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生长于上世纪2、30年代,在沿海的北方南疆,足球前辈被足球运动的魅力所感染,国羸民弱的悲惨国运,足球运动在贫瘠土地里的奇迹般顽强生存。

毕竟足球这个外来运动项目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首先是民族性格,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爱好和平,足球这个和平时代的战争替代品并不太适合中国,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接需要一个过程,在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国家从上至下推进足球运动的发展,首批去匈牙利留学、首位匈牙利外教等等,中国专业化体训机制基本建立起来。十年浩劫也没有将足球扼杀,因为有民众的热爱,有生存的土壤,南有粤沪北有辽津鲁,中有北京八一传统强队等。

八十年代是中国足球的重要分水岭,既是高峰也是低谷,"五.一九" ,”黑色三分钟“等等重要事件,足球被踢出“奥运战略”,九十年代中国足球在社会变革的大趋势下,计划体制被取消,专业队没有了生存环境,职业化不得不被提出来撑门面,足坛掌门人做比成样依葫芦画瓢,职业化改革没有错,问题是足球运动的基础被改没了,金字塔的底座在那里?独生子女和高考独木桥以及体制改革等因素彻底掐死中国足球命根子,中国本就很差的足球基础没了气息。

虽然甲A到中超,中超的盘子在蔡主席手里画成80亿大饼,中国体育的产业化也发展起来了,中国足球养活了不少奥运项目,商业大佬看中中超这块大蛋糕,墙里损失墙外补!以恒大为例,每年的大手笔引援高投入,单从俱乐部而言是赔钱的,但通过恒大足球的广告效应却给恒大地产带来百亿千亿的销售回报!

产业化做起来了,可是中国足协却是“棋胜不顾家”,中国不具备足球发展完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梯队建设指望那几所少的可怜的足校是不可能的。青少梯队青黄不接,国少、国青亚洲区小组赛、预选赛年年惨败出局,一出场就结束。成年队更是惨绩连连。国内联赛貌似风风火火,实则病入膏肓。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期待着国足出成绩,好比企望“尼姑生子”一般,怎么可能?

中国足球的改革是彻底地失败了,关于这点社会各界应该引起重视、正视,足球不是用来调侃的,足球是一种体育运动,是要很多人去参与,必须有热爱的人们及广大坚实的群众基础,否则市场化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本,职业化就是巧取豪夺、饮鸩止渴。

中国足球所谓职业化该收收了,金元足球的歧路只能将中国足球引向毁灭,老板大佬们玩完退场如走马灯,留下一地鸡毛,足协搞不定局面,总局也难收场。近期足协在给中超限薪,广州队也推出了新的薪酬办法,限薪的推出看似违背市场规律,而实际上中超价值确实虚高太多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球员们都不值那么高的报酬!

足协应该调整重心,把未来的工作重心向青少联赛倾斜!加大力度推进国家层面的各级青少年联赛,与教育部积极协调互动,分散中超的虚膘,将泡沫捅破!让更多的商业价值流向更应该流向的地方,中国足协和总局应该担负起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为短期的利益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