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这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的经济状况很好,可以说是16、17世纪经济最发达的国际,明朝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很快,虽然朝廷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的发展,但跟元代相比,总体上还是进步不小。

明朝的贸易很发达,当时欧洲的钟表、美洲的烟草等,在当时的城市都可以买的,可见国际间贸易的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学界一直有种说法就是清朝的出现扼杀了明朝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在明朝时中国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如果不是突然杀出来的清朝,中国的历史进程恐怕会有很大的变化,明朝的整体情况真的如此吗?

先来看看朝廷的年财政收入,清朝就算到了末年,年收入也有2-3亿两的白银,而明朝呢,末期只有400万两,而且从赋税制度来看,清朝的税并没有比明朝的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明朝经济发展很好的话,那为什么还这么“穷”呢?甚至到了崇祯皇帝时,朝廷是已经连军饷都发不出来,要维持在辽东和满人的交手,崇祯帝在军费开支上可是没少发愁。

造成明朝如此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来看在货币方面,由于手工业及贸易的发展,国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明朝的货币基本上都是和白银挂钩的,起初流入的白银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但时间一长,明朝的财政和经济就渐渐地越来越依赖外来的白银,这样下去经济结构就危险了,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国内的经济。

后来因为欧洲爆发的宗教改革导致的三十年战争,明朝从国外输入白银的通道被切断,白银数量急剧减少,明朝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加剧。

由于官员的俸禄是以货币形式发放,受通胀影响,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出现问题,相应的官场上的办事效率和风气也必然是越来越差,那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就是明朝的冗员现象严重,就拿明朝的驿站制度来看,它的费用居然能占到国家整体的四分之一,钱没少拿但办事效率极低,白白地养着大量的闲散人员。

而且这只是一项,类似驿站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导致国库消耗严重。加上上面所说的白银短缺的影响,官员每日考虑的都是如何升官发财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溜须拍马、结党营私成为官场的常态,真正为朝廷办事的官员不多或者得不到重用。

贪官污吏横行,他们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官商勾结,瓜分一切可以瓜分的社会资源,甚至直接截留国家税收收入。

第三就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可以说明朝的土地兼并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权贵阶层等大地主手中,导致国家能够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库自然就逐渐空虚。

开创了“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曾经问过自己的臣子,现在朝廷的银钱为什么越来越少,但百姓的生活仍属贫困,钱既不在朝廷也不在百姓,那么钱去了哪里呢?臣子直言不讳,都被官员克扣了。

孝宗虽然下诏严禁,但从结果来看依然是禁不住,因为朝廷布置下去的命令和工作,官员执行起来极差,所有事情几乎都是按照官僚集团内部的潜规则来操作的,皇帝只是一厢情愿地被蒙在鼓里而已。

在一些跟明朝有关的影视剧中,大家都对官员穿着的飞鱼服印象深刻,觉得这种衣服帅气漂亮穿起来非常精神,但真正的大明的官兵很多都是穿不起的。

《明史》中记载成化年间,很多士兵的妻儿就已经衣不蔽体了,连衣服都置办不起,何谈什么服装样式了。成化还仅仅是明朝中期,到了明末,士兵的生活就更是窘困了。

根据记载,明末一个士兵的军饷每年有18两白银,这份薪水可是不低了,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军饷只是数字而已,明末官场腐败的风气自然也会传到军营中,除了如袁崇焕等少数几个正直的将领之外,其他人都将军费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军营中贪墨成风,朝廷每年把大笔大笔的白银划归军费,但真正能发到士兵手中的寥寥无几,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如何能打好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由于国库实在无法承受庞大的军费开支,朝廷不得不下令降低士兵的饷银,调整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的饷银才0.4两。

除了钱少得可怜,士兵受伤或者阵亡是没有抚恤金可以领的,也没有免除田地赋税的优惠,甚至有时还需要士兵自己花钱买装备,准备棉被衣服等。这样的士兵能对朝廷没有怨言?又能尽力为朝廷打仗?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