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一生身经百战,晚年撰写了大量有关战争的回忆录。这些回忆文章,是我们研究军史的第一手资料,对还原历史、学习军事有着重要的意义。1988年,在粟裕将军去世四年之后,粟裕的夫人楚青同志将粟裕生前的回忆录整理出版,在粟裕的回忆录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

其中,粟裕在武平战斗中遇到的惊险一幕,令人至今读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当时,粟裕的头部被子弹击中,穿颅而过,命悬一线,排长又丢下他独自跑路,如果不是粟裕有着坚定的意志,熬到了战友碰巧路过,那么共和国就少了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解放战争的进程,或许就要改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粟裕正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师范学校的校长因参加革命活动遇害,作为进步学生的粟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被叶挺将军的粤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接收。叶挺师长对粟裕这个知识分子非常看重,亲自将他安排到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

南昌起义时,粟裕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班长,主要任务是策应参加起义的军官教育团,军官教育团的团长,正是南昌起义的第九军副军长:朱德。这是粟裕第一次与朱老总见面。

粟裕率警卫班进入教育团的驻地后,依照事先约定的暗号,朝天放了一排空枪,只听得一阵号角声,教育团将士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迎接粟裕的到来。

战士们簇拥着一位40岁左右的军官走了出来,向粟裕表示欢迎,这位军官自然就是朱老总了。粟裕在回忆录中写道:

身材魁梧,仪表威武,蓄着胡须,这就是南昌公安局局长兼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同志,他态度和蔼,满面笑容,频频向我们招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粟裕同志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朱老总的真实形象,与王伍福在影视剧中饰演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出入,这是此类影视剧的一个通病,往往只注重演绎朱老总忠厚长者的形象,却忘了朱老总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与朱老总的第一次见面,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和蔼的男人成了粟裕的偶像,与他生死与共的战友。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粟裕跟随主力部队,一路南下潮汕。当时,起义军的打算是肃清广东境内的粤军势力,以广东为根据地,重新组织北伐。

经过商量,起义军决定攻打揭阳、汤坑,粟裕被留在潮州,负责筹集粮草。当时的粟裕年仅20岁,豪情万丈,对于肃清广东境内的反动势力,重建北伐基地,充满了信心。

但很快,无情的现实就击碎了年轻人的幻想。1927年9月,南昌起义主力部队在汤坑受到薛岳部和陈济棠部的夹击,遭遇失败。正在潮州城中的粟裕,从退下来的战友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当时,潮州城中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形势万分危急。

此时,黄绍竑亲率三个师的兵力,沿着韩江一路袭来。留在潮州的起义军未及撤出,与敌人遭遇。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起义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双方从上午战至黄昏,竟然打了个旗鼓相当。

但敌众我寡,长期困守潮州,等于坐以待毙,审时度势之下,起义军决定撤出潮州,前往汕头。此时,行至半路,传来了一个不利消息:汕头已经被敌军攻占。

此时,起义军陷入了绝境,潮州有狼,汕头有虎,因为撤退仓促,筹集到的军饷和物资大部分都已丢弃,该当如何是好呢?起义军的后勤部长指出了一条出路:前往三河坝,与朱德、周士第同志会合!

起义军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时,朱德的第九军(其实就是军官教育团,仅有数百人)和周士第的第25师担任断后部队,留在三河坝阻击敌人。在起义军大部队失利,潮州、汕头全部丢失的情况下,与朱德的部队会合,无疑是粟裕这支军队的唯一出路。

战士们找来几条船只,渡过韩江,准备经饶平赶往三河坝。当粟裕一行赶到饶平时,却意外地在这里遇上了朱德。原来,朱德与周士第率部与钱大钧的追兵z 三河坝血战了三天,虽然给了钱大钧极大的杀伤,但起义军损失也不小,敌众我寡之下,被迫放弃三河坝,退守饶平。

周士第因为要回中央汇报工作,已经离开了部队,剩下的部队加上从潮州撤下来的粟裕等人,只剩下2500多人。

此时,起义军的形势十分险恶,国军聚集在潮汕地区的兵力达到了四万多人,对饶平形成了合围之势,意欲将起义军一网打尽。而起义军剩下的军队中,有周士第的25师的人,有周逸群的20军第三师的人,有叶挺的11军24师的人,有朱德的第九军的人,鱼龙混杂,编制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军尚未形成日后那样的凝聚力,党指挥枪的思想也没有确立,这支军队该何去何从呢?在这支部队剩下的军事干部中,除了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外,营级以上干部只剩下陈毅、王尔琢两人,很多人思想出现松动,甚至出现了解散队伍各奔前程的声音。

关键时刻,朱德站了出来,以第九军副军长的身份稳住了局面,重新整顿了军队,确立了朱德、陈毅、王尔琢的三人领导小组。

在饶平整顿完毕后,朱德率起义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北转移,来到了闽赣边界的武平。在这里,粟裕遇到了生平最惊险之事,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在三河坝吃了朱德的亏后,钱大钧一直对义军穷追不舍,当义军抵达武平时,钱大钧部也马上赶到,向义军发起了进攻,朱老总指挥义军连续击退了钱大钧部两次进攻,给了对手以重创。

