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51岁的男人决定放下所有荣光与过往,重新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一个51岁的男人决定放下所有荣光与过往,成为一个智能汽车时代的创业者时,或许并非只是“不给自己设限”那么简单。

2021年3月23日,吉利汽车(0175.HK)常规发布2020年业绩后突然宣布,极氪智能科技公司成立。新公司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含员工跟投平台和用户权益平台)共同投资,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计划注资20亿元。

没有挂牌仪式,也没有单独的新闻发布会,但这样一家新公司——李书福担任董事长,安聪慧担任CEO——注定令业界瞩目。有好事者在统计吉利控股集团旗下乘用车品牌后说,吉利控股集团的第十个乘用车品牌诞生了。

追溯吉利管理层近年来的战略布局与行动轨迹不难发现,极氪公司正是他们精心构筑,借以通向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新平台,是吉利汽车战略转型与品牌向上突破的新武器,也是吉利汽车集25年造车经验与新造车势力优势开辟的第三条赛道。

并非毫无征兆。2021年2月20日,吉利汽车创业35周年前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内部演讲中首次透露,拟组建全新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以智能电动为标志的汽车行业下半场竞争。现在,水落石出。

对这个秘密武器的布局始于2013年。安聪慧曾在不同场合讲过一个故事:7年前,领克还未投放市场,但整体布局业已完成,这时吉利管理层开始头脑风暴,面对智能电动时代,下一步该怎么发展?

他们想明白了几件事:其一,智能电动一定是未来。其二,为拿到新时代入场券,吉利需要打造一个高端独立的全球品牌。其三,在独立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围绕智能电动产业链和生态圈布局,先在吉利控股集团内部孵化。

极氪项目开始在吉利控股集团内部秘而不宣地推进。多年后,直到底牌翻开的那一刹那,外界才逐渐厘清它的商业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步,成立电动车研究院,纳入吉利汽车研发体系,但相对独立。第二步,针对智能电动的核心,成立威睿公司,布局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第三步,投资180亿元,开发SEA(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浩瀚智能架构,突破传统造车局限。第四步,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极氪工厂,全面融合5G、AI、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第五步,成立ECARX(亿咖通科技),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

一切准备就绪后,2021年4月15日晚,极氪品牌在宁波杭州湾发布,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的首款量产车ZEEKR001同步首发。“极氪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按照既定战略,水到渠成。”随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类似的话安聪慧不经意间重复了好几次。但其实,能真正体味话中滋味的人并不多。

安聪慧和被赋予新使命的极氪品牌,就这样被推至聚光灯下。

极氪立即引发坊间热议。综合当时舆论,可谓褒贬不一。质疑者中,火力最为集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几何品牌还没做好,极氪品牌能做好吗?二是,中国还需要一个极氪品牌吗?

历史不会重复,剧情却似曾相识。在被质疑的那些瞬间,安聪慧应该会想起领克全球首发的那个场景,那是2016年秋天,德国柏林苍穹下,第一次见证领克这个生而全球,开放互联的全球品牌时,就有媒体毫不客气地向他抛出疑问——中国还需要一个品牌吗?

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光阴则不断累积着领克的厚度。5年后,领克品牌用5款车型和逾50万辆销量,其中领克01参数图片)销量突破20万辆的成绩单,让当初的质疑者们乖乖地闭上了嘴巴。

极氪会有所不同吗?只会更苛刻。在智能电动这条赛道上,吉利汽车曾尝试用几何品牌闯关,尽管后因受战略和市场双重因素影响而未达预期,但暂时失利并不代表未来没有竞争力,“一时的战略性撤退,也不代表失败(安聪慧语)”,至少它为后来者蹚出了一条路。

或许还有商业谋略。对有着150万辆体量的吉利汽车而言,相较于一城一池之间的得失,它更需要对整体市场的运筹帷幄,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比如经过2014年调整后,2015~2018年吉利汽车销量达到峰值,2019~2020年,吉利汽车销量未像前几年那样高歌猛进,其实是在为战略转型布局。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考虑到从燃油时代到智能电动时代,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吉利汽车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深耕传统燃油市场,继续保持领先者地位;另一方面,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在第三条赛道上后发制人。

