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东汉荆州牧刘表病逝襄阳,没有处理好继承的问题,两个儿子也是不怎么出众,但最后朝臣还扶持了更差的次子刘琮上位,刘琮没什么主见,曹操趁机进攻荆州之时,蔡瑁随便一劝,他就投降了,曹操赢得那叫一个轻松,刘备就很狼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老早之前就投靠了刘表,但刘表因为刘备受到追捧而猜疑他,始终不肯老老实实和他合作,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刘备在樊城屯兵,路过襄阳,诸葛亮就让他占领荆州,刘备因为刘琮是同宗而不忍心,没干,但离开的时候依然卷走了荆州十余万众,以及大量辎重。

曹操知道后,料想他们都是些普通老百姓,还带着那么多东西,既跑不了多远,又难以抵抗,而刘备也做不到保全所有人,于是第一时间率领5000精骑追击刘备,仅一天一夜,就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的十余万众击溃,曹操再一次捡到了便宜。

不过曹操没有善罢甘休,依然紧紧盯着刘备等人,不得已刘备只能丢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准备带着十几名亲信逃跑,为了逃跑顺利,他需要人断后,彼时赵云忙着回去救刘禅,于是就给了张飞一次缔造高光时刻的机会,《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是这么记载的: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就是说当时张飞横立在曹军面前,大喊:“谁敢来决一死战!”然而没有人一个人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寿添上这个情节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张飞的勇猛强大,然而侧面烘托目的是达到了,但却苦了罗贯中,因为这段话有很明显的矛盾点,在于“据水断桥”有两个版本的翻译,导致全文的意思大不相同,也更让人搞不懂曹军为啥不敢搞张飞——翻译1是:守住河岸、拆毁桥梁翻译2是:依仗河水、阻断桥梁

如果是翻译1的话,意思就是张飞把桥拆了,然后站在岸边给曹军大喊来呀来搞我呀,这就不是什么威猛的场面了,对于曹军来说,有种老虎看着猫在笼子之外叫嚣的滑稽之感,说不定还得吐槽几句:“是我不想过去搞你吗?有本事你丫的把桥再架起来呀!”张飞当然不可能把桥架起来,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于是他们赢了。

如果是翻译2的话,意思就是张飞横矛立马、一人阻桥,风吹起他的衣袍,那叫一个威风凛凛,随后他对着曹军大喊:“谁敢来和我单挑!”然后没有一个人敢,曹军全都在这里打住,刘备他们自然而然全身而退......这翻译2比翻译1稍微讲点逻辑,可众人就更疑惑了啊,曹军怎么就被一个张飞吓退了?

罗贯中也想问呀,感觉选哪个都不太合适,都得他自圆其说,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翻译2写入《三国演义》,并给这一场面加了很多细节,细节1是追张飞的人直接变成了曹操、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不像《三国志》含糊其辞是“敌”,当然这样一来张飞一人据敌的难度又变大了。

罗贯中于是加上了细节2——“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曹操先到,看见张飞身后的树林尘土飞扬,怀疑里面埋伏了不少士兵,于是勒马不敢近前,随后剩下8大将也过来了,看见张飞一个人在那里,又看见曹操停在那里,又想到是不是诸葛亮的计谋,于是都不敢轻举妄动。

接着罗贯中又给了最重要的细节3,张飞不只是喊了一句话,而是三句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一句比一句“声如巨雷”“气概非常”“惊骇之绝”,以至于夏侯杰吓得从马上摔下,曹操回马而走,诸将望西奔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罗贯中将张飞吓退曹军处理成了心理战,在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勇猛,和诸葛孔明计谋迭出,令大家对他们不敢掉以轻心的基础上,张飞机智地在曹操准备查看时,以突然爆出的三喝吓散他们的神魂,使得本就小心多过胆大的曹操,顺从多过反抗的众部将,最终保险起见撤退,是典型的“以疑攻疑”。

所以从曹操追刘备,到张飞据敌军,这一切都是漫长铺垫后的行云流水,罗贯中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当然还是得感谢陈寿不知为何突然的“失误”,才给了罗贯中再创造,再填充,再细节化的可能,《三国志》以其精简,反而成全了《三国演义》的恢弘大气,这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