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的今天,也是一个阴雨连绵、河水暴涨的日子,时任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从1993年11月28日赴任,到1994年7月14日牺牲,张鸣岐在锦州仅仅工作7个多月时间,可是他却赢得了300万锦州人民的厚爱,也给锦州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怀念……

1995年,锦州创作排演了歌舞话剧《张鸣岐》三次进京演出超百场,在首都和全国各界,甚至海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一座英雄之城,一部精品力作,一个人的灵魂丰碑,任数十年光阴似箭,鸣岐不仅是榜样,更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坐标……

近几日,《锦州文化》新媒体平台与歌舞话剧《张鸣岐》的编剧——著名作家白雪生先生取得了联系,希望白老能在多个角度谈谈对该剧与“鸣岐精神”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感受,可说起来话长,又一言难尽,最后我们也只是通过一篇随笔,简单勾勒出一个文学线条,以飨广大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到了每年的“7、14”了,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人。随即又想起了已故评论家李万武先生,想起了他的一篇文章:《忘却他并不容易》。

万武先生那篇被惊动业内的文章,写的是“一代诗魁数郭贺”的诗人贺敬之。但是,却让人想到牺牲在锦州抗洪第一线的时任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

原因在于他为话剧《张鸣岐》写了几篇评论文章,且多有类似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锦州排演的话剧《张鸣岐》

话剧《张鸣岐》一经上演,盛极一时,一年之中分别由北京市委、中国文化部、中国剧协三度相邀进京巡演。赢得了中央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高度首肯、好评如潮,被誉为“张鸣岐话剧现象”,海内外几乎各大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发表百余篇评论盛赞成功。

本人也获得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超百场奖、第四届优秀编剧奖、艺术节综合大奖等重要奖项。不仅当年形成了一种戏剧现象,且隔十年之后,剧本又被选入中央戏剧学院专业教材辅导资料,国内一些权威专家仍然撰文评定该剧是新时期戏剧的重要收获。时至今日,专家们仍然念念不忘这一部戏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张鸣岐(孙丹魁饰)与妻子王桂香(韩宝荣饰)

是何原因使一部主旋律戏剧竟有如此魅力,历久不衰仍然成为一个热烈的话题呢?

恰如国内著名戏剧评论家胡可、安葵、蔡体良、吴乾浩、吴晓东、李万武和张京等人概括那样,张鸣岐这一艺术典型,在新时期戏剧中具有几个突破。

因而,为了压缩文本,稍加整理,借一个题目《白雪生与“张鸣岐”》略述几点。

专家一致认为,白雪生笔下的“张鸣岐”在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中,突破了写阶级斗争和写好人好事两种极端的创作模式,直到现在,文艺作品一些领导干部仍然难以超越类似路线之争、方案之争和权力之争的二元对立思维,而白雪生却将张鸣岐写成新时期的另类戏剧文本。

最近,评论家张京在一篇论文里七次举例,白雪生的《张鸣岐》。称道张鸣岐这一艺术形象,具备历久不衰的可能性,因为他集中概括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主导性格特征。

观众之所以欢迎和肯定话剧《张鸣岐》,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为抗洪献出了生命,而是由他一系列日常行为中看到了时代生活的折光,见识了一种给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带来美好希望的新官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张鸣岐与女儿

李万武撰文评论,话剧《张鸣岐》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张鸣岐女儿雪松对父亲的舞台雕像讲的:“老爸,你是一颗小草,人们说你高那是因为你长在高山上。”高山是人民的意象。在整出戏里,雪松是以张鸣岐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问者的出现的,她的这句台词,是她走过父亲那真实而伟大的灵魂之后道出的一句结语,接着这句台词的是终场的经久掌声。

这首先是这出话剧精神站位上的一大成功。《张鸣岐》是唱给人民公仆的深情赞歌,它同时作为对廉政的“诗意”呼喊,道出的是所有因祝愿党兴国兴而仰慕公仆和企盼廉政的人们的心底之声,不仅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有相当强的情感冲击力。

这是舞台演出之一幕:正当张鸣岐心系群众的安危而在汹涌水浪中走向他生命终点之时,雪松在舞台一角大声提醒父亲:老爸,不要再往危险的前方走”了,张鸣岐毅然回答:“我不去看看群众,心里没有底呀……”雪松问:“值得吗?”张鸣岐说他没想过是否值得,“只觉得应该”。雪松急着追问:“应该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能做到吗?”张鸣吱激愤了,甚至是使出了整个生命的力气喊道:“应该的事情都不去做,那我们还有希望吗?”全剧场的观众都能感受得到这句激愤之言的份量,真的就像舞台上同时响起的那声带闪的惊笛。随着一排无情的恶浪袭来,这句话也就成了张鸣鼓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留给他无比爱恋着、也无比焦虑着的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震撼入心的警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版话剧剧照:张鸣岐(鲁玉杰饰)与女儿(王秋萍饰)