棋局早已布下。今年年初,吉利汽车发布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其中,计划一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主要由领克、吉利承担。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主要由极氪承担。

局一旦布好,推进速度就非常迅猛。3月23日,极氪公司悄然成立。4月15日晚,极氪品牌发布,ZEEKR 001首发。5天后,ZEEKR 001便开启预售,与智能电动赛道上的各路玩家过招,接受市场与用户的检验。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转折点出现在6月15日。因订单远超预期,安聪慧宣布,2021年可交付订单售罄,即日起停止接收意向金。但对极氪用户,仍保留大定权利和通道,只是交付时间推迟到明年。

极氪不但创造了速度,还成为一种潮流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赢得了市场和用户。“我们原本预计今年交付七八千辆,但实际订单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决定停止接单,就是本着对极氪用户负责的态度。” 2021年7月5日,杭州,吉利大厦9楼办公室,安聪慧向帮宁工作室解释道。

站在传统汽车角度,极氪打出了最为彻底的一张牌——以独立公司,独立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站在智能电动汽车角度,极氪打出了最快速的一张牌——用不到3个月时间,便一气呵成完成从新品牌发布到产品预售等环节。

极氪的底牌渐次翻开。最新消息是,7月2日,吉利汽车刚发公告,吉利控股集团孵化项目,通过资本关系变化,全被纳入极氪公司旗下——包括用8亿元收购CEVT(吉利中欧汽车技术中心)100%股权,用900万元收购浩瀚能源30%股权,以及用8.6亿元增资宁波威睿公司。

与人们想象的相反,极氪的商业内核其实非常简单。自成立之日起,它就同时被刻上两个烙印:一是用户思维,极氪要打造用户型企业。二是智能科技。不要相信智能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简单那一套,安聪慧认为恰恰相反,智能电动汽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因为除产品外,它还涉及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聪慧是极氪速度和现象的缔造者。这位新疆和静县巴仑台人于1996年2月加盟吉利汽车,迄今已为这家企业效力25年,见证了吉利汽车25年风雨造车路——他和它一起成长,一起历练,一起接受考验,一起渡过难关。

他的履历相对简单。入职之初,在吉利集团当过审计员,担任过基建工程部总指挥。2000年5月,安聪慧调任宁波美日汽车总经理,3年后升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公司总经理。2011年年底,他被提为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2021年3月23日,担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

多年来,安聪慧一直远离舆论和大众视线。据多位熟悉他的人评价,他意志坚定,做事严谨,精力充沛。而且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吉利汽车事业上——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周末,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下班。

但另一面,安聪慧对产品和市场极其敏感。转战极氪品牌前,他信奉产品为王,并将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他的同事说,尽管非技术专业出身,但他对产品理解非常透彻,甚至比专业人士还专业。与其他产品经理不同的是,除过硬的专业技术外,他对产品的认知还延伸到市场需求层面,这其实是很难结合的两个维度。

过往皆成烟云。现在,这个51岁,外表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男人已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他仍然喜欢下到生产线,像变魔术似的从裤兜里掏出手套,触摸那些刚下线尚带着余温的部件,跟现场工人们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他迅速脱下西装,换上T恤、休闲裤和运动鞋,以首席用户体验官之名,与极氪用户碰撞,将他们的建设性意见或在产品端或在市场端实现。

汽车从来都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在智能电动这条赛道上,还没有诞生真正的赢家,这或许就是像极氪这样的中国企业的机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利控股集团才愿意放手让极氪一搏,在强敌环伺的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这不仅关乎吉利汽车,关乎中国品牌,某种程度上,还关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未来。

