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6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明朝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这一政策在促进高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社会多种经营的发展,这些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到了明中后期,丝绸产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且极大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贸易发展。明代统治阶级尤其重视丝绸行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地方上设置特殊丝织品管理部门。丝织业管理系统趋于完善,丝织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以杭州、嘉兴、湖州为首的丝绸产业群聚集的盛况。

明代,朝廷统治阶级重视农桑生产,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百姓植桑养蚕,极大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织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革。

浙江地区出现了一个个丝绸小镇,民间小作坊开始兴起,开始出现专门从事丝绸生产的手工艺者。

这些丝绸制作精良,工艺精湛,纹饰华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明代高超的丝织工艺与发达的丝绸产业。

一、浙江明代丝绸产业

急速増长的需求

对于朝廷统治阶级、高门权贵来说,丝绸不仅美观舒适,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些制作精美的丝绸除了满足皇亲贵族、文物百官的需求,还会被作为礼物赠送出去,以保持对外友好的交流。此外郑和下西洋时,会携带大量绫罗绸锻等,这些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全球各地。

明初,朝廷制定了较为严苛的服饰制度,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又因当时生活水平较低,所以平民百姓多着棉麻粗布,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服用绫罗绸锻;

至嘉万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人富甲争穿华丽精美的丝绸服饰,整个社会崇尚奢侈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完善的官营管理制度

明代,纺织行业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两级。除此之外,在浙江一带丝绸发达的地方还设有内局与外局,地方主要在一些丝织发达地区设置在一些特殊丝织品管理部门。

明代浙江一带官营管理更趋规范、合理,且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完备的管理机制以及细致的分工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与进步。

3、便利的水上运输

明朝中后期,一些水上交通便利的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其中浙江一带地区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开始成为来往各个商人贸易交流的中心。商人们在此进行丝绸贸易,并通过船只将丝绸带往全国各地。

明代丝绸贸易方式主要可分为丝行与民间贸易:丝行贸易,明朝时期,一些掌握丝织贸易讯息、了解行情的人,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发展起丝行。

这些具备优越地理位置与人脉资源的人,创建丝行,以提供一个平台供商人与丝织生产者进行贸易,类似于现在的中间商,这种贸易方式具有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较为先进。

二、浙江明代丝织工艺

1、蚕茧工艺

由于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浙江人民很早就开始植桑养蚕,至明朝千百年来己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工艺:明代浙江一带,几乎家家都会种植桑树,大都使用河水来清洗蚕种,使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来清洗蚕种,结茧,就是在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在地下摆上炭火,蚕一边吐丝一边烘干,这样可以提高蚕茧的质量,方便存储运输等。

2、制丝工艺

明代制丝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缫丝、调丝、卷纬、整经、生丝等多个部分:

(1)繅丝

制丝先缫丝,缫丝是制丝的第一个步骤,一种原始的缫丝方式是:将茧子浸入热水中,然后用手抽出丝束,缠绕在丝框上。后来发明了缫丝车,大大提高了缫丝效率。同时为了使缫丝光洁细腻质量更高,一般会放置炭火,将刚出水的蚕丝烘干。

(2)调丝

调丝类似于现在的络筒工序,明代调丝需要络车和篗这两样工具,其中络车又分为南北络车,南北络车相比,北络车的速度较快,丝的质量也较高,因此明代常使用北络车来进行调丝。

(3)卷纬

卷纬是借助卷玮车将小篗上的丝线转绕到一个个小竹管上,在卷纬的过程,有的时候会出现断纬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使用湿水将其打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染色工艺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物理颜色,更是一种皇权的象征,各朝各代均有自己的服饰色彩管理制度。

明代服饰中将赤色作为贵族用色,除此之外还将玄色、黄色作为皇家专用色。明代统治者将服饰色彩作为皇权的象征,通过服饰色彩划分社会等级与君臣关系,以达到维护王朝稳定性、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

明代浙江一带地区因其适宜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全国的丝织产业集聚地,同时快速增长的需求、完善的官营管理、便利水上运输都使得丝织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丝织业的发展,丝绸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