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最后四十三年,也就是1600~164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的一段时间。
举例来说,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向来以气候温和著称,1601年却遭受到强烈暴风雪的侵袭。广东省位于亚热带,但1618年12月却下了8天的大雪。
中国的编年史分别于1620年、1623年、1624年、1629年、1631年、1632年和1649年记载在中国南方各地出现不寻常的暴风雪。
研究中国沉积物中花粉记录的科学家估计,这段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降低了1.5到2摄氏度。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还算勤奋,尽全力维持国家的法律和秩序,明朝覆亡的直接原因,还不是腐败(他们已经腐败一百多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寒冷气候带来的连续八年大旱。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六年至十六年,全国大旱,遍地饥荒,人民在饥饿下出现人相食的现象。
中原地区一向是谷物生产中心。中国北方气候干燥,正常雨量不到800毫米,不足以发展稻米文化,因此小麦是北方主要作物。连年干旱可能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到形成灾害。
最糟糕的状况正如历史上记载,中原地区连续三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没有降雨就没有收成,饥荒也就随之而来。
八年大旱中,大批饥饿的群众聚集在一起。造反的农民猛攻一座座城池,打开公家谷仓。流匪四处流窜,劫夺抢掠。
组织松散的农民暴动就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一样,原本应该容易镇压,不过出了个李自成,开始将农民组织起来打进北京。
但李自成的胜利不是最终的胜利,反而是结束。
除了阶级和时代局限之外,也许是对挨饿有着太深切的体验,满洲人入关之时,李自成手下的军队酒足饭饱,没有人再愿意牺牲生命来保卫他。
他们只想回家,因此纷纷离去,这是饥饿记忆带来的间接后果:如果有吃有喝,谁又愿意起来造反呢?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李自成占领北京后,高级将领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变得骄横淫逸,但弥漫于整个起义军中的温饱后的快意,恐怕才是他们覆灭的原因。
事实上,李自成的大军连决战都没开始便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