这就不难理解安聪慧为何会如此决绝地与过去告别。这位乐于改变、喜欢挑战、骨子里有着不服输基因的新创业者,为打造极氪品牌做了哪些思考?他如何定义极氪成功的标准?25年来,支撑他不断迎接挑战,一次次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2021年7月5日,安聪慧在吉利大厦9楼办公室接受帮宁工作室独家访谈。当天他穿着一件灰色T恤,搭配蓝色休闲裤。对话从615那场舆论风波开始,对一些颇具挑战性的提问,他并没有回避,也没有使用外交辞令般的答案,而是实事求是地说:“极氪还不完美,它有好的方面,但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对于如何定义成功,安聪慧的答案是,每天都在创业路上,每天都是学习的过程,“成功就是客户满意和对品牌的认可”。他告诉帮宁工作室,他并非到极氪才开始创业,而是从到吉利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创业,这与吉利汽车提倡的奋斗者文化相关。

整体访谈长达两个多小时,他工程师般的严谨态度和准确措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下为长篇访谈实录。

01.

“我们不回避问题”

GBN:安总,有关615的报道您都看了吗?外界评论极氪临时改配置,WE版提前涨价,以及后排没有隐私玻璃……您怎么看这些声音?

安聪慧:大家对极氪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或者更善意的帮助,都非常好,我非常感动。但同时,我们也不回避问题。首先,极氪并不完美,它有好的方面,但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与用户共创,这也符合极氪的使命。

极氪虽不如外界想象那样完美,但它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进步。这些声音出来后,我们内部,包括我自己都有关注。他们提出系列问题,甚至对官方文件挑毛病,其本质是好的。存在的问题就改,就要很好地跟用户沟通和解释。

比如涨价问题,因为后续订单要到2022年春节后才能陆续交付,而明年补贴又不可预期,所以就没有扣除补贴价格,而用户却认为极氪涨价了。国家政策一旦明确,我们就会扣除这部分。

还有400伏和800伏问题,当时我们讲,SEA浩瀚架构能做到800伏高压,但并未明确会在ZEEKR 001上使用。主要考虑到整体配套环境,市场条件还不成熟,还需要推动社会第三方充电补能设施提升。

6月15日发布会上我们提到,ZEEKR 001停止接受订单,但也没有完全关闭,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用户,提车要到明年春节后,让他们下定时多些思考,这也是对他们负责任的态度。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极氪非常坦诚地面对用户,真正朝用户型企业发展。

汽车行业竞争是场马拉松,不是短期赢得一些订单,造一些声势,就能获得成功。吉利造车20多年,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果不具备竞争条件,只是惹一时眼球,就不会长期。只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有可能成功。

大家关注的是,极氪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或者明确表态?

我们第一时间在用户端做过沟通和交流,对关注这件事的媒体也做过解释和说明。所谓清者自清,有些事情没必要太过度,过分追求意义不大。我们面对的是极氪用户,相信他们会理性地、正确地判断事情。

现在,极氪团队所有精力都放在产品上,放在用户共创上。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订单超出预期,如何尽快交付客户更多产品,如何提升产能,如何严控产品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快渠道建设,以及内部团队如何加快培训……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样重要。不要只注重塔尖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塔身和基础。我相信虽然有不同声音,但产品交付和用户体验才是最终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否认,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未来加大频次与用户、与媒体见面沟通,对问题坦诚以对,对企业发展,对极氪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及时掌握。我们也会不断努力。

2021年7月12日,安聪慧在极氪社区发布首贴。

我换个角度请教您。安总,您既然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去跟用户交朋友,自4月15日极氪品牌发布后,线下见面会至少有十场左右,那您为什么不多花些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时间和精力分配,跟在吉利和领克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吉利汽车时期,一直在解决技术问题、产品问题、品质问题。到了领克阶段,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更加开放,更加协同合作。

2012年,我提出对标管理、品质经营,其实质是体现领克和吉利的发展。为什么?传统汽车经过百多年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先是奔驰,历史给了它机遇,形成百年品牌。接着,全球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诞生,成就了福特。然后是能源危机,汽车从大排量转向小排量,成就了日韩汽车。这些过程,形成今天行业竞争格局。

作为后来者,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吉利相对年轻,领克则非常年轻,我们通过对标管理,明确目标,先接近,逐步达到对方水平,直至部分超越。到极氪时,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到智能电动阶段,这个阶段的打法和传统汽车又不同,我们开始思考从对标走向共创。

从对标走向共创,有具体时间点吗?

