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遇到一个开发商说起一个事情,至今印象深刻。她说有一次领导回来,从芜湖高铁站出来看到一家楼盘的外立面,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在芜湖的门面的位置上,竟然造了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楼盘,实在大跌眼镜。

此事已无法考证,但传播起来却有十分的道理。领导爱面子就像女人爱衣装,天经地义。多年以后,其貌不扬的楼盘旁边造出了号称能比肩世界的楼盘,每次从高架上呼啸而过,我总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后来,我又翻了翻这两个小区的二手房的挂牌价,忍不住噗嗤一声:这就是有人要在芜湖做产品的结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是什么?

我们花很多钱买到了那个东西就是产品。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户型,户型大小决定总价多少。所以,常态下人们关注的楼市产品指的就是户型,区分户型产品的就是面积段。开发商也常常投其所好,在户型设计上大做文章。

对于刚需,他们常常强调使用面积,强调低公摊,想方设法让刚需觉得买的值。而对于土豪,他们往往强调浪费的面积,套内浪费的面积越大,住着越舒服。所以,对这些人而言,从进门到卧室,能走上半个小时,一定是非常好的产品。

由此,我们定义一个产品是不是好产品,就要看它是为什么类型的购房者定做的。因此,芜湖市面上,如果有人说它家的产品是怎么看都能满足你的需求,那基本上是忽悠你立刻下定的销售技巧,跟产品没什么关系。

在销售员面前,你最舒服的方式就是先满足价格,再谈居住的理想。换言之,产品是次要的。换句话说,只有价格满足了,才能看所谓的产品。那么,开发商为什么还要专注打造产品呢?直接把价格放到购房者合适的心理位置就好了啊。

可是,谁能保证自己能准确摸到这个位置呢?对购房者而言,价格可能是越便宜越好,这对开发商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开发商不可能被购房者牵着鼻子走,而是反过来牵着消费者的鼻子走。

怎么拿住购房者?唯有产品。这个时候开发商产品往往就不是户型了。你参观的样板房是产品,也许摆放的物品是缩小版的;你参观的示范区是产品,也许是独家定制的;你看到的泳池是产品,你看到的绿化是产品,你在沙盘上,小区里看到的一切都可是叫产品。

户型用来打动你的身,户型之外的一切都是用来打动你的心。当某一刻,你的身、心都得到了满足,那就掏钱下定吧。户型和户型之外的总和就是产品,它的目的就是要让购房者从内心感到物有所值。

不同的时期,打造不同的产品,不是购房者对居住的要求高了,而是开发商要提高价格了。他们通过产品研发,实现产品迭代,从而引着导购房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购房者获得的美好生活体验不是通过开发商的产品迭代获得的,而是用了两套房子换来的。

这个体验要是换成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词,那就叫改善。从前的两套房子,各有一个阳台,现在呢,开发商把这两个阳台并到了一起,称作双阳台。你在这头坐着,看着那头躺着的漂亮媳妇,这就是美好生活。

真是为生活吗?

如果这种美好生活,是靠每月高额的按揭款换来的,多半也不够美好。但有一种情况是相反的,那就是买房不是为了美好生活,而是为了投资。既然是投资,每月承受一点经济压力,为将来获得更好的收益,也是值得的。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疑问:芜湖的房产投资是靠产品力吗?我们从开发商那里买房子,和我们把房子卖给韭菜,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开发商可以靠巨额的投入,去营造一个美好的产品故事。但你的卖房故事却不一定动听,因为这要取决于当年开发商讲的故事,后来有没有兑现。

没兑现,你就是韭菜。兑现了,你却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回报。因为在芜湖市场讲产品,不一定有效。最有效的方式还在产品之外的之外,比如教育,比如医疗,比如其他等等。当融创在芜湖高举产品的大旗,喊出2.5万+的价格预期时,缝缝补补的官山翰林,不需要呐喊已经卖到了这个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品有用吗?好像没有用。真没有用吗?没有产品,融创的故事就讲不好,讲不好故事,就打动不了芜湖人,就掏不了芜湖人的钱包。这么一看,产品还是有一些用处的呢。城市在迭代,产品跟着迭代,归根结底都是一门生意。

既然是做生意,官山翰林像是一根稻草,绑在了阳澄湖的螃蟹身上,因此卖上了高价。但这并不代表稻草本身就是值钱的。老百姓花钱,最后还要讲个物有所值的。只是,我们处在楼市的这个节点,和芜湖市场的特点,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是官山翰林这样的楼盘更容易找到韭菜,还是好产品的楼盘更容易被接盘?这是芜湖楼市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笑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芜湖市场上做产品也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如果要追究一个原因,可能是芜湖发展太均衡了,拉不开差距的结果就是,产品不得不中庸下去。所谓的好产品,不过是房企的自说自话,没有市场的有效检验,都是虚幻。我是鱼眼,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