后担任第六师参谋长、16旅旅长等职务,1941年11月,第16旅旅部被日伪军包围,罗忠毅与政委廖海涛率部与敌人展开血战,不幸装了牺牲。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人,出身于粤军系统,在粤军第四军做过旅长、师参谋长,参加过东征、北伐、平定商团叛乱等一系列作战,是粤军中的一员宿将。

1926年10月,张云逸入党,1929年,张云逸被派往广西,担任警备大队大队长,与邓政委一起领导了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创始人之一。

红七军后来离开左右江根据地,进入中央苏区,张云逸先后担任过红七军参谋长、军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红八军团参谋长等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二万五千里长征。

新四军成立后,张云逸奉命南下,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组,张云逸升任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军长陈毅返回延安后,张云逸负起了指挥的责任,率新四军收复鄂豫苏根据地,开拓苏浙皖根据地,并指挥了1945年对日伪军的战略大反攻,展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先后担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要负责指挥军区部队的作战,很好地配合了华野的军事行动。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人,出生于1902年,1926年参加革命,在家乡组织工农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谭震林遭到通缉,潜回家乡,继续坚持地下斗争。红四军攻占茶陵后,谭震林被推举为工会主席。谭震林性情刚烈,豪爽仗义,擅长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先后担任过红四军第二纵队政委、红十二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务,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谭震林留在南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新四军成立后,谭震林先是担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随即调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负责第三支队的政治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进步,谭震林被任命为第六师师长兼政委。1942年,改任第二师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山东兵团政委等职务,与粟裕、许世友等名将先后配合,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俗的贡献。

第三支队参谋长赵凌波,四川泸县人,出生于1908年,原是一名川军将领。后来,赵凌波率部与红军作战,战败被俘,以俘虏兵的身份参加了红四方面军。

赵凌波参加了红25军的长征,以及长征后的东征战役,升任师政委。新四军成立后,赵凌波奉命南下,担任过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处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务。

皖南事变时,赵凌波被俘后叛变,为了邀功,他再次混入新四军中,企图与反动派来个里应外合,结果事情败露,赵凌波在逃跑时被击毙。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河南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参与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工作。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转战川陕,高敬亭留守苏区,参与了红25军的重建工作。

红25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后,高敬亭率部留守鄂豫皖,重建了红28军,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游击战。新四军成立后,高敬亭所部被改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被任命为司令员,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高敬亭率部对敌作战上百次,歼灭日伪军2300多人,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抗日名将。1938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

第四支队副司令员戴季英,湖北黄安人,1926年参加革命,是鄂豫皖苏区草创阶段的一位重要人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戴季英担任过红74师政委、红25军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职务,参与领导了红25军的长征。

新四军成立后,戴季英奉命南下,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的职务。抗日战争后期,戴季英与王树声在伏牛山地区艰苦奋战,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是中原解放区创建中的重要人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中原突围后,戴季英转为地方工作,未在继续担任军职,所以未能参加1955年的授衔典礼。

第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安徽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入党,是鄂豫皖苏区重建红28军工作中的重要成员。新四军成立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林维先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参谋长。

日后的革命岁月中,林维先先后担任过新四军第七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华野第七纵队副司令员、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林维先被授予中将军衔。

编者评:由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力量是相对较弱的。但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积极抗战,取得了辉煌的抗日成果。

虽然遭遇过皖南事变的打击,但新四军却是愈挫愈勇,迅速克服困难,发展极为迅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部队成为组建东野、华野的重要力量,新四军这个番号,也成为我军历史上一个无比光荣的番号,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