有。说到共创,就要回到极氪是怎么来的……

02.

“布好局很重要”

GBN:这正是接下来我想请教您的问题。吉利汽车旗下已经有这么多品牌,比如乘用车就有吉利、领克、几何、宝腾、smart等,为什么还要做极氪?

安聪慧:吉利汽车发展经历了从1.0时代到4.0时代这四个阶段。1.0时代从模仿学习开始,形成成熟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研发和生产工艺。2.0时代开始自主研发,明白了汽车怎么造。3.0时代追求质量,造每个人的精品车。4.0时代进入全面架构体系造车时代。

怎么进入4.0时代?路径是收购沃尔沃汽车。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开始运作;2010年完成收购。但4.0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划,还要具体落地,领克就是在3.0时代布局4.0时代的品牌。2012年研发,建设工厂。2016年领克品牌发布。2017年上市。

7年前,领克还没投放市场,但基础都已打好,我们就开始思考,既然智能电动代表未来,面对电动化,我们下一步怎么发展?所以,极氪并非横空出世,并非今年4月15日才有,而是要倒推到7年前,按照既定战略,水到渠成。

其实是7年前就开始规划布局。

这是吉利的做事风格。在3.0时代,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时,以帝豪博越博瑞为代表的产品卖得很好,面对未来竞争,我们开始布局领克。与沃尔沃紧密合作,联合开发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架构,之后又开发BMA(B-segment Modular Architecture)架构。

我记得2016年秋天,在柏林发布领克品牌时,媒体提问非常尖锐:中国还需要一个品牌吗?我们自己很清楚,领克是未来品牌,但当时如果把领克所有东西都用在吉利品牌上,吉利品牌一定会向上,却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通过领克品牌向上突破,这是领克品牌的来源。

领克品牌还没发布,极氪开始布局。但领克布局也不是到今天为止,领克现状也不是最终结果,在燃油车领域,它还让让行业震惊的竞争力。领克不只是纯燃油汽车,它也有新能源,从 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到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再到增程式,这些布局还没开始。外界看到的,只是CMA架构支撑的纯燃油和部分插电产品,从今年年底开始,领克将进入新阶段,更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将全面展现。

这个核心技术具体是什么?

GHS2.0混动系统,这是领克未来核心技术。

如何布局智能电动?我们认为应该打造一个全新高端独立品牌。但2014年、2015年,发布新品牌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就先围绕智能电动布局,利用吉利汽车资源在内部做孵化。

三四年前,我们成立电动车研究院,就是为极氪做准备,尽管被纳入到吉利研发体系里,但它相对独立。智能电动的核心是三电,相当于传统汽车动力总成,成立威睿公司主要布局三电。

吉利汽车刚发公告,这些吉利控股集团孵化项目,全都进入极氪旗下,资本关系发生变化。包括8亿元收购CEVT百分之百股权,900万元收购浩瀚能源30%股权,以及8.6亿元增资宁波威睿公司。

SEA浩瀚架构开发了4年多,规划应该在5-6年前。架构开发成熟后,开始建极氪工厂。期间成立ECARX,主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ECARX刚发布新款E系列芯片,这是我们首款自主研发的量产级车机芯片。技术一旦自己掌握,就会快速迭代,而要打通整个产业链生态圈,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控制。

我们很清楚,布好这个局很重要,就像下围棋一样……

您下围棋吗?

