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部分史书记载为广西藤县人),明末抗清名将。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名将,他们可能是一个王朝的“救命稻草”,以一人之力延续王朝的寿命。然而,封建王朝时期的爱国武将,只有极少数能够善终,即便是在王朝濒临灭亡之际,他们一心救国,仍然难获取统治者的信任,比如明末名将袁崇焕。袁崇焕出生于万历年间,他35岁考中进士,而后开始步入仕途,只不过当了一个县官。在福建邵武当知县期间,他很喜欢与人谈论兵法,后来遇到退伍的老兵,他才对明朝的边塞有了初步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袁崇焕在地方上比较突出,后来得以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袁崇焕得以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当时明廷正是用人之际,而袁崇焕毛遂自荐,于是让他镇守山海关。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袁崇焕在辽东终于站稳脚跟。自从朝廷重用袁崇焕后,便有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胜利。然而,魏忠贤等人在朝中处处排挤袁崇焕,最终导致他愤而辞官。不久后,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受命于危难之际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国家已经是破碎不堪,军事上接连的失利,大小城池也被清军和农民军攻陷,但起码还没有失陷过一座省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明王朝还是有一线生机的。为挽救濒临崩塌的王朝,朱由检开始从内部整顿,设计将魏忠贤除去,并且重新启用袁崇焕。对于崇祯皇帝的信任,袁崇焕也是非常感动,他直接向朱由检许诺,五年可以复辽。崇祯元年七月,朱由检在紫禁城第一次召见袁崇焕,君臣初次见面,崇祯直接问他:“女真跳梁十载,封疆沦陷,卿万里赴召,有何方略?”袁崇焕慨然道:“如皇上给臣方便,五年之内,东患可平,全辽可复。”

由于有了一定的经验,袁崇焕在去往边关前,特意向朱由检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担心自己在外征战,朝廷内却有人诽谤自己。朱由检也明白他的心意,于是将袁崇焕的死对头王之臣、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收回并赐给袁崇焕。对于眼前这个残破不堪的帝国,朱由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这些武将的身上,更何况袁崇焕在前朝便立下赫赫战功,他也深得朝廷的信任。崇祯皇帝几乎满足了袁崇焕的一切要求,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逼到命运的死角。

袁崇焕受命于危难之际,大明王朝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若北方失守,国家便不复存在了。公元1629年,漠南蒙古东部发生饥荒,后金也受到影响,而明末的气候又属于小冰河期,旱灾也是不断,影响的面积也是非常大。蝗灾、旱灾和瘟疫几乎席卷了整个国家。国家正是缺粮的时刻,袁崇焕却在宁远与蒙古人做起粮食生意。对此,袁崇焕也特意写奏章说明原因,自从后金崛起,便不断和蒙古各部发生战争,蒙古各部根本不敌后金,于是开始投靠后金,还有的选择联合明朝抵御后金。袁崇焕的此举只是为安抚蒙古各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袁崇焕保证五年内完成平辽大业以来,崇祯皇帝还从未驳回过袁崇焕的奏章。对于袁崇焕的行为,崇祯皇帝经过权衡,最终决定再一次为他开了个口子,允许他将粮食卖给蒙古人。崇祯皇帝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袁崇焕的做法也有一定的风险,但非常时期用非常的办法,这一点崇祯皇帝也是明白的。

君臣猜忌,信任的破裂

袁崇焕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反对,但其中最为人诟病,也是最令崇祯皇帝耿耿于怀的,就是毛文龙的死。即便历史上对于毛文龙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死的确成为了崇祯皇帝和袁崇焕君臣猜忌的导火索。毛文龙是皮岛的守将,他拥兵自重,被人称为是“海外天子”。然而,毛文龙的确也抵挡住了后金军队的入侵。但他与袁崇焕却有着很深的矛盾,袁崇焕甚至一直将其视为祸害。早在规划“五年复辽”的计划时,袁崇焕便向大学士钱龙锡表示:“当自东江始,文龙用则用之,不可则处之,易易耳。”

由此可见,袁崇焕早已经将毛文龙当成为“绊脚石”,此人要么为己所用,要么除之而后快。然而,擅自杀主帅的做法实在是太冒险,所以他尽最大的努力在不流血的前提下争取毛文龙能够为己所用。与此同时,他也做好了随时处决毛文龙的最坏打算。针对袁崇焕的做法,毛文龙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撼动,当自己身处险境时,他甚至还想到背叛明朝,私下里秘密联系皇太极,并准备将岛屿献给后金。袁崇焕得到毛文龙图谋造反的密报,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说服毛文龙。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在旅顺以西的双岛约见了毛文龙,他多次劝说无果,毛文龙似乎造反之心已决。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权衡了擅自杀主帅与延误“五年复辽”之间的利害关系后,最终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彻底将毛文龙这个钉子连根拔起。如此,袁崇焕才能够称为辽东真正的主帅,并且是唯一的主帅。为了达到目的,袁崇焕直接将东江粮饷全部断绝,一直持续8个月之久,东江镇的军民饿死无数。然后又取出尚方宝剑,来了一次先斩后奏,假借崇祯皇帝的名义将毛文龙处死。袁崇焕的确达到了权力的统一,但也给了皇太极可乘之机。