每演到此,剧场在刹那间的静松之后,总是出现雷鸣般的掌声。静穆或许是人们的灵魂还在震颤,掌声则是对心灵间的认同和默契。

从文化层所发出的心灵回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正气歌。话剧《张鸣岐》,又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正气歌。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个人主义精神文化的渐入,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集体主义为宗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被一些人斥为“压抑个性”的“传统、陈旧”文化,于是以追逐个人享乐为目标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风气,把我们社会生活许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寡情、冷漠、昏暗乃至残酷起来。人民公仆张鸣岐是为众人而弹精竭虑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他是因为不以“我只为我自己”作人生信条,才赢得了人心而被人们由衷敬重的。

我以为,如果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其中一个特别重要问题,那就是英雄人物的创作。不是夸大其词,说得尖刻一点,由于在过去“极左思潮”政治的干预下,英雄人物“正统化’、“概念化”“非人化”,使其形象面目呆板可憎,甚至连我们现在提出讨论这样一个文学话题,都可能使人不屑一顾抵触反感。

但不能不说,问题暴露在此,弊病集中在此,软肋也表现在此。严重一点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短板”,是影响中国文学质量标高的“洼地”,是制约中国当下重大题材创作的亟须正视的“病灶”之一。当然不是说,反面人物、中间人物的创作就没有问题了,而是说在英雄人物身上更突出、更鲜明、更引人关注罢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写好英雄人物,决定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艺术质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总是想一个问题,那就是:

为什么是张鸣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张鸣岐》热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大型电视专题片在辽宁卫视首播

因为当年出现了张鸣岐,身边的现实生活给作家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当然可能也有人从功利目的出发,借宣传张鸣岐以实现市场效益目的,这也未可厚非。但我可以负责地说,锦州确实没有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借死人宣传活人的政治投机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7月18日,锦州市民冒雨在街道旁为张鸣岐遗体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7月18日,锦州市民冒雨在街道旁为张鸣岐遗体送行

其实我的创作动机非常单纯,是有感于锦州人民群众对鸣岐书记的一幕自发的“十里冒雨送行”,我好像从中看到了一种呼唤,一种期待,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人们,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人们,太需要一个张鸣岐了!我是看到了张鸣岐对于当今时代的巨大心理抚慰作用,才萌发了一种比较强烈的创作欲望。

写作前,中央对张鸣岐还没有发文件定评。我把他与几个英模做了比较。战争时期的董存瑞,和平时期的雷锋,经济发展时期的焦裕禄、王铁人等等。尽管当时中央还没有树立张鸣岐,可我觉得,无论是党和国家,无论是时代和人民,无论是政治还是文艺,中国需要一个张鸣岐,不仅是一个政治典型“现实的张鸣岐”,也许更需要一个艺术典型“文学的张鸣岐”。他是建国以来唯一一个牺牲在抗洪一线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出现在一个“心理饥渴”“信念迷失”的时代。在他身上,寄托着一种信念,一种有别于其他英雄人物的人格象征意义,一种物质时代的人们灵魂久违的缺失的“乌托邦精神”和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初心不变的“奇理斯玛”社会效应。所以说,一个“文学的张鸣岐”,应该比生活中真实的张鸣岐,更有一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感召作用。

这也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可以看做,这是一种主旋律文学的立场,文学的态度。这样,我写张鸣岐,至少就要遵守几个标准,一是真实的标准,或者叫“锦州标准”。原来我想这是最低标准,结果这一关就很难通过。二是艺术的标准,或者叫“国家标准”,瞄准全国一流剧本,力避雷同,争取突破。三是现代的标准,或者叫“自己的标准”。就是在一种夹缝中,讲究叙事策略,进行点先锋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驻锦官兵和武警战士在张鸣岐牺牲地寻找遇难者遗体

写好文学的张鸣岐,必须不能限于真人真事,不囿于本地的“低标准”,只想获得全国最高标准大成功。所以在“国家标准”和“锦州标准”的夹缝之间,通过“个人标准”冲刺而出。现在看,完全是“逼”出来这样一个剧本。

评论家林喦曾经问我:很多人说到这个剧本,都说写的很智性,我想不仅是完成了一种“擦边”吧?在政治与艺术,文学与现实,虚构与生活等方面,你是否有意采取一种现代叙述策略的?

我的回答是,这就涉及又一个问题了,就是写一个怎样的张鸣岐?我的确是煞费苦心惨淡经营。为避免对号入座,肯定不能设计“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这就逼出一个”心理内心冲突”;不能完全照搬真人真事,又不能放开想象虚构,就“憋”出来个“活人与死人对话”的结构;不能离开张鸣岐的真实生平经历,就虚构用他的女儿,打开他心灵的世界,努力开发虚拟心理空间;不能直白浅露,就有意尽可能多采用一些“复调”、“双声”、“不可靠叙述”、类似小说中的“间接引语”和“反讽”等等叙述策略,使人物台词潜含两种话语的双声语式,构成微型对话,达到弦外有音,言外有意,一语双关的效果,演出实践证明,包括北京观众都能读懂且会心一笑。当时还有热心观众,到台后索要台词。实践也证明,没有这样的现实压力,也出不来这样一种剧本样态。当然,如果现在来写,也能减少不少遗憾。还是那句话,喧哗过去了,献花过去了,一切,都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剧照:张鸣岐与家人