了解一些……这个局要布好,不能为了一款车而车。从1.0时代到3.0时代,我们还不具备架构造车能力。开发SEA浩瀚架构的根本目的,就为进入架构造车时代,在吉利控股集团内部实现多品牌共享。

SEA浩瀚架构需要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应用到智能电动汽车上。智能电动汽车的行业痛点有三:一是成本高,二是残值率低,三是续航里程问题。

成本为什么高?因为大量使用新零部件,没有形成规模效率。这个成本,不只是制造成本,还包括研发、试验、设置等。以研发为例,又包括系统级、零部件级、整车级开发,大量人力、物力投进去,如果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很难长期支撑。

我相信电池成本最终会回归正常。电子电气应用越来越多,电子元件最终会按斤计算。现在电机成本较高,未来会按原材料重量计算。关键成本、残值率、续航里程等都是技术问题,都可以用技术解决。只有用户痛点得到根本性解决,品牌才有竞争力。

当竞争到一定程度,就看谁能先把局布好。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义让更多品牌使用SEA架构。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非常难,但只有突破,才能赢得未来。回过头看,为什么极氪用户多,而且都很专业,可以说,我们遇到了一群最专业的用户。

对您,对极氪,这都是很大挑战。

但也是好事。你看看,没有一个论坛像极氪这么专业,这些用户代表各行各业,他们关心极氪,也看好极氪。实话实说,我跟一些专业用户交流,可能在某个点或者某个方面,他们比我还强思考。

SEA浩瀚架构迄今已有8个品牌、10多家企业、20多款车型使用。其中包括沃尔沃、smart等品牌,虽然沃尔沃也隶属吉利控股集团,但要让它使用SEA浩瀚架构,并非隶属于一个大集团这么简单。

这个意义重大,要进入他们体系,就得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

这是肯定的。SEA浩瀚架构要符合它们的标准,符合它们的战略规划,满足它们的市场需求。沃尔沃挑战我们,要求甚至比外面更严格。为什么?第一,它有身为豪华品牌的压力。第二,它希望在智能电动方面做得更好。第三,它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浩瀚架构授权标准写得清清楚楚,但要让他们使用,至少要经过一到两年全面分析对比,才能做出决定。我可以透露的是,接下来,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品牌,甚至不是汽车品牌使用SEA浩瀚架构。

03.

“一切围绕用户和市场”

GBN:安总,能不能帮我总结一下,吉利推出一个全新品牌的逻辑是什么?

安聪慧:其实是吉利控股集团在布局。这些布局可能都成功,也可能不会都成功。但为什么要布?一切围绕用户,一切围绕市场,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展开,在不同细分市场布局。这两句话容易理解,却最难实现。

布局之间还要很好地协同。只要是SEA浩瀚架构产品,都能在极氪工厂生产,极氪工厂是目前规模最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单一纯电工厂。吉利积累多年的制造经验和水平,都体现在极氪上,这不是投资就能解决的事情,工艺和技术需要沉淀。

因为SEA浩瀚架构,形成采购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这么多车型生产,可迅速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经多品牌分摊后,研发成本可能就是其他平台架构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规模效应带来成本效应,这就是极氪的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您执掌大吉利时说过,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看别人怎么做。现在做极氪,您还坚持这种态度吗?

战略方面一定是这样。要思考清楚,战略是否正确,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时的战略性撤退,并不代表失败。

或许是以守为攻。

汽车就是马拉松比赛,非短期就能见成败。有很多人认为,吉利做汽车时间长,极氪转型挺好,将来可以成功。我认为现在定论太早,还不到时候。

战略规划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有些企业战略正确,但缺乏坚持,有些企业或者急功近利,或者投机取巧,只注重眼前利益。做企业要考虑长远,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谈到吉利做新品牌的逻辑,采访您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些市场调研,有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上半场战役中,吉利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但在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的下半场战役中,吉利并没有迎步赶上。安总,您同意这种说法吗?吉利有没有错失机会?

这只是部分人的认知,从我内心讲,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极氪品牌发布前,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做不到,包括一些经销商和媒体,有多种声音……

压力这么大?

