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这块未经染指的大肥肉,想要从这里开拓市场。当然,除了商界以外,宗教界也希望在这块人口众多的宝地上发展信众。

于是,自明朝以后,时有西方教士千里迢迢来中原布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清雍正时期,却发生了一桩与“灭佛事件”差不多的反宗教运动。不过,因为针对的是外国人,所以雍正只是将他们驱逐,并未赶尽杀绝。

十七世纪初,汤若望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渡轮,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将宗教发扬光大。正所谓“外来和尚好念经”,洋和尚老汤知识面很广,给中国皇帝拓宽了眼界,深受朝廷重视。眼看外国人老汤在朝中的官越做越大,朝廷里的“原住民”们自然颇有微辞。

其中,鳌拜最为痛恨这些外国人,且憎恶他们传播的“歪理邪说”。鳌拜觉得,过分听信这些外国和尚的学问,会影响满清统治的根基,于国家不利。于是,鳌拜联合其他位高权重的老臣,在朝中联合针对汤若望,将其栽赃入狱。

由于当时的康熙帝年龄太小,手中权力有限,所以他根本没机会搭救自己的洋老师。幸亏孝庄太后站了出来,凭借后宫之主的威势将老汤释放,这位西学者才逃过死于监牢的厄运。

从大臣们对洋人的态度就能看出,世人对西学并不感冒,甚至十分抵触。西学之所以能在当时的中国有发展空间,完全是因为康熙的支持。

康熙驾崩后,雍正上位。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厌恶这些洋和尚,在发生了一些令他不愉快的传教事件后,这位皇帝终于决定将洋教赶出中国。

1723年,福建出了这么一档子事:

福安县某教徒与神父发生矛盾,放弃信仰并向官府检举揭发,称这些洋和尚在各地打着修教堂的幌子骗钱,教堂之中男女混坐在一起,目无礼法,甚是败坏风气。

中国礼教森严,洋教堂中的现象显然是对传统礼法的挑战。当地官府不敢自作主张,将这件事逐级上报,希望朝廷定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听说这件事后,颇为重视。原本就对天主教不怎么感冒的他,开始意识到西学的危险性。

在统治者眼中看来,西方世界松弛的男女礼教倒是小事,与封建统治背道而驰的民主思想才是最具威胁性的。如果信奉西教的老百姓都听信神父的鬼话,搞起“人人平等”,皇权何在?

其实,雍正早已对洋教有所留心。

雍正听说,国外正兴起一股反专制的热潮,只不过此时尚未传播到中土而已。如今这些洋和尚的行为,已经让他隐约看到西学者策划反动活动的苗头。

雍正越想越怕,彻夜难眠,第二天早朝时立即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并命人草拟诏书,准备将这些危险思想全部拒之门外。

从事态发展来看,雍正还是给洋人留了很大面子的。至少,雍正下达的命令是“驱逐”而不是“诛杀”。虽然,在驱逐过程中爆发了几次流血事件,死了一些外国人,但这绝非雍正本意。

雍正给出的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西方的教派覆盖范围太广,对传统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原有教派的传播,所以应该限制洋神父在中国的布教范围。

那么,雍正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呢?

其实,雍正并不是第一个限制洋教的皇帝,他的父亲康熙也曾做过类似的事,只不过采取的手段比他更缓和。

1715年,罗马教廷发布了一条命令,禁止中国教徒继续祭祀孔子。孔圣在我国的地位何其高?连皇帝都不敢冒犯这位“文圣”,一群来自西方的洋和尚岂敢造次?

显然,罗马教廷此举惹怒了康熙,于是康熙下令唯有认可中原礼法的洋教士才能继续在中国传教,否则一律哪来的回哪去。

既然老爹已经有言在先,雍正自然有充足的理由驱逐洋教。康熙颁布的圣旨中,明确了“洋教士必须无条件认可中原礼法”这一条,教堂中男女混坐的行为无疑违反了中原礼教。

所以,雍正大可从容地驱逐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段时间里,不少洋人选择回国,中国的教堂越来越少。不过,雍正还是留了一些余地的,他放宽了广州一带对洋教的限制,让一些留在中国的洋神父得以靠经商等方式继续驻留。

从表面上看,雍正并没有错,可因禁教而带来的闭关锁国却是他没考虑周全的地方。至于“禁教”与“闭关”之间又发生了什么,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资料:

【《满清禁教运动》、《明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