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皇上的儿子需要上学吗?

需要。

在清朝,皇子们上学的地方是上书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制度是在雍正时期形成的。

雍正爱学习,也重视皇子的教育。他规定,凡内廷皇子,包括皇孙、皇曾孙,六岁即入学读书,集中教育,皇子成年受封后才出书房。他还为上书房写了楹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

之后,很多皇子、皇孙在上书房读书。其中包括末代皇帝溥仪,他还有个外教——庄士敦。

02

不过,庄士敦当溥仪的老师时,清朝已经完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帝制在中国已经结束7年了。李经迈(李鸿章之子)推荐庄士敦成为年仅13岁的溥仪的老师,负责教授英文、数学、历史、博物、地理等科。

庄士敦于1874年生于爱丁堡。其父是个律师。

他的家教很好,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了私人学校,他的父亲还给他请了家庭教师。中学毕业后,庄士敦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

1898年,他考入英国殖民部,之后他被派往香港,担任港府实习生。

庄士敦很有些语言天赋。他被派到广州学习汉语。他学习得很好。

他的仕途也很顺,在港英政府中不断升迁,曾先后出任过辅政司助理以及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

庄士敦在1903年从香港调到了威海卫,担任长官助理。

庄士敦在中国内地结识了很多达官贵人,包括推荐他的李经迈和后来当过总统的徐世昌。

溥仪为什么要个外教呢?

因为当时民国刚成立不久,各种思潮涌现,其中包括君主立宪。

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希望溥仪能够了解和学习有关君主立宪的知识,以免未来民国命运变化,还可以新的政府来应付。

庄士敦也是有理想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溥仪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君主”。

在他的努力下,溥仪好像没学会西方政治的精髓,但是学会了打网球、高尔夫,开汽车。溥仪还爱上了西装。

庄士敦操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官话,行大清礼节,喜欢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诵读唐诗。

溥仪对庄士敦还是很有好感的,他曾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他的中国话比陈师傅的福建话和朱师傅的江西话还好懂。”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爱上了读书,他读过《英文法程》,还有《伊索寓言》、《艾丽斯漫游仙境》等。

不过,庄士敦给溥仪最大的影响是剪辫子。

溥仪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接受了很多国外的新鲜事物,溥仪觉得自己拖个大辫子不好看,就想把他剪掉。这种想法被一些还是忠于大清的老臣们知道了,他们赶忙来劝慰皇上,觉得虽然清廷已经灭亡。但是只要皇上还在就有复国的可能,现在溥仪想要剪辫子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天塌了一样。

溥仪不管他们,自己把辫子剪掉了。自从剪掉辫子之后,宫女太监、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天天在他面前痛哭。

溥仪这一举动还上了报纸,成了当天的大新闻。

不过,这种皇帝老师的生活到了1924年10月戛然而止。因为当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紫禁城。

03

1927年,庄士敦重回威海卫出任行政长官,1930年代表英国政府参加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卸任回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教授。

为了表彰他的努力,在香港,还有个庄士敦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的老师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他一直怀念的。

1934年,他买下苏格兰克雷格尼希湖上的三个小岛,在岛上办了一个陈列馆,展示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及各种古玩,并给岛上的居室分别取名为“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

1938年,他在小岛上去世,时年64岁。

后世,庄士敦只留下了著作,为关于他的日记、旅行杂记以及大部分信函等都被销毁了。

为什么? 难道庄士敦有仇家?

并不是!

销毁他资料的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伊丽莎白·斯帕肖特。

因为伊丽莎白不愿让他人“随便涂抹”她的未婚夫,更重要的是,销毁材料的指令也来自庄士敦——他一生都是个“心高气傲、难以相处”的绅士,绝不能容忍任何人评点自己的一生。

后人只能通过庄士敦给友人的通信来研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