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京剧段子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在某个衙门里,官老爷刚要作出判决,门外突然闯入一人,高举“尚方宝剑”,在场的每个人见状,都跪在地上山呼“万岁”。

手持这把宝剑者,就能代表皇帝行使皇权。不论他想做什么,都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无人能反抗。看这意思,获得这把宝剑的人简直就是国家的“二把手”,除了皇帝之外数他最大。

通常来说,能得到这把神器的,无不是清正廉明的正直人士,手持宝剑所行之事,也都是利国利民的壮举。据说史上第一父母官包青天包大人,他的手中就有这样一把尚方宝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真的存在这样一把宝剑吗?拿着这把宝剑的人真的能手持此剑行使皇权吗?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关于“尚方宝剑”的奥秘。

首先,为什么这是一把“尚方宝剑”,而不是“尚方长枪”、“尚方大斧”呢?能唬人的兵器比比皆是,为何偏要选剑?

实际上,这件神器之所以是剑,而不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是因为“剑”在我国冷兵器文化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众所周知,此物乃“短兵之祖”,被视作最古老的短兵器。从《史记》中记载的远古神话来看,早在炎黄战蚩尤时,这种兵器就已经出现了。

既然是华夏之祖使用的兵器,被奉为“短兵之祖”也不足为奇了。所以,“佩剑”成了古人心目中一件倍有面子的事,这就是身份的象征。

且看武侠小说中,使用率最高的兵器是什么?毫无疑问,剑。在古代,哪怕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喜欢随身佩剑,彰显身份。

在隋唐年间,剑的作用不只是兵器和装饰品,它同时是一种阶级身份的象征。根据《隋书》的记载,一品大员有资格佩戴玉制的剑,二品大员有资格佩戴金制的剑,三品大员有资格佩戴银制的剑,三品以下的官员,就只能佩戴铁剑、木剑了。

从这就能看出,在当时佩剑代表着持剑者的身份地位。而且,朝廷对佩剑的管制比较严格,什么样的身份佩什么样的剑,马虎不得。

历史上,曾有不少皇帝喜欢将佩剑送人,借此表达对大臣的嘉奖和赞赏。久而久之,皇帝赐予的佩剑成了权力的象征。因为被赐剑者往往是深受统治者信任的亲信,所以在外人看来,有御赐佩剑的人都是惹不起的,是有“隐性权力”的。

至于这种“隐性权力”从何时变成了“实际权力”,我想应该是在明朝。在明朝之前的史料中,从未发现任何关于“尚方宝剑”的记载。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曾批量发放给元老功勋“尚方宝剑”,赋予他们“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诚然,获得了“尚方宝剑”的大臣的确可以借此行使皇权,但他们能行使皇权的范围十分有限。试想,统治者怎会赋予大臣与自己对等的权力呢?若大臣手持“尚方宝剑”夺取兵权造反,那可不妙!

所以说,“尚方宝剑”赋予大臣的权力,不过是“便宜行事”,在办事时让对方卖个面子罢了。“上斩昏君”这种权力,估计是老百姓杜撰出来的。毕竟,没有哪个皇帝敢将子孙的生杀大权赋予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手持“尚方宝剑”的大臣虽有一些特权,但也仅限于本职工作之内。比如一个有尚方宝剑的户部官员,没办法靠宝剑办工部的差;有尚方宝剑的地方官,也管不了京城的事儿。

此外,就算皇帝言明手持该剑的人有杀人的特权,那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的。就算是要“亮剑”,也得先掂量掂量对方的斤两,欺负欺负芝麻官还好,没人敢拿尚方宝剑在权臣头上试刀。

《明史》中规定了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但却明确指出唯有对“副将以下”的官员能行使这种权力。所以说,像戏曲作品中,宝龙图亮出宝剑铡死皇亲国戚的桥段,只是创作者的臆想罢了。

与尚方宝剑类似,“丹书铁卷”、“免死金牌”等御赐物品同样具有特权,但历史上亦不乏手持“免死金牌”仍被皇帝处死的倒霉蛋。

这又说明什么呢?

特权虽是御赐,但皇帝却有权随时将特权收回来。只要你不听话,管你有“尚方宝剑”还是“免死金牌”,收拾你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

参考资料:

【《史记》、《宋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