一直都有压力。现在压力更大,只不过现在压力和原来压力不一样。压力在4月15日(极氪品牌发布)后发生了变化。

因为看到了实车,对极氪有信心了。

对。用户看到产品,看到团队,看到新商业模式。尽管3个月前,还有人还认为,吉利智能电动汽车是落后的。只不过,我们前些年的布局,到4月15日才初步体现。就像2015-2018年吉利汽车快速增长,大家都认为是奇迹,但哪有什么奇迹,都要提前5到10年布局。

极氪也同理。ZEEKR 001已经上市,ZEEKR 002、ZEEKR 003很快也会面世。我们已经开始思考,智能纯电的下一代产品怎么布局?根本性、颠覆性的东西是什么?否则就很可能错失关键节点。我经常讲,每个成功企业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敬畏,但不要迷信,必须坚持自己的正确路线。

一种说法是,ZEEKR 001是领克电动概念车的升级版,而几何品牌还在探索方向。吉利汽车要在下半场保持优势,就要重构未来,因此推出极氪品牌。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未来领克和几何品牌如何发展?

这个逻辑关系,类似当年领克在传统汽车领域的变革。前面我讲过,不同品牌有不同细分市场。并不是极氪做电动车后,领克和吉利就没有电动车了,领克、吉利和极氪各有其细分市场。

电动车前几年没卖好,我们也在反思。几何品牌既有战略问题,也有运气成份,刚开始市场很好,我们生产不出来,接着疫情到来,市场发生逆转。几何不是简单的燃油车平台,而是介于纯电和燃油车之间,跟SEA浩瀚架构相比,它不能覆盖那么多品牌。但就技术先进性而言,它绝对符合中国市场需求。

领克很快就会推出增程式新能源。这样,极氪在高端沉淀,几何在大众市场发展。前期靠技术,靠实力,一旦爆发就不可阻挡。智能电动是个好机会,就看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产品布局一旦完成,极氪、几何、领克之间的差异性如何体现?

现在已经开始体现,未来会更加清晰。

当年领克面世,有媒体挑战我,你们连英伦、帝豪、吉利都做不好,领克就能做好吗?我到吉利汽车集团后,把三个品牌统一为一个吉利品牌。

结果领克相当成功。

今天可以这么讲。极氪现在碰到同样的问题,我个人判断,极氪比领克更具优势,毕竟燃油车时代,领克跟强势品牌竞争有一定难度,而智能电动机会更好。

这三个品牌如何协同发展,而不是左右手互搏?

已经规划得清清楚楚。极氪定位高端,通过它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市场份额,其核心技术可以分享给更多品牌。

智能电动是未来,这是行业共识。但从燃油车到智能电动时代,还需要一个过程。吉利要持续发展,既要深耕传统燃油市场,又要布局智能电动汽车。今年年初,吉利汽车发布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计划一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其中,前者主要由领克、吉利承担,后者主要由极氪承担。

两个计划非常清晰。这是我们第二次发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再过5年,当纯电动汽车占比达到50%时,可能又会发布新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三五年就会有变化,战略方向很清楚,就看怎么把握,早一步可能成为先驱。

所以,时机非常重要。

极氪的时间点就非常好。通过它,提升品牌形象,带动更多品牌使用,形成规模效应,将来这些成果都会应用到领克和吉利品牌上,这也是吉利控股集团愿意投入这么多资源支持极氪的原因。未来,极氪会以汽车为核心,围绕出行产业链和生态圈打造。

04.

“什么是极氪”

GBN:安总,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要专注于打造极氪品牌?为此,您做了哪些思考?

安聪慧:就我个人而言,7年前就在做系列布局,只不过那时候精力更多放在领克和吉利上。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把更多精力放到极氪上。

对您来说,从吉利到领克,是一次大跨越;从领克到极氪,又是一次大跨越。如果放长到您25年职业生涯来看,这次跨越有何不同?

