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整个先秦时代,一直流行着以狗舌代表君王,代表发号施令者的习俗。反映在“犬”字中,就是夸张地画出狗的舌头,因为狗与狼的区别在于狗总是吐着舌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文“犬”字,着重于画出狗的吐舌行为。

甲骨文金文的“犬”,几乎都是像人一样站立着的。篆文“犬”是在“人”头上加了一个狗舌表示。这说明,古人不是真的指狗,而是指以犬为尊、以狗自称的人。

先秦统治者几乎都是“犬戎”背景,有原始苯教特有的“狗祖”观念。表达在礼器上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变成成排、成行出现的狗舌头:

台北故宫馆藏商代青铜大盘,口径43厘米,沿口上刻有“龙狗”图案,身上绘满了狗舌,从头到尾连成一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角龙狗,身上也是成串的狗舌,呈绵延无尽之状。一个口舌就代表一代帝王。

商代蚕龙玉璜,两面都刻有三个狗舌纹,因为“三”代表“多”。

陕西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出土的西周牺尊纹饰,成对的龙狗(或曰二白犬),身上也有三个狗舌纹。

这些“口舌纹”特指狗舌,它们是“王统”的象征,古人以此祈求王统绵延不绝,君王都能转世再生、代代相传。

在汉语环境中,柔软的狗舌头与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帝王形象,似乎很难对应起来,更何况,从舌头中生出下一个舌头,这根本就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情形。但是一旦放到藏语环境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是天衣无缝地对应着的!

藏语把“舌”叫作“jie”(??je?)。藏语也把“王、王子”叫作“jie”(??je?),能与“杰”对应起来。有些赞普就以“某某杰”为号,例如“都松芒布杰”。这个“杰”既可以理解为“舌”,也可理解为“王”。并且在古藏文中,两者就是混用的。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公元6、7世纪才出现的,总体来说,古藏文是对7、8世纪前已存在了的口语词汇的一种记录和拼写。此两者在口语中完全是同一个读音。

华夏古人认为,舌头是人体之中枢,人中之“王”,王在命就在,古代“咬舌而死”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此外还有“命在牙中”的观念,古人直观地看到人老了牙齿就会掉,牙掉完了人就死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观念。当然,这些都是臆想,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对华夏文化产生了影响的深远。古代游牧民族男子喜欢在脖子上挂一颗野兽的獠牙,原因也在这里。三星堆就出土了许多尾部钻有孔,可以佩挂的野猪獠牙。还有“牙帐”“年齿”之类的称谓也是这么来的。

上图礼器中的舌头可以成排出现,是因为藏语也把“生、出生、重生”叫作“jie”(??je?),按照苯教观念,帝王必是某位先祖的转世再生,如此,舌头就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以表达“重生”之义。对应字有“劫”“届”“孑”等。

更为重要的是,藏语把刀刃、剑刃、斧钺之“刃”,叫作“jie”(??je?),用“刃”来表达帝王的生杀予夺之权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卫藏道场胜迹》说,西藏第一座宫殿是聂赤赞普建造的,名叫“赤杰”(??chi je?),松赞干布的祖先出自“秦瓦六杰”(??)。这两个“杰”(??je?)在藏语是刀“刃” 的意思,也是“舌”和“王”的意思。

正因为“舌”“王”“生”“刃”在古羌藏语中的读音是完全一致的,是同义互通的,古人才会设计制作出如此这种奇特的“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绿松石镶嵌青铜钺,以“狗吐舌头”造型,钺的刃部成了猛兽吐出的舌头。此物原来是有柄的,举在手里的时候,刃部朝向前面。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戈,以“狗吐舌头”造型,吐出的是一把令人畏惧的“剑”(箭镞)。

商代青铜大钺。此钺虽没有出现狗的形象,但雕铸着一个满是利齿的狗嘴,以此来表示钺刃是狗突出的舌头。

这种“礼器”之所以能产生出来,完全是因为藏语中的舌、王、刃读音完全相同的缘故,这种奇特的礼器最终就成了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一大显著特征。

放到汉语环境中,根本就设计不出来,或者说,根本就不容许这种礼器的存在,因为无法被理解,人的语言和思维总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礼器”,就是那种能被大众理解并奉为神明的东西。只有能被人们普遍理解的东西,才会被代代相传地延续下去。如此“狗吐舌”造型的礼器,在秦代以后就彻底消失了,因为是语言环境已大变样了,来自犬戎的“狗祖”观念也没有被继承下来,这种奇特的礼器是需要语言环境来支撑的。

但在藏地和藏文化中,以“吐舌”造型的器物继续存在,你可去看藏传佛教的“坛城”,如此这种形象还随处可见。

藏语至今把“法王”叫作“夏杰”(???xa je?),字面含义是“乌舌、神舌”。密宗有钺形法器,叫作“多杰”(??doo je?),字面含义是“石王、石舌”,造型与上面这些先秦礼器可谓“神似”。

陕西扶风县出土西周兴簋,簋身与簋盖上都有一圈狗舌纹,象征帝王的轮回再世、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青铜尊,连续的猴眼纹和狗舌纹,象征王统、王权的延续不断。

金文“聖”(圣)字,就由上部“臣+口”,下部一俯伏状的“人”组成,这个“臣”是一个巨大的眼睛,能明察秋毫,此“口”象形狗舌,既可像刀斧一样砍杀下来,也能轻舔一下施爱示仁,这会让那人身价倍增,当然就是“神”(圣)了!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壶,腹部有四个口舌纹,与甲骨文“其”非常相似,笔者以为,这代表帝王任命的四条狗(四嶽)。

陕西西周芮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腹部是三圈口舌纹。有人认为象征羽毛,但可以肯定,它首先是象形狗舌,其次才象形羽毛。

华夏古人绝不写实,先秦礼器中动物形象没有单一的,都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但总有一种是为主体形象。

震旦艺术博物馆藏商代玉鸟首,它拖着狗一样的舌头,眼睛下面也有一个狗舌纹。因为这种口舌象征帝王和神灵,故可以长在任何动物身上。

藏语至今把“法律”叫作“夏杰”(?xal je?),字面含义是“乌舌、王舌”。

礼县大堡子山秦王墓地出土的金舌,有数种造型,尺寸也很大。笔者推测,原本都是装饰在木制祭祀礼器上的,一个金舌头就代表一个王子王孙。

秦人与商人、周人有完全相同的舌头崇拜是不奇怪的,因为秦人来自“犬丘”,就是犬戎之一种。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