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我国古代的诗词时,无论是读到了宋人的“明月几时有”,还是读到了明人的“万树桃花月满天”,都可以感觉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唐人也不例外。唐代诗人在描写“月”这一优美的意象时,还将唐代那种开放,包容的风气也代入到了他们的创作中,故而唐代诗词中的“月”的意象,其实是包罗万象的:

雄浑壮美的塞上之月、孤独寂寥的长门之月、壮美辽阔的海江之月、闲适清雅的山川之月……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明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月”这一意象在唐代诗词中的出现

1、描写“月”的诗词在唐代诗词中的占比

唐代诗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钟爱是明显的,他们对“月”这一意象的描写也是极多的: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唐诗》收录的四万余首唐代诗词中,有五千三百余首诗词出现了“月”这一意象,占到了《全唐诗》总量的十分之一。

而“月”这一意象在《全唐诗》中的总量虽多,但是却不能表示每一首描写“月”的诗词的“质量”都是极好的。而《唐诗三百首》作为唐代诗词的重要选集之一,其对于唐代优秀诗词的收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对《唐诗三百首》中出现“月”这一意象的统计,可以发现,其中有八十一首诗词是涉及了“月”的,占到了这本诗集全篇诗词总数的近四成。

通过以上这两个数据,足以见得,包含着“月”这一意象的诗词在唐代诗词中的数量之多与质量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唐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多元

上文中提到,唐代诗词中“月”这一意象是包罗万象的,这一特点,与唐代疆域之辽阔及其人口流动性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根据唐代的历史学家杜佑编撰的《通典》记载可以看到当时旅店对于人口流动的应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时,从东一直到宋州、汴州,从西一直到岐州,道路两旁都有旅店酒肆备好了酒菜以待来往的客人。每家店铺都有驴可供客人租赁乘坐,很快就能走几十里,这种驴名叫驿驴,从南到荆州,襄阳,自北到太原范阳,往西到蜀川凉府,都有这样的店铺,以供来往的商人旅客休息。走遍千里,也不用持方寸之刀以求防身。”

在这样大的范围内有如此多的旅店,并且在酒食之外,还在交通工具上为旅客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可见当时的人口流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这些旅店的开设,极大地方便了唐代文人的游学和访友,再加上干谒、博取边功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从渤海之滨至于天山南北,从江南风光看到安南雨林,大江南北,无不有唐代诗人们的脚印。因此,就导致了唐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多元和包罗万象。

二、唐代诗词中“月”意象的具体表达

1、雄浑壮美的塞上之月

初唐时期大量的对外战争导致了沙场作战,建立功勋,成为了提升自身社会地位快速且重要的方式。崇尚武力的风气在唐代社会中蔓延,加之“侠”这一早在百年前就诞生的文化符号,在这一时期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二者相合,就导致了初唐、盛唐时期的很多文人,如王维、李白、岑参、王昌龄……他们无不热衷于前往边塞游历,寻求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唐、盛唐诗人们对将军、游侠的钟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在成为他们前往边塞游历的理由时,也成为了他们在诗词创作中感情抒发的来源。抒发这些情感的同时,一轮塞上的明月,也就缓缓升起了:

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

合昏玄兔郡,中夜白登围。

这是沈佺期在他的《关山月》中对塞上之月的描写,起首一句“汉月生辽海”,让读者们感受到了战事的紧张与这轮塞上之月的与众不同。“辽海”的范围,大约在辽河以东一直到海边的这一大片地区。这一地区是初唐时期战事最为频繁的地区,故而除了沈佺期的这轮明月之外,鲍君徽也写过一首《关山月》: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这样写实的描写,将辽海的明月在深秋时节的萧瑟完美刻画了出来。除了这些诗人之外,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同样写过“辽海”的明月。

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终于在当年的五月攻破了辽东城,李世民在欣喜之中,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玄菟”即辽东地区的重镇:玄菟郡;“辽碣”,得本意是辽城的界碑,李世民在此用其来借指辽城。李世民在记载这一胜利的喜悦时,也将辽海边疆“明月”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东北而外,西北,同样是唐代的边疆要塞,大量的诗人也游历至此,无论是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是岑参的“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这些“月亮”,不仅将战事的紧张渲染得十分好,也从侧面将边疆那轮“明月”的雄浑壮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2、孤独寂寥的长门之月

汉武帝陈皇后,汉长公主刘嫖之女,字阿娇,金屋藏娇的典故就来源于她。可是在汉武帝登基称帝后不久,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陈阿娇终于在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被汉武帝废后,居住于长门宫,后来听闻司马相如的文章极好,花费重金请求司马相如为之作赋,《长门赋》就因此而来。“长门”,也就成为了抒发宫人愁苦的题材,而“月”就是这一题材中最常见的景色,一轮孤独的明月,也就在深宫之中升起了。

如李白的两首《长门怨》就都能看到“月”的身影: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其一)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其二)

李白十分巧妙地用月光来引出愁思,描绘出了一幅寂寞孤独的深宫夜景。这一轮明月就将帝王的冷漠和无视,与宫人的寂寞和无能为力,衬托了出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宫人的愁苦与哀怨之情。

3、壮美辽阔的海江之月

唐人对于水天之月的喜爱,也是不加掩饰的,李白就有捉月水中而亡的浪漫传说。江海的开阔与水天之月的相映,成为了赏月时最难得的乐趣之一。在这样宏大而浩渺的景色中,一轮压倒全唐的明月升起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获得了“孤篇压全唐”的美誉。这首诗以明月为骨,配以江天一色的美景,从海上明月与潮水共生开始,写到江潭月落,藏于海雾,不仅抒写出了别离之情,还展现出了一种辽阔的哲学思考。张若虚用这轮明月,感叹了人生代代而江月不变的壮美思想,使江月的优美与震撼人心的哲学思考相衬托,让其成为了闻一多口中那个:“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闲适清雅的山川之月

山高则气清,故而山川中的“月”比之它处,自然更为清亮。这轮“明月”与其他的“明月”不同,“山月”是极其闲雅、幽静的,唐人同样也深深地喜爱着这样的景色。千百轮的“月”中,伴随着一抹吹在山川之中的清风,一轮挂在云端之上的明月也缓缓地升起了:

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李颀在这首《渔父歌》中,将“山月”与“渔父”相结合,描绘出了一个避世不仕,垂钓于江边,展现出了如《楚辞》中那位“渔父”所说的一般:“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隐士风采。这样一幅十分和谐的隐逸景色,是绝对离不开“山月”的衬托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清风明月”,才真正将那份隐逸之情凸显而出。

三、总结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的诗词中,“月”这一景色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其意象也是十分复杂,包罗万象的。无论是雄浑壮美的塞上之月,还是孤独寂寥的长门之月;不管是壮美辽阔的海江之月,还是闲适清雅的山川之月,它们都展现出了诗人在作诗时,对自己所见的那轮明月的独特解读。

从这些简单的例子中,就可以窥见到“月”这一意象在唐代诗词之中的重要地位。后人也可以从这些“明月”中感受到唐代诗人对“明月”的喜爱和对人生、宇宙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