此时,敌人的大股追兵已经渐渐逼近,武平城自然是不能继续待下去了,朱老总审时度势之下,决定率部撤出武平,徐图后举。

在撤出武平的战斗中,粟裕率警卫班担任断后任务,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粟裕的头部,穿颅而过,粟裕倒在了血泊中。

头部瞬间受到了重创,粟裕倒在地上,已经完全无法动弹,但他并未失去知觉,头脑依然是清醒的。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粟裕的身体素质之强,别看粟裕是知识分子出身,但他可不是弱不禁风的文人,而是铁打的汉子。

粟裕自幼习武练枪,不仅身体素质过硬,还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枪法,身体素质非常过硬,在头部中弹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失去意识,此时他的大脑,依然是清醒的。

此时阻击任务已经完成,战友们都已撤退,粟裕无法动弹,命悬一线。突然,一阵脚步声传来,粟裕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粟裕啊!

听声识人,粟裕听出了这是自己排长的声音,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原来排长尚未撤离战场,看来自己有救了。

但排长随后说出的话,却让粟裕的内心降到了冰点,只听排长说道:粟裕啊,我不能管你了,你就听天由命吧。

话音未落,排长就卸下了粟裕的驳壳枪。听到排长的脚步渐行渐远,粟裕长叹一口气,缓缓闭上了眼睛。

粟裕将军非常厚道,他在回忆录中并未提及这位排长的名字。我觉得,这位排长在大部队已经撤离阵地的情况下,却未随大部队撤去,很可能早就想开小差了。大部队撤退时,他藏在暗处,等到大部队走后,他正欲跑路,正好发现了受重伤的粟裕,于是他顺手牵羊,取走了粟裕的驳壳枪,他不仅见死不救,还不忘薅粟裕一把羊毛,可见这位排长的人品之低劣。

”不行,我不能死!我还要继续革命!“求生的信念在粟裕的脑海中闪过,他挣扎了几下,却是浑身无力,怎么也爬不起来。

躺了一会,稍稍恢复了一点气力,粟裕再次站了起来,却是头晕目眩,马上倒下了。粟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山坡下面是一处水田,粟裕滚到了水田中,正好遇到了刚从山边撤退下来的几名战士。他们架起粟裕,走出水田,帮助粟裕包扎好伤口,关切地问道:“粟裕同志,你还能走路吗?”

“不能走,但我能爬,就算是爬,我也要追上大部队!”粟裕坚定地说。

战士们搀扶着粟裕,一路行军,终于追上了大部队。

当退出武平城清点人数时,朱德就发现少了粟裕,他内心一阵悲痛,自从在南昌初次见面,这个干练的年轻人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撤出武平时,粟裕主动申请殿后的,担任阻击任务,却没有追上大部队,看来多半是凶多吉少了,朱德的眼眶湿润了。

想不到却能再次见到粟裕,在受了重伤的情况下竟然能追上大部队,这名年轻人不简单哪。朱德对粟裕更加欣赏了。

当起义军行至武平西北的石径隘时,去路却被挡住了。原来,武平当地的民团在钱大钧的命令下,早已埋伏在此地,切断了起义军的退路。石径隘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钱大钧派民团在此阻住义军,与自己前后夹击,企图将起义军一网打尽。

但钱大钧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朱老总。朱老总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石径隘,自己亲自率一支突击队自悬崖峭壁上攀岩而上,绕到石径隘背后发起攻击,将守军打得落荒而逃。

20岁的粟裕亲历了这次战斗,感受到了朱老总的战场英姿,他在回忆录中说道:

当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通过了朱德同志亲自杀出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立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在指挥部队通过关隘。朱德同志在石径岭的英雄英雄,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战胜疼痛的力量。

经历了武平的惊险一幕后,粟裕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追上了大部队,跟随朱老总一路北上,通过赣南三征,队伍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真正蜕变成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

编者评:南昌起义后,主力部队在汤坑失利,朱老总领导的偏师,却在三河坝激战中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一路北上,百折不挠,最终在湘南打开了局面。湘南起义后,这支队伍发展到8000多人,由朱老总带伤井冈山,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从此,红四军成立了,土地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朱老总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分别来自于几个不同的系统,既没确立指挥系统,编制也异常混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老总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用这支部队点燃了红军的火苗,可见,朱老总被誉为“红军之父”绝不是浪得虚名。

年仅20岁的粟裕将朱老总视为自己的偶像,在头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他凭借坚定地意志,神奇地赶上了大部队,并在日后成长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开国名将。粟裕从没上过正规军校,却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长为一名历史级别的名将,这与朱老总的言传身教是绝对分不开的。

因为一些影视剧的原因,人民对于朱老总的形象有很多误解,对于他的贡献,也不够了解。在我看来,朱老总在全军中的贡献仅次于毛主席,其他人都是远远比不上的。

他在南昌起义军即将分崩离析之时,将大家团结起来,用自己超强的军事才能,率大家冲破层层堵截,在湘南打开了新局面。初上井冈山时,根据地的第一次、第二次反进剿,都是在朱老总的指挥下取得胜利的,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在毛主席失去指挥权的情况下,朱老总更是秉承16字方针,指挥红军取得了一场漂亮的胜仗,朱老总,无愧于红军之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