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堵塞或变窄或血管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约占全世界死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胸闷、出汗、四肢厥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穴位敏化现象,穴位痛敏现象的发生常伴随着形敏

1、冠心病患者穴位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机之动,不离其空”,说明生理病理变化的细微征象都发生在腧穴中。疾病时相应的体表部位会显现出病理改变,这种改变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着病情变化而发生相关程度的变化,这样的体表部位在反应病理改变的当下就被称为疾病反应点

有学者认为,腧穴不是固定的某个部位,而是一种敏化状态,其定位就是古代医家根据这些疾病反应特点总结出的规律。因而腧穴只有在疾病状态下才会被激活,呈现出特定的功能状态,发挥临床诊疗的作用。发生敏化的腧穴及经络具有特异性,往往和病变脏腑或部位关系密切,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呈现相应的动态变化。

穴位敏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电学特征的改变、压痛的变化、穴位表面皮肤色泽改变、凹陷等。基于这种实时、动态变化的内外对应关系,发生敏化的腧穴被证实具有“小刺激、大效应”的功能性。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痛敏,在现代文献中,其主要表现为痛敏、形敏、电敏、热敏和光敏。

穴位痛敏现象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形敏,如局部皮肤的异常改变、空虚、硬结等,也有研究发现这些体表压痛点呈现出高电阻特性的电敏现象,经治疗后其疼痛评分及电阻值显著下降,与中医学中“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观点相契合。

在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中都能够检测到体表压痛点的存在,这些压痛点主要分布在左侧心前区、背、肩及上肢区域,以手厥阴心包经最为多见,其中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膻中为重要的敏化腧穴。穴位的热敏化现象在冠心病患者中被证实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虚里区温度的改变和灸疗时对应穴位出现的热敏化现象

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局部供血不足,长期处于一种低代谢状态,导致其体表投影部位虚里区的温度,包括区域内的穴位:左侧的步廊、神封、灵墟、乳根、乳中及膺窗,均低于胸部的平均温度。有研究发现,虚里区温度和胸部平均温度的差值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虚里区温度的升高幅度和患者的疗效呈正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主要表现

人的机体是天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当机体出现病变时,局部或全身的热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红外辐射的变化。根据目前研究,穴位的光敏现象主要表现为在某些特定波段,相关腧穴的红外辐射强度改变以及双侧同名穴辐射强度的显著失衡。

其中,冠心病病理状态下的某些光敏改变并不具有疾病特异性,例如有研究检测到冠心病患者太溪穴的红外辐射强度在较强辐射峰处出现了改变,但并没有引起其红外辐射光谱的广泛变化,因此太溪穴不能被认为是对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有提示意义的敏化穴位

神门、内关和大陵穴的双侧红外辐射强度在一些特征性波长处存在着显著失衡,对心肌缺血缺氧有特殊的病理提示意义,同时神门和内关穴的红外辐射强度在某些特定波段也被检查到发生了变化。

劳宫、太渊、太白和太冲穴被检测到在某些波段红外辐射强度出现了改变,提示这些穴位可能承载了心脏的某些病理信息,然而有研究发现劳宫穴和太渊穴在冠心病时并没有出现双侧辐射强度的失衡,其与冠心病之间是否存在特殊的对应关系还需要深入探索,仅仅是发生某些波段红外辐射强度改变的腧穴还不能说明其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经穴脏腑特异性

穴位敏化现象在冠心病中较为普遍,其表现形式丰富,且存在多种敏化形式同时出现的现象,但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目前研究仅对痛敏与电敏、形敏与痛敏、热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深入的联系和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冠心病患者出现敏化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左侧心前区、背、肩及上肢区域,敏化经脉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为主,易发生敏化的腧穴有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神门、大陵、郄门等。其中内关穴最具有经穴脏腑特异性,痛敏、形敏、电敏、热敏、光敏这五种敏化形式都曾在内关穴区域被检测到。膻中、心俞和厥阴俞穴处也曾被检测到不止一种敏化形式。

02

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意义独特,穴位敏化现象可以辅助医者辨别病位

穴位是连接人体内外的枢纽,其气血阴阳状态随着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冠心病的误诊率达30%-40%,在基层医院更是高达50%,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临床常见的被误诊为冠心病的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颈椎病、肺栓塞、带状疱疹等。有的误诊是由于临床医生经验不足,但有的误诊是因为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这种情况下对冠心病的特异性穴位、部位进行敏化现象的诊察就显得格外地重要。

除此之外,穴位敏化现象可以辅助医者辨别病位所在,通过诊察经络和穴位判断患者是真心痛还是心包络痛,或者是心和心包都发生了病变。同时,不同的敏化表现可以使医者对病变虚实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穴位处出现凹陷、按压时出现快然感多为虚,出现隆起、拒按多为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除了强调针刺得气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找准与脏腑气血相通的那些外部靶点的重要性。冠心病状态下,这些腧穴在出现敏化现象的同时,其对应的“功能性”也被激,选取这些腧穴进行治疗便可以达到小刺激、大反应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穴位的敏化现象还提示了我们揣穴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穴位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会发生动态变化的区域,随着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穴位的位置、大小可能都会发生改变。通过敏化现象进行揣穴找准“病所”,对疗效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敏化现象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后续研究对这种现象的量化有助于对病程发展进行更加深刻地认识。

结语在中国,2010年冠心病的患病人数超过8000万,每年造成了100多万人死亡。据美国心脏协会统计,自2011至2012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社会经济花费为2073亿美元,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冠心病的防治迫在眉睫,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耐药性、手术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