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他甚至拟定出一个“疯狂”的计划,直接绕道内蒙古,突袭京师,强行将袁崇焕所部调到京师,然后将其除掉。毛文龙的存在可能对袁崇焕的发展是一个阻碍,但他也是皇太极进取中原的重要防线。其实,袁崇焕除掉毛文龙并不会使得君臣之间产生间隙,只要后金的军队不跨过长城一步,崇祯皇帝的心理防线便不会破裂,无论袁崇焕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容忍。然而,当袁崇焕除掉毛文龙后,皇太极便率领大军攻下遵化,大明的边防破裂了,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也就开始破裂了。

处死毛文龙,或许袁崇焕是占理的,但如今后金军队攻破防线,纵使理由再合理,袁崇焕也难逃一死了。

擎天柱的倒塌

得知皇太极的军队已经突破防线,袁崇焕立马回京勤王,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袁崇焕还比清军早到了两天,并驻军在北京广渠门外。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君臣之间已经没有信任可言,崇祯皇帝甚至不愿让袁崇焕的部队入城,即便是屯兵在城外也是不被允许的。从崇祯皇帝的角度来看,自己被十几万军队围城,换谁也害怕。在一年前,君臣二人还是十分信任的,崇祯皇帝甚至把袁崇焕当成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擎天之柱,并紧紧地抓住不放。一切如同一场梦,袁崇焕也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太极率领的军队的确强劲,但面对袁崇焕的攻防,他也显得格外吃力。史书记载,皇太极在与袁崇焕进行多次厮杀后,对诸位大臣说:“十五年来,尝有此劲敌也!”然而,袁崇焕的战神形象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即便是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但他需要处理的并不只有战场,还有在高堂之上的皇帝和众大臣。袁崇焕虽然抵挡住了清军的进攻,皇太极也放弃了进攻北京的计划,然而崇祯皇帝却坐不住了,他一再催促袁崇焕进攻,但是当时关宁步兵还没有赶到,袁崇焕根本不敢贸然行动,否则京师难保。

与此同时,京城的百姓对于战争已经开始厌烦,并开始指责皇太极,甚至是袁崇焕。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消息,甚至有人说袁崇焕已经通敌。史书记载“毛公死,世所冤,袁公死,人不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舆论已经对袁崇焕非常不利。无论袁崇焕投敌与否,崇祯皇帝再也不可能完全信任他,只不过如今需要他镇守京城,便没有捅破这层关系。由于迟迟没有等来援兵,再加上皇太极的军队一直在攻城,崇祯皇帝和朝廷大臣们早已经被吓得不行,这一次崇祯皇帝彻底怒了,他将大兵压境带来的恐惧感和江山危急所产生的挫败感全部都发泄到袁崇焕的身上。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袁崇焕据守不出是正确的决定,若援兵不到,他是不敢拿国都当赌注的。崇祯二年十二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召见了袁崇焕等人,他逼问袁崇焕:“以前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由此来看,崇祯皇帝已经不再相信袁崇焕,他甚至认为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暗中勾结,崇祯皇帝之所以提到毛文龙,只不过是找一个借口罢了。在敌人的军队兵临国都城下,明朝竟然还有心思在内斗,皇帝甚至不相信护城的将军。国家在危急时刻,崇祯皇帝并没有真的想去解决问题,而是急于将责任甩出去,袁崇焕则成为了担责第一人。

小结

不久后,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的有的大臣想为他喊冤,崇祯皇帝也不准许。不仅如此,他还直接下令将这位帝国的擎天柱给凌迟处死。比较讽刺的是,祸害国家的大太监刘瑾享受了凌迟的待遇,而为国家效忠的大将军袁崇焕,同样也领到了这一“奖赏”。袁崇焕被处死后,城内的百姓更加确认是袁崇焕将清军引来的。历史上从未不缺少过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但英雄并不一定能够挽救一个腐朽不堪的帝国。明朝将袁崇焕推上刑场的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了死亡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说袁崇焕的死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而是通过袁崇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已经没有存活下去的希望。王朝腐朽至此,英雄也无力挽救。明朝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袁崇焕通过赢得几场战争胜利能够解决的,他的生死与否,都挽救不了一个走下坡路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