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航空界是一个突飞猛进的领域,各类新的飞机被越造越大、越飞越快,要想让飞机获得更强的性能就必然需要可靠的发动机。当时德国设计师发现一个矛盾的问题,如果给飞机安装尺寸更大的发动机或者增加发动机数量,那么同时也会增大飞机体积带来更大的飞行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飞行阻力的问题,德国设计师看中了安装前后螺旋桨,以前拉后推的方式驱动飞机,这种串联螺旋桨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迎风面积,降低飞行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30年代中后期,道尼尔着手研制Do P.59飞机,这款飞机在后来发展成Do 335,它是二战最快螺旋桨战机之一,曾计划量产。不过在设计飞机之前还有很多技术需要验证,其中就有用长驱动轴驱动尾部螺旋桨的可行性,为了验证这个问题于是又另外设计了G9实验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9是一架小型飞机,它其实是一架缩小版的Do 17双发轰炸机(约为Do 17的40%),飞机拥有细长的机体、上单翼、十字形尾翼,取消了原本安装在机翼上的双发动机舱,改为机体内置单发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9采用木质结构,拥有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在飞机内部安装一台希斯 HM 60倒置风冷直列四缸发动机,这台发动机输出80马力,它的动力通过长长的传动轴穿过尾梁传递到机尾驱动一副4桨叶螺旋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字形尾翼是全新设计的,翼面并不是全动,尾翼尺寸大于螺旋桨直径,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螺旋桨打到地面,在下垂尾顶端还安装了一个小型的辅助轮,避免起降过程中迎角太大与地面直接摩擦造成损坏。飞机由1名飞行员驾驶,驾驶舱为封闭式,发动机位于驾驶舱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9在二战爆发后的1941年6月进行首飞,在此之前飞机进行了很多地面运行测试,第一次飞行并不是自主起飞,而是用一架Do 17轰炸机拖曳起飞,在空中才开始自主飞行,试飞结果让设计师满意,证明了后置螺旋桨的可行性,在后来的试飞中G9以自己的动力完成了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9完成必要的测试后也没有被立即销毁,它在1945年还被用来测试前起落架,同年4月盟军占领了G9的所在地,顺便解救了大量被德军强迫的劳工,这些劳工为了泄愤将G9拆解破坏了。

G9实验机空重720千克,机长6.8米,翼展7.2米,飞行员1人,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每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