一个富得流油的城市,如果没有小说诗歌影视剧,可以说是一个贫困的城市,一个虽然解决了温饱的时代,如果没有文学大作产生,也是一个精神饥渴的时代。谁来叙述从而记忆这段大历史大时代呢?太需要文学家艺术家了,目前这种需求可以说比任何时代都强烈。不然,一看戏还是梅兰芳,还是“样板戏”,一翻书还是阿Q孔乙己,还是虎妞祥子,打开电视还是水浒三国红楼梦,一听歌还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不悲哀不严峻吗?真不是危言耸听,一切,都将过去,我们给未来留下了什么?当下走红的文学泡沫还能膨胀多久?到那时候,后代怎么想象我们呢?一个给历史欠下文债的一代?

评论家林喦认为:我突然发现,你是一个特别适合主旋律的编剧,既很主流,又很文学,既很中国,又很现代,讲政治,也懂市场,既有“旧”的一面,又有“新”的一面。我认为现在中国特别需要像你这样的作家。这不仅是关于你的个案,是中国文学界特别影视创作值得重视的一种作家类型,是一位共和国和我党历史需要记忆今天的作家。

李万武在《白雪生与“张鸣岐”》一文里写到:由白雪生编剧的《张鸣岐》在处理表现对象事迹的真实性与舞台戏剧对题材特殊要求的矛盾上,也有成功的探索。

这种深索,既属于找到了可以强调的“戏”,又属于找到了了得体的生发“戏”的诗意手段,当剧作家没能在张鸣岐生平事中寻找到可以作为戏剧贯穿冲突的可心的真实事件时,就朝张鸣岐的心灵世界要“戏”,生发了张鸣岐生前与女儿雪松之间那种是父女又是同志和辩友的真实关系的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剧照:张鸣岐与老烈属

于是,在话剧《张鸣岐》里,女儿雪松既是全剧的贯穿视角,又是在形式结构上对全剧的一种化杂多为单纯的整体包装。雪松作为张鸣岐的影子,当她不理解父亲的时候,她又是张鸣岐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拷问者”、“诘难者”,雪松在这种时候所发出的追问,就又可以是来自某种社会角落的声音,甚至会使观众觉得这声音就是从观众席间发出的。但无论哪种声音,却都是领引观众走进张鸣岐伟大灵魂世界的“向导”和强大推力。由于是朝张鸣岐的伟大心灵要“戏”,剧作家也就有了更多一些地对“戏”进行艺术生发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剧照:张鸣岐与张士毅

比如表现张鸣岐到任锦州后,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寻找“锦州的感觉”的那节戏,竟巧妙地把荒诞手法引入纪实,即让张鸣岐与烈士、第一任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士毅进行了一番富有情思力量的“对话”,却并不让人感到是搅扰了整出戏的纪实性。一出本来缺少贯穿戏剧冲突的话剧既具有了戏剧尤其需要的可看性,又不乏深刻的情思蕴含和冲击力,有了喜人的耐看性;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与纪实的尽可能完好的统一中完成的。表现了作为一流编剧的白雪生,擅长驾驭主旋律纪实题材的难能可贵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鸣岐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鸣岐在凌海市大凌河镇尤山子村巡查

仍然记得,剧本里有一个桥段,虽然没有正式演出,但却得到全国剧协权威专家好评:

当三位烈士牺牲以后,在大凌河的水下,张鸣岐亲热地拉住杨烨和张秀和的肩膀说:多好的小伙子啊!却因为我的连累,就是死了,我也不能饶恕自己……

“亲爱的同志啊,别说永别,别劝我安息,我永远想念你们呀……大凌河拥抱着我们,我们亲吻着脚下的土地,高粱快红了,谷穗该黄了吧,神牛还在街上跑吗?钢厂的效益还好吧,人们啊,我只有一个要求,千万别忽悠我,美化我,让我真真实实地和这块的土地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鸣岐

恰如,李万武先生评价贺敬之那样。张鸣岐同时是我们锦州的、也是共和国的情感记忆。所以,几十年过后,锦州市委曾经决定,再排话剧《张鸣岐》。甚至也可以说,锦州几代人接受了它的情感塑造,张鸣岐的情感记忆,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记忆。在这个意义上说,忘记张鸣岐,就是忘掉我们自己。

幸而,锦州仍然记忆着不朽的张鸣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鸣岐事迹VR网上展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白雪生

白雪生,国家一级作家,原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理事,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锦州市文联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渤海大学专家客座教授,锦州市政协文化顾问等。连任多届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剧代会代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部星光奖、文华奖获得者,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家专业艺术高校和中、小学教材。

【热爱家乡,关注“锦州文化”】
信息发布|《锦州文化》新媒体平台

V R 影像|林江 李铭
图文编辑|林江 赵倩
责任主编|张佳鹏

【锦州文化】辽宁地区最大的文化共享平台,见识、态度、深度!给您一道站在高处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