完全不一样。有人说,智能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简单,因为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所理解的智能电动汽车,以极氪为代表,难度反而更大,它不仅涉及产品问题,还涉及产业链和生态圈。

什么是极氪?把传统汽车优势和互联网思维很好地结合,打造用户型企业,这是极氪的目标。为此,极氪的产品端、用户端和资本端都发生了变化。

先看产品端,为搭建吉利研发体系,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智能电动时代,我们要在原有研发体系基础上做改变,最终在产品端实现。原来是对标和超越,现在是共创,所谓软件定义汽车,更多是定义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什么,场景是什么?研发团队要改变观念。

产品端多数来自电动车研究院。以前项目组在一起研究,是丰田的好,还是大众的好,我们怎么做得更好?现在不一样,研发团队里就设有共创人员,可能5个人中,有2个人要站在用户角度考虑,另外3人要突破自己。从对标走向共创,才能引领,才能走到更前面。

举个例子。比如极氪伪装试验车,有个工程师不经意地贴上迷彩装,用户就在极氪论坛上提出,为什么不量产?我们就把迷彩版量产。再比如,用户对方向盘设计不满意,提出建议,甚至帮我们构思……围绕这些共创,有更多软件和场景类工程师加入到产品研发中。

用户端不再是传统营销,而是涉及充电、补能、体验中心、品牌中心、交互中心、二手车、订阅等极氪出行生态。核心是什么?通过直营模式,打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用户全场景覆盖。

直营分两种:一种自己投资,自己管理,一种合作直营。未来也不排除吸纳一些愿意加入极氪的合作伙伴,但目前还没放开,要有序推进。至于具体经营和用户,我们直接面对。

用户端有个根本变化——消费群体,极氪整个组织、文化、团队、激励机制都围绕这个根本变化展开。极氪团队里,跨行业、跨界人才占70%~80%,下一步可能达到90%以上。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互联网行业、手机行业、科技型企业、快消品行业,甚至餐饮行业等。

再看资本端。以前我很少跟投资人见面,也基本不和资本市场沟通。但极氪不一样,我们要用好资本的力量和资源,不是为融资,而是为学习。极氪面对全球市场,资本可助推它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提升品牌。

外界看到您的最直观变化,一是称呼变了,您有了花名“聪聪”;二是着装变了,您今天穿的是T恤和休闲裤。我还想知道,发生在身上的,那些看不见的变化又是什么?

坚持。现在社会太浮躁,我们内部组织架构稍有变化,外面就会认为怎样怎样,还有人说,安总被免掉了……这些都没必要。

成功距离你,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是一层纸,但你看不到。成功是什么?可能经过努力,突然做着做着,就真像层纸一样,一捅就破,有些突如其来。其实,做人也一样。

那么,安总,极氪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新在哪里?您如何搭建这个新团队?挑选管理团队时,您最看重的人品还是其他?

人品第一,这和企业基因有关。经过这段时间的运作,我非常有信心,也非常自信。

极氪团队相对独立,这与大吉利文化相关,大吉利文化就是奋斗者文化。吉利是一个时刻充满危机感的企业,大家一直保持创业心态。直到今天,大吉利、极氪都在创业,还都是创业文化、问题文化,这跟(李书福)董事长创业时的环境文化有关。

我并不是到极氪才开始创业,从到吉利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创业。这是极氪创立的大背景,在这个基础上,要做出极氪特色。到今天为止,(智能电动时代)所谓的领先者,都还只是马拉松前半场,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要看企业是否坚持长期主义。

不能浮躁。吉利经历过种种质疑,为什么还要做领克?那是最艰难时期,我们投入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按照既定战略推进,市场虽有不同声音,但要看最终结果。所以,正确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而且要靠体系,靠强大基础支撑。

国际化方面,极氪如何打算?

极氪是个全球品牌,一定要走向全球市场,这毋庸置疑。极氪得到了全世界关注,我们对此也有计划,所有研发,所有标准,都按照全球市场方向推进,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

05.

