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撰稿

随着中国家电品牌加大投入,在高端市场与外资品牌短兵相接已成为板上钉钉之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好现象,毕竟过去几十年的家电普及红利正在消失,当前产业面临着整体升级转型。要想打破存量博弈的均势,就得让更多高品质的好家电流入市场,从而让消费者不再为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而购买家电,代之以创造更加美好更富品位的生活而消费。

其实这两年,中国家电头部品牌已经开始行动。在几乎囊括各大家电产品线七成以上市场份额之后,包括创维、海信、TCL、长虹、海尔、美的等,它们均加大了高端产品的输出力度。无论是技术还是功能,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高端市场也有了一席之地。在它们带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瞄准高端市场开始发力,比如小米。

这是好现象,毕竟当前以低价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依然失效,而追求更高利润的高端争夺正成为主流选择。这不仅关乎品牌个体本身,同样对意欲做强的中国家电产业价值非凡。

然而,恰如中国足球的恐韩症一样,中国家电业