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颜安生

虽然全球疫情拐点还没来到,疫情结束还遥遥无期,但不可否认,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特别是中美两个世界主要经济体有望在今年之内形成免疫屏障,因此,全球疫情形势正在向着日益受控的方向发展,即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疫情出现反复,但却不会影响到全球疫情防控大局,更不大可能改变全球经济大反弹的格局。

有鉴于此,我们看到,那些新冠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布局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振兴、复苏与发展。香港作为全球经济的一分子,在过去的近一年半时间里,深受疫情之苦,经济遭受重创,如今,更是得为后疫情时代早作谋划,全面布局。

防控疫情不松懈,接种疫苗快推进

日前,港府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香港经济增长数据,同比去年第一季度明显回升了7.8%,环比去年第四季度也上升了5.3%。情况虽然好于预期,但不能不看到,香港的经济复苏十分不全面,甚至可以用残缺不全来形容:首先,香港今年第一季度经济的回升主要动因来自于内地和美国经济回升而引致的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大幅增加,香港从中受惠,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经济增长动能仍在衰减,譬如,香港的消费市场,一方面,香港超过四成市民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也就是说,香港大多数市民的收入没有增加甚至下降;另一方面,十分依赖境外游客消费的香港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只接待了不到一百位内地游客,海外到港人数也只有二千多人。显然,香港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之中。再如,去年港府应对新冠疫情以及推出的保就业、保民生计划已经消耗了近四千亿的财政储备,今年疫情持续,势必继续消耗财政储备,而且为了应付不时之需,特区政府手中还必须掌握足够的资金。在这种背景之下,香港财政储备其实已经十分有限,试图寄望港府推出大规模基建计划以刺激经济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之,香港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香港要吸取去年核酸检测的教训,对市民的疫苗接种提出明确要求,并且采取督促措施。

不久前,特首林郑月娥在参加海南博鳌论坛时预期,2021年香港经济有望实现3%至5%的增长。由于2020年香港经济出现了6.1%的负增长,因此,即使香港经济今年实现5%的正增长,那么,2021年香港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环顾全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皆出现明显反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6日的最新预测,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将达到6%,中国经济将增长8.4%,美国增长6.4%,欧元区增长4.4%,日本增长3.3%,显然,如果香港经济今年只出现了3%的反弹,那么,香港经济恢复与表现不仅赶不上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可能落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香港经济2021年难有大起色几乎成为定局。因为,直至现在,香港的疫情仍然没完没了,虽然疫情没有再次出现大爆发,但是始终不能够根除传播链,特别是变异病毒已经进入香港,又令香港的防疫形势出现新的变量。如此,香港只能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成为孤岛。也就是说,今年大部分时间里香港仍然无法从外部获取足够的经济资源与发展动力。这正是香港经济今年无法乐观的要害所在。

香港在防疫工作上一开始把防疫重点对准内地而疏于对海外往来人员的管控,姑且不论此举是否正确,但当内地已经迅速控制住疫情而海外疫情愈演愈烈之时,香港仍然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结果导致该防的没防住,不该防的却花重兵把守,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结果令人失望。

虽然现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在全球迅速推开,但香港的接种工作却裹足不前,尽管特区政府提出要采取诱导措施鼓励市民接种疫苗,但可以预期,在所谓的自愿接种原则背景下,香港的疫苗接种工作也将像去年展开的自愿核酸检测活动那样,接种人数只会占到七百万港人中的一小部分。如此一来,2021年香港的疫情仍然会尾大不掉,即使香港希望撤销管制措施与外界重新往来,但在新的变种病毒的威胁之下,没有那个国家和地区敢敞开大门与香港自由往来。那种认为香港疫情不必清零便可与内地实现通关的想法和建议,不仅是天真的,而且是自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香港本来有一手好牌,但却打出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香港的优势正在一个一个消失,而且内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也一个一个被错过,尤其去年以来疫情防控工作的不佳表现更是令香港经济掉入深渊,可谓遗害无穷。香港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够疫情稍有好转就放开管控措施,然后一旦疫情爆发又急匆匆收紧管控,令香港的疫情防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与此同时,要吸取去年核酸检测的教训,对市民的疫苗接种提出明确要求,并且采取督促措施。只有如此,香港经济才有希望摆脱疫情困扰,出现真正的实质性转变。

