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可信性程度也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刘禹锡自己也有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显得自相矛盾,更使人 难以相信。如他在 《口兵戒》中说,“它日读远祖中垒校尉书曰:‘口者,兵也。’……怒是知吾祖之言为急”。根据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 的记载: “成帝……以向为中垒校尉。”后世习惯称刘向为“中垒”。唐代独孤及 《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云:“宗室刘中垒”。因此,刘禹锡所说的 “远租中垒校尉,,应指刘向。他在《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中又说: “通籍由来在石渠。”“石渠”指刘向讲论 《五经》于石渠阁。 “由来”是认刘向为远祖,用刘向事自比。刘向是汉 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其传即附见于 《汉书·楚元王传》。那么,刘禹锡究竟是楚元王刘交之后,还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都是靠不住的。考证刘禹锡的氏族问题,还得从他 《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这条线索入手。
姚薇元先生在 《北朝胡姓考》内篇《魏书官氏志所载诸胡姓》第二《勋 臣八姓·刘氏》中,已提出刘禹锡 “有胡姓之嫌”的问题。“此外刘氏之可 疑者:……又刘亮中山人,父持真,魏领民酋长。……诗人刘禹锡,乃周刘 亮之七代孙。诸人皆有胡姓之嫌也。”

刘禹锡自言“七代祖亮”,今考证发现,这与《周书》卷十七《刘亮传》、 《北史》卷六十五《刘亮传》之刘亮,不是一人。其理由是:

匈奴族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 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以后,匈奴与 中原的接触较为频繁。西汉初期,匈奴族在冒顿单于 (公元前209至前 174) 的统领下,势力空前强大,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很大威胁。汉初, 由于国力较弱,难以抵抗匈奴的侵扰,只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高祖刘邦曾 以公主嫁给冒顿。据 《晋书·刘元海载记》载, “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 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这是冒顿后裔冒姓刘氏的起 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内迁的匈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 分化出一支名为 “屠各”的匈奴部落十分活跃。公元四世纪时,这两部分匈 奴人联合行动,在部落酋长刘渊统率之下,以聚居在汾河流域的匈奴族人为 主,成为一支反晋的主力军。 《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 (渊)犯(唐)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当时,匈 奴 “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在发动进攻前,元海对部 下曰: “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 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 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因此,匈奴族屠各部落头领刘渊以 冒顿之后的名义,冒充西汉皇室刘氏的后代,不仅于304年由大单于改称汉 王,而且于 308年改称皇帝,建都平阳 (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国号汉。 从此以后,匈奴刘氏冒充西汉皇室刘氏之后的谱系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唐昭宗时的宰相刘崇望的祖先。据 《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 一上·河南刘氏》记载: “河南刘氏,宰相一人”,即刘崇望。“河南刘氏 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 贤王去卑裔孙库仁,字没根,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辰,定 州刺史、永安敬公。其后又居辽东襄平,徙河南。”查 《北史》卷二十《刘 库仁传》:“刘库仁字没根,独孤部人,……为南部大人。”“库仁弟眷,…… 眷第三子罗辰……拜南部大人。”刘罗辰裔孙仁之, 《魏书》卷八十一《刘 仁之传》曰: “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徙于洛。”因此, 《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指出:“刘崇望字希徒。其先代郡人,随 元魏孝文帝徒洛阳,遂为河南人。”可见,刘崇望的祖先本系匈奴族独孤部 人,也是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成为河南人的。

刘禹锡的 “从叔”刘公济的祖先。《元和姓纂》卷五《十八尤·刘》记 载:“河南——代为部落大人。魏有河间公提。生丰……孙感……感生孝则。 孝则曾孙公济,工部尚书。”刘禹锡有 《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 同作》, “刘尚书”就是“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诗开头曰:“汉 室贤王后, (从叔望在河间。)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 刘禹锡首先把刘公济看作 “汉室贤王后”,但从诗中所描写的“护塞无南牧, 驰心拱北辰”来看,也是冒充汉室的匈奴刘氏后裔。而刘禹锡称刘公济为“从 叔”,说明他们同出一源。
考察刘崇望、刘公济的氏族渊源及其与刘禹锡的关系,可作为刘禹锡是 匈奴族后裔这一结论的旁证。我们肯定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族,与肯定白居 易的祖先是龟兹族、元稹的祖先是鲜卑族一样,说明我国自晋末以来的民族 大融合之后,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文化,而且为汉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