“我希望传递一种信号”

GBN:您之前说过,吉利成功的标准,至少进入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最好是前五;中国汽车成功的标准,至少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份额。那么,极氪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安聪慧:现在不好定义什么叫成功,因为不知道谁能成功。换句话说,不能定义现在谁成功,也不能判定未来谁可能成功。

我是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成功的标准由最终用户评价来定义,而不是某个企业自己定义和广宣。成功也不是靠某项竞争力,而是靠体系取胜。任何行业前期成功自有其道理,有规律可循,有些是在规律基础上创新,但本质一样,比如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就靠体系制胜。

智能电动汽车也这样,要脚踏实地。就像极氪,要实事求是,我们并不完美,取得一些成绩,是用户对我们的鼓励,但不代表成功。我天天看问题,你也很坦诚地谈论极氪问题,我不仅看到你谈的这些问题,还看到更多你看不到的问题。

其实极氪已经做得很好,只是我们希望它更好。

当然,也有很多赞扬,我不看这些赞扬,我看到的是问题。但这仅仅是背景,极氪走到今天,不是一两年投资马上就能做到。极氪团队的小伙伴们,真不是简单给他一个高薪,或者吉利留下的光环和基础,大家看好的是未来。

我讲过多次,极氪选择的第三条造车道路,就是把传统汽车企业和新造车势力的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站在吉利肩膀上,用吉利在传统汽车领域积累的优势资源,更好地赋能。另一方面,按照用户型企业打造。

1996年,您加盟吉利。25年为一家民营企业效力,是一种什么感觉?

因为(李书福)董事长,因为吉利这个企业,能对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吉利汽车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车?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好车?中国汽车为什么不能跑遍全世界?吉利人也好,我本人也罢,都希望改变这些,所以大家才走在一起。

已经25年了?我真没想到这么快……

这么多年来,支撑您不断挑战,一次次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人生要有价值。人最大的追求,是要有梦想,这个梦想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但要看这个梦想对民族汽车工业发展有没有作用?就像刚才所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车?解决了。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好车?也解决了。为什么中国汽车不能跑遍全世界?这个问题正在解决。

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会比较快地到来,这个时间比欧洲、美国、日本其他国家相对更快。中国造好车,燃油车方面领克已经做到,世界汽车工业已有百年发展史,品牌方面我们一时难以突破,需要更长时间。

身处这个激荡变革时代,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利用前期打下的基础,抓住时代机遇,再加上良好市场环境,以及自身努力,我们有可能会成功吧。

吉利是一家追求奋斗者文化,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企业。您职业生涯中,哪个阶段让刻骨铭心?是之前的领克,还是现在的极氪?

不瞒你说,我好像每天都兴奋。每天都在解决问题,碰到问题积极面对,没解决好是一种动力,解决好是一种激励。

当新公司方向和旧业务发生冲突时,您怎么做?

这也是吉利文化的一部分。吉利高层们经常在一起头脑风暴,探讨如何达成共识。任何一个团体肯定都有不同声音,但吉利会营造这种环境,让不同声音都可以发出,通过碰撞统一思想,这个过程是吉利文化、体制、机制决定的。

您的员工说,以前您非常严肃,也非常严厉,但现在,您会笑了。

(笑)人都要与时俱进。工程师文化非常严谨,那个阶段目标很清楚,就是要把产品做好。现在进入新阶段,做好产品的能力已经具备,用户和市场发生变化,我们要顺应时代变化,拥抱这些变化。我希望传递一种信号,大家都要顺应时代变化。

现在您怎么学习,怎么获取新知识?

就要不断接触,不断思考,不断共创。极氪是不是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有些就不能妥协,比如执行,比如质量,该严肃就严肃,肯定不妥协。

安总,您一直在提用户思维,但其实,用户对汽车的理解也参差不齐,我们如何鉴别哪些是建设性意见,如何真正引导用户,而不被网络和用户思维所绑架?

原来有些强势企业用产品和品牌去引导用户,甚至改变用户。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何况,现在消费者对汽车的理解跟原来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专业用户,我都想聘请他们当名誉员工。

我虽然接受了(他们的)一些挑战,但却发自内心的非常开心。为什么?极氪的用户群体不一样,用户群体整体素质在提升,而极氪又是这群用户中的精英。大家在一起,平等、开放、透明地进行共创。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例外,但那必定是极少数人,我们没必要为这极少数人改变战略,改变企业文化。只要持续努力推进,我相信他们也会被引导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