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

香港社会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香港只要紧跟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后面跑就能发达无忧,然而,最近二十多年来的事实表明,欧美日等所谓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欧美日相继陷入经济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不可自拔,而且还给香港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2000年的科网泡沫爆破,从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到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每一次都给香港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拖累,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及时出手相助并得到国家诸多的支持和帮助,香港有可能已经沉沦下去。香港试图跟随欧美日的后面实现发达梦,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走不下去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全世界都在抢搭内地发展的快车,只有搭上国家发展这趟快车,才是香港实现持续繁荣和新的大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要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就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当中。

香港只有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并以此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破解香港所面临的系列困境和难题。

2020年10月21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骆惠宁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的事业发展是香港不可错失的重大历史机遇,机不可失;他强调,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能等、亦等不起;他特别呼吁,不能让“历史性机遇”成为“历史性遗憾”。骆惠宁的重要讲话对香港社会来说无异于警港醒言,对香港社会各界能够起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作用。

不能不承认,同样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较之澳门,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赶搭内地发展快车,抓住中国发展机遇等方面可谓差强人意,也正是因为如此,澳门回归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GDP由回归时1999年不及香港一半的1.5万美元快速倍增至2019年的8.5万美元,约为香港的两倍。相形之下,香港的发展步履蹒跚,像老牛拉破车。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香港发生的社会动乱以及去年爆发新冠疫情的冲击,更令香港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虽然2020年7月份港区国安法实施之后,香港社会的动荡和内乱局面得到有效遏制,但时下本土新冠疫情又让香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可以肯定,在香港与内地往来没有恢复正常通关之前,香港经济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起色。

在香港与内地往来没有恢复正常通关之前,香港经济很难有起色。

其实,即便香港与内地恢复了正常通关,香港经济也未必能够很快焕然一新,因为香港经济本身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心的隐患。首先,香港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和老化,占90%以上的传统服务业很容易受到外围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第二,香港人口严重老化,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低技能劳动人口太多,而高技能劳动力严重匮乏,完全不能够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第三,香港创新产业、科技产业、先导产业几乎空白,令到香港经济无法转型升级,只能眼望着竞争对手一个个超越自己;第四,香港没有善用好“一国两制”优势,相反,“两制”还一直被一些反中乱港势力当作阻碍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的借口,也令到许多香港市民误以为,拒绝或者减少与内地合作才能够保留香港特色,等等。

从香港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以上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够切实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那么,香港经济前景堪忧,老牛拉破车式或蜗牛式的发展状况仍然会一直困扰香港。然而,如果香港仍在以往传统的发展思路框框里打转,上述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香港经济要寻求新的突破可能性极小。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中国经济辐射全球的高地,香港只有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并以此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破解香港所面临的系列困境和难题,才能寻找到新的发展市场和空间,香港的优势和特色才能够得到充分彰显和展示,所以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迫在眉睫,否则只能是坐困愁城。

香港需要转变三大不合时宜旧思维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自此,整个大湾区发展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大发展新阶段。正如规划纲要所界定的时间表,到2035年整个大湾区规划蓝图将全面实现,因此,时间无论对于所有9+2大湾区成员抑或对有意进入大湾区发展的企业、投资者和个人,都是一个时不我待的事情。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但总体上来说,大湾区的建设推进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即使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澳门也于去年九月份就与内地实现了正常通关,人员往来完全恢复正常,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在来看,唯独香港因为疫情没完没了,至今不能够与内地实现正常通关,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和延迟。

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实最利好的还是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试想,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有近一亿人口的规模,人均GDP如果按照6万美元的水平计算,那么,届时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有近六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整个大湾区不仅是中国最发达的高端制造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高地、商业贸易中心、消费时尚中心、海陆空交通枢纽,而且也将是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湾区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区,也将是中国国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结合部以及中国经济辐射全球的核心区域。这样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就摆在了香港和澳门的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数香港市民还带着十几年前的观念看内地。

然而,香港最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成果,还得取决于香港本身如何作为。坦率指出,香港社会上上下下的发展思维还没有跟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步伐,多数香港市民还带着十几年前的观念看内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以及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认识不足,需要转变旧思维,提高发展认识。

