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67岁的罗荣光将军率领三千兵勇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奈何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可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焦急等待胜利的消息,于是,时任“直隶总督”裕禄“讳败为胜”,向慈禧太后汇报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太后一听心中大喜,但为了稳定局势,还是给出了“和为贵”的态度:

“要我看呢,咱们就趁着这个机会不打了。洋人打败了呢,也就怕了,咱们呢,就给他个台阶下,他必然会感我恩德,以后就不会肆意妄为了!”

只是,刚毅等人可不同意休战议和,赶紧拿出了西方列强开出的“照会”:

1、清国大皇帝必须解除囚禁状态,由各国共同指明一地,令清国皇帝居住并立即亲政;

2、清国政府既不能镇压义和团乱民,由各国政府公推著名将领代掌贵国兵权,帮助贵国稳定局面;

3、敦请贵国皇太后归政并永不复出!

历史上,这份“照会”乃系刚毅等人伪造,目的就是撺掇慈禧太后向洋人宣战。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别的都能忍,但这份“照会”竟然要求自己交出权力、永不复出,她绝不能答应。

于是,慈禧太后决定召开朝会,商议对策!当然,此时的慈禧太后心中已然有了决策,那就是开战。

朝会上,慈禧太后先定了一个调子:

“你们怎么不说话呀?都哑巴了?大清的臣子们,你们就眼睁睁地瞅着,让洋人欺负我吗?”

所谓“君辱臣死”,洋人向慈禧太后发来如此照会,臣子们应该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可面对西洋十一国,谁都知道开战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像“开战”这种必然会承担“事后之过”的大事,自然不敢有人擅自开口。

当然,这些人里不包括刚毅和徐桐这些“排外派”,一听慈禧太后开战的决定已定,徐桐第一个站了出来:

“微臣无能,万死不能辞其疚!”

好了,有了这位“首席军机大臣”带头,而且还暂时没有牵扯到“开战”,朝臣们跪倒一片,气氛烘托出来了!

既然情绪营造好了,慈禧太后可以给出自己的态度了:

“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洋人死!”

语言环境营造完毕,慈禧太后的态度明确了,刚毅紧接着给出引导性发言:

“向洋鬼子宣战!打!”

只是,刚毅的发言不够权威,徐桐必须再跟上一句:

“洋鬼子无礼而且无耻,我一让再让,他倒得寸进尺,今天倒要骑在我们大清的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意徐桐的语言艺术,强调了整个大清的受辱,而非慈禧太后,这就等于扔给了满堂朝臣一个单选题。现在,朝廷受辱,你们说怎么办吧?

打?好,目的达成;不打?你就是卖国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刚毅和徐桐一唱一和,慷慨激昂的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摆设”——光绪皇帝站了出来:

“甲午年间,面对日本一个蕞尔小国,我大清败了。如今,面对的是西洋十一个国家,开战?刚毅,你疯了!”

光绪皇帝再是傀儡,再是被剥夺了最高权力,但呵斥一个臣子还是有资格的!只是,光绪皇帝也不傻,没有选择门生众多、声望颇高的徐桐,而是选择了脾气暴躁、实力稍弱的刚毅。

进攻之前,就要先权衡可能受到的反攻力度,如此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光绪皇帝的这波操作没毛病!

只是,光绪皇帝忽略了慈禧太后的存在,人家一句“皇上累了,一边歇着去”,就让光绪皇帝彻底闭嘴。所以,还是那句话,语言技巧只能“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在绝对实力面前,再华丽考究的语言技巧也只是渣渣!

光绪皇帝被强势压制后,刚毅不但再次明确了慈禧太后的态度,还必须找回刚才被训斥而丢失的面子。于是,刚毅再次发声,而且目的直指光绪皇帝:

“太后,皇上的话,奴才不以为然,难道因为怕打不过洋人就甘心受他们欺辱吗?”

刚毅发声了,徐桐怎么能消停:

“刚大人说得对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我们没有打赢倭寇那是当初的事,今天我们敢向十一国开战,那是今天的事。且不说我大清陆军骁勇善战,就看我义和团民何止百万呐,人人同仇敌忾,个个义愤满腔,民气可用啊!”

当初,水师是主力,没能打过倭寇;现在,陆军成了主力,而且还有百万义和团民,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提到义和团,朝堂上开始出现反对声音:

“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义和团乱民而已,朝廷利用他们向洋人开战,这是拿江山社稷、万方生灵当儿戏。”

针对性反驳最能彰显效果,你将义和团的百万团民当成开战必胜的理由,我就陈述义和团对朝廷的巨大威胁。

“义和团人数虽众,但未受过军事训练,他们手中只有刀剑甚至只有锄头,让他们去和洋人打仗,只能白白送死!”

从实际出发,强调义和团无法取胜的客观事实。这句话是上句话的延伸,意思就是:就算他们对朝廷忠心,不会对江山社稷造成威胁,但他们也绝无取胜可能。

完了,反对声音说的确是客观事实,句句属实,立马让“主战”一方落于下风。面对这种负面情况,该怎么办?

扣帽子啊!

刚毅马上站了出来,给这两个反对声音扣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

“太后,这两个是卖国贼!”

有了这顶大帽子,慈禧太后就能随心发挥了,她下令叫来杀掉德国公使的恩海,先来一个正面典型塑造。

“洋人很厉害的,这个朝堂上有很多人都怕他,你不怕吗?”

恩海回应:

“不怕!奴才没别的本事,就能杀洋人!”

慈禧太后等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起身给予赞许:

“说得好!洋人也不是那样了不得的,大沽口炮台一仗不是打得洋人狼狈逃窜了吗?我本不想要洋人的命,此前还一直违驳众臣的意思,等待他们的改悔,可我等来了什么呀!”

恩海的作用就在于此,一个小小的乡勇都敢斩杀洋人,你们这些朝堂重臣却畏首畏尾,主张避战,丢人还算小事,你们这是畏战卖国,大罪过!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还强调了自己从“和为贵”到“主张开战”的态度变化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洋人得寸进尺、欺人太甚。

这一套操作下来,谁还敢给出反对意见?

注意,慈禧太后的压制还没完,她来到恩海身边,问了一句:

“恩海,亡国就在眼前,可这朝廷上却出现了卖国贼,你说该怎么办呢?”

恩海知道什么,“卖国贼”当然就只配一种下场:

“乱刀砍杀!”

正面典型塑造以后,再来一出“杀鸡儆猴”,慈禧太后的“开战”决定再无人敢反驳。按照正常程序,接下来,自然要进入“战前动员”阶段。

吕中来了一次演技的集中炸裂,长达十分钟的长篇演讲。演讲结束以后,慈禧太后转到了光绪皇帝的跟前,问出了一句:

“今儿个我把话说明了,我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开战,这战争结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还是个输,江山社稷还是不保,你,皇上,还有你们这些个大臣们,到时候别归咎我一个人,说是我断送了大清三百年的江山。”

慈禧太后主张开战的最后一丝顾虑,撇得干干净净,再无任何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光绪皇帝还是不愿拟定“开战”圣旨,慈禧太后“代行皇权”,霸道发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誓,开战!”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