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英雄崇拜,在项羽身上可谓得到极致的体现,也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上,而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

这既是项羽自身的选择,也是他被很多后人目为英雄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实际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坚持着东方贵族的思维,以王权正统自居,秉持着正统思维下的忠贞和信义,追求至高理想而一往无前,且以仁义之师自诩;

另一方面,他的头脑里却又有着武夫的凶狠和穷汉的暴戾,外界环境稍不如己意便怒火中烧,以毁灭性的摧残来逞一时之勇、一己之快,杀人不眨眼而引以为自豪。

项羽是否过江东,直接决定了他对历史和自己历史地位,过了江东,历史必将改写;

拒绝过江东,他就成了一个悲剧英雄,得到了那些容易被煽情鼓动的人们的无限爱慕,悲剧英雄,毕竟比普通的英雄有更多的泪点。

公元前202年隆冬,刘邦、韩信、彭越、刘贾合并40万大军,会师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与项羽所率10万楚军最后决战。

先是“十面埋伏”,给项羽布下天罗地网,一兵一卒地蚕食,一行一伍地消灭,首次交锋,项羽之师便被打得只剩下三成。接着“四面楚歌”,让本来就人心不齐的楚军散去大半,第二日天亮,项羽才发现身边仅剩800亲兵。

虽然他已知大势已去,但好性的项羽,仍作困兽之斗,打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身边只剩28人,他还扬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还要发起冲锋,痛痛快快打一仗,果然杀了很多敌兵,最后战到身边只有2个亲兵,突出重围后,虎不倒威的项羽还得意洋洋对身边仅剩的2名亲兵说:

“如何?”

亲兵佩服!

当他到达乌江边,乌江亭长驾船来救,动员他先过江,以图东山再起。兴尽之后的项羽却长叹一声说:

“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啊!”

遂自刎,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个永远悲壮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给后人以无限的崇拜和喟叹。

纵观项羽一生,他成于时势,而败于个人英雄主义,而这个英雄主义,恰恰又是以屠杀他人为铺垫的。

项羽嗜杀成性,多次屠城杀降,《史记?项羽本纪》里明确记载了他襄城、城阳、新安、咸阳、齐国等5次屠城杀降的恶行,所过之处,血流成河,尸骨垒垒。

如此一个毫无人性的战犯,哪里又有什么值得人们去崇拜的地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

不过江东,是项羽性格的选择,生就要生得天下战栗,死就要死得全民仆伏,性格使然。

过了江东,或许历史会有所改写,但结局并不会比自杀更好,因为他的败不是战争的败,而是人性的败。

一个众叛亲离、人心尽失的恶棍,即使机会重来,谁会愿意跟着他东山再起?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诗曰: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谓至理之言。

所以,结局似乎是项羽已经预料到了的,还不如自刎。

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