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71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是盛唐时代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从诗歌语言的开创上来说,他不是第一人,也算不上承上启下的宗师。

但是。一旦说起我们心中诗的化身好像就只能是他了。在大家印象里,李白他爱喝酒会武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电影《妖猫传》中,杨贵妃对李白说:“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余光中老先生自己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形容李白:“酒入 豪肠,七分 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但诗里的李白就是真实的李白吗?当然不是,但也不完全是。分理想和现实来讲,诗里的李白是他心中理想的人格,而且这种理想人格近乎完美。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李白他是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他理想当中的人格。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归隐,说的再具体一点:当官和学道。

你可能认为这两个追求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李白笃定两条路都是自我实现道的方式,他的理想是在当官与归隐之间有足够的选择自由。

我们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学过一首诗,也是我们最熟悉李白的一首诗叫 《静夜思》。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说的故乡是哪里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四川。他从十五岁到二十几岁这段时间一直待在四川。

后来再也没有回来。离开四川以后。年轻的李白。很大的政治抱负。和大多数唐朝人一样,李白在长安到处拜见社会名流,推举自己的文诗。

希望有人能欣赏他,并举荐他做官。不过。就算有求于人,李白的态度依然狂傲。比如。他可以寒潮中的文章中说自己就像平原君的时期的毛遂那么厉害,至于能不能认出我的厉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

他那桀骜不逊的性格,谁又愿意帮他?故历史中他早年的仕途不太顺利,一直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不得不重新调整目标转向了隐居修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战争或者仕途不顺时常见的退路。后来的几年李白都跟一些有名望的人交往谈道,他说自己要实现道家理想并有着超然物外的追求,当时的李白在道这方面也不少做出一些建树。

因此他结交的都是一些名流一时的道家人物,但是因为李白的道并非他们的道,然而并不太拿他们得当回事,跟比他年纪大的老前辈也都平辈称呼。

因为学道和做官都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只是他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罢了。他那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游人颇觉沧海水”。

他喜欢把自己比作大鹏,展翅高飞,飞就要一飞冲天。就算落下来了,也要颠簸沧海。所以他识才傲物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李白第二次从政,是因为他一个朋友向皇帝推举了他。李白成名很早,当时他的诗也很有名气。又有人推荐,就索性要他入京为官。

来到朝廷后,唐明皇让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就像如今的外交官办公厅厅长。就这样过几年,但这几年里他看到的却是朝廷的腐败与当权者的不学无术。最终他觉的救不了天下,还是离开了长安。

而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死因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三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饮酒身亡

自古以来,那些有才能的人多少有点恃才傲物,李白他更是瞧不起那些在官场上阿谀奉承的作风,也不屑于和那些人同流合污,于是他远走他乡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

但是也因此政治抱负也难以实现,郁郁不得志,于是他就借酒消遣,常常以美酒作伴。酒不仅仅是他的灵魂慰藉,更是他的唯一伴侣抚平他的寂寞与惆怅。

酒更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然而也是这酒让他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他因为饮酒过度以至于疾病缠身,最终不治身亡。

第二个说法、因病而终

具体的说就是李白在远离朝堂之后仍然是心系国家他听说有叛军作乱,以六十一岁高龄的他想用他一身武艺弃笔从戎,建功立业,可是他人还没到就突发疾病,因病抱憾而终,临终之前写下了临终歌,令人扼腕叹息。

第三个说法是醉酒捞月而亡

当然这个版本是自野史流传的,他的可信度比较低,但是这种说法却十分符合浪漫主义诗人诗仙的气质和人物设定,话说,李白仕途失意,家庭生活也不如意。

他一直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他经常一个人带着酒,夜晚泛舟湖上。借着酒意和朦胧的夜色抒怀。有一次他饮酒过量,误以为月亮掉在了水中。他跌跌撞撞的去捞月,结果掉进水中,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此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李白的死与酒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使他走到人生终点的原因,一定有酒。而且他长期酒不离身,早就喝坏了身体,以至于疾病缠身。历史中李白的死说法众说纷纭,我们也不能确定其中的是非对错,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李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