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因为有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
“你能不能争点气?你知道你爸爸挣钱有多不容易吗?我们舍不得花钱,全部省下来给你”
“我每天给你做饭、洗衣服,你就考这点分回来,你对得起妈妈这么没日没夜地照顾你吗?”

这些来自家长的唠叨、抱怨,不知你曾经有没有在父母的嘴边听过?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一出,就迅速冲上热搜榜。这个话题来自前段时间一个很火的儿童教育纪实综艺《不要小看我》。11位孩子被家长送到训练营,在心理专家设置的12个主题科学成长中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

节目中,有一位4岁小女孩的妈妈自称是一个完美完主义者、强迫症患者。在辅导自己小孩学习的时候,竟开始自己抽自己。她说“她就是背不下来,后来我就生气了,没办法我就抽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节目播出后,关于“内疚式教育”的话题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有位网友感慨道:“我从小到大就对我爸妈有一种愧疚感,现在都已经30岁了,我还是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母,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原来是从小就受到这种‘内疚式教育’的影响。”

通俗地讲,内疚式教育是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通过激发孩子内疚与愧疚的情绪,从短期来看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它很容易让孩子顺从父母的心意。

内疚式教育最关键三部曲:我非常不容易—都是你的错—你应该补偿我

其实,内疚式教育很接近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即“愧疚引导”(guilt inducement)。这是一种沟通技巧,通过让对方感到愧疚以达到目的。

在家长对孩子的日常沟通策略中,一些家长的内疚式教育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三步,比如首先说“能把你养这么大,都是因为我们每日每夜的出去工作,省吃俭用供你上学”,然后再说“但你却总是让我和你爸失望,白养你这么大了”,最后再提出补偿式的要求,“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地供你上学,给你创造一个要什么就给什么的生活环境,下学期你是不是要把成绩提上去,让我和你爸放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内疚式教育关键三部曲就是:我非常不容易—都是你的错—你应该补偿我

内疚式教育中“都是为你好”的话语机制,隐藏着家长自身更严重的问题

家长在“愧疚诱导”的教育中全然是“都是为你好”的自我感动,而且还蕴含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施虐-受虐不健康的情感互动模式。这些话语背后,其实是父母在向自己的孩子传达自己的焦虑、不安、急躁等等情绪,以及将自己的情绪过度依托给孩子。

记得在一期《奇葩说》的节目中,老奇葩选手黄执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每一次家里吃鱼,妈妈总是会把最肥美的鱼肉留给孩子,自己只是鱼头,但是直到这位母亲临终前才把真相告诉儿子:“我其实从来都不喜欢吃鱼头。”

黄执中说:“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很奇怪,总要歌颂一段感情叫‘你要牺牲,他要报恩’。实际上妈妈用鱼头绑架了孩子一辈子,让他永远都活在内疚之中。”

在纪实节目《不要小看我》中,小桃的妈妈通过“抽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小桃能够更高效学习,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让孩子内疚为目的,过度依托给孩子。而小桃看到妈妈伤害自己的时候,会非常不忍心,于是开始从自己身上找过错,进而产生无奈、愧疚、痛苦等情绪,逼迫自己满足妈妈的要求。

内疚式教育中“全都是为你好”的话语机制,背后是家长反复对孩子强调自己做出的巨大牺牲,让孩子产生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以此倒逼孩子调整行为。但是家长试图以内疚感捆绑孩子顺从,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家长以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为筹码换取孩子的服从,他们是亲密关系的“操纵者”

正如儿童教育博主唐老师所言:“内疚式教育让孩子自我很难成长,他不敢拥有自己想法和意志,而是只要讨好与顺从别人,在讨好与顺从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中,父母都是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通过“自虐”的内疚式教育往往让孩子内心产生恐惧的情感,对自尊性和人格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抹灭和消除。

被寄托的期望越多,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存在感就会越少,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自卑感。俗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治愈一生。

此外,基于愧疚感,孩子不但会无限严苛的要求自己。可以预见的是,孩子也许会无意识在他们的下一代上演这种教育模式。

正如关于内疚式教育带来的结果,一位网友也说:“孩子想的不是设计未来,而是对父母有所交代,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价值配得上父母的期待目光。会察言观色,会体贴入微,小大人一样的孩子,完美表现背后却是不该承受的伤疤和胆颤。而且还会把这种伤害又无意识地带给下一代。

那么,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内疚情绪呢?给家长们提供以下建议:

1、给孩子陈述客观事实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只有完成家庭作业,你自己才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是没有弄懂的。”

家长不需要过度延伸,不必给孩子强调“你不做家庭作业就是对不起我们”等话让孩子背负过多压力。

2、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比如,很多孩子会一次考试考得不理想,就会陷入愧疚、自责的情绪之中,认为自己太差劲,以至于无法面对父母的辛苦付出。

这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归因,告诉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正常,坦然面对失败。分数不是重要的,要重点关注在哪些题目上失分,再对应相关的课本章节,好好再扎实地复习复习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给孩子的言行设置明确的是非界限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设置明确的是非界限,哪些行为是可以在允许的标准范围内进行的,但孩子一旦逾越了界限,就要受到相应的批评,这样情况下,孩子产生的愧疚感会内化为规范自我的行动力。

总之,孩子的任何情绪,包括内疚在内,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用任何一种情绪来捆绑孩子,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