首先,香港要摒弃边境地区即偏远落后地区不宜发展的旧思维。以前,香港都把与深圳交界的地区作为偏远落后地区,甚至作为禁区,香港的发展规划也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相反,香港往往把垃圾填埋场、废旧品处理等设施安排在港深边界一带。香港的这些做法不仅完全没有顾及到邻居深圳的感受,而且与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以往与深圳交界的所谓偏远地区如今都是香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是与深圳和整个大湾区进行实质性合作发展的宝贵区域。如果不转变思维,仍然把与深圳交界的地区当作偏远地区,不规划,不发展,不合作,那么,香港后续发展将失去土地供应来源,香港发展的空间就将遭遇天花板,尤其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将会失去很多具体抓手和平台,最终有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其次,香港必须摒弃以我为中心的单赢思维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旧观念。无论对于国家、单位抑或个人,只有抱持合作各方都能够分享到好处的双赢或多赢思维,大家的合作才能够长久进行下去。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区域间的合作,然而,从过去香港与大湾区各地之间的往来看,香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别人的利益的思维一直为人诟病,而且最终香港自己也没有得到好处,甚至得到非常深刻的教训。

譬如,为了争取香港自身利益最大化,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设在香港方面的要求之下被建成了单Y格局,如今行驶在大桥上的车辆寥寥无几,不仅上千亿的投资回收无望,甚至连部分银行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大桥几乎成了摆设;再譬如,香港的科技园和数码港建设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全由香港本地公司开发,结果导致香港的科技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白白耽误了二十多年大好时光。

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设在香港方面的要求之下被建成了单Y格局,如今行驶在大桥上的车辆寥寥无几。

必须看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9+2个城市和地区,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携手合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才能够实现多赢共进的局面。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长远利益,那么,港珠澳大桥和香港数码港的结局还会不断上演,吃亏的还是香港自己。

再次,香港必须摒弃消极等待的思维,必须积极主动有所作为。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对香港关爱有加,送了很多政策大礼给香港,对此,香港社会已经习以为常。其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出中央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港澳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空间,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港澳发展与繁荣稳定的重大支持。然而,与以往中央送政策大礼包不同,香港要分享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必须积极作为,主动参与其中,否则,如果消极等待,即便送到眼前的大饼也有可能吃不到。对于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香港目前进展有限,还看不到有什么实质性成果,需要加油再加油!

香港需发力建设绿色金融中心

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2016年5月24日,香港金融发展局发表了题为《发展香港成为区域绿色金融中心》的报告,建议推动香港发展为区内领先的绿色金融及投资中心,并成立绿色金融咨询委员会或同类机构,以制定长远工作重点及提供协助,向本地和环球金融业传达清晰明确的讯息。

2018年9月21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出席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成立大会时表示,香港正在发展成绿色金融中心,随着内地对绿色金融及资金需求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相信能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并捕捉相关机遇。2019年1月14日,林郑月娥在第12届亚洲金融论坛致词时指出,香港政府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能够成为绿色金融和绿色融资的平台和枢纽,第一只绿色债券马上就会推出,将会撬动1000亿港元左右的资金池。

令人遗憾的是,或许是因为2019年6月份以来香港社会动乱不止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等原因,此后,香港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进展就没有下文了,而港人听到的却是上海宣布将建设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的消息。

不久前,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在谈及上海未来发展时表示,要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本来,香港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可谓先声夺人,但两年时间过去,上海明显后来居上,如果香港自甘落后,那么,香港金融业又将错失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全面迈上了绿色发展之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开发低碳能源,二是工业企业低碳转型,三是生活用能低碳转型,四是交通出行低碳转型,五是吸收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由此,将会衍生出能源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与此同时,能源消费也将出现重大转型。

可以预期,未来十年甚至四十年时间内,从供给侧角度来看,风能、太阳能、地热、水能、核电等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而传统的石油、煤炭产业将逐渐转型升级并压缩生产规模;从消费侧角度来看,绿色环保住宅和家居用品、节能空调、电动汽车等产品需求也将迎来大爆发。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总的投资规模将数以百万亿计,除了政府的部分引导性资金投资外,绝大部分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融资,其中包含的绿色金融规模庞大。

正是在国家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上海提出要将“绿色”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的名片。基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上海提出将努力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依托上海的金融优势,在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上海将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渠道的绿色产融结合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平台体系。同时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其实,中国之大,完全能够容纳得下两个国际性绿色金融中心,上海依托长三角经济圈,香港则可依托大湾区经济圈,只要香港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步伐,积极发挥自身金融优势,绿色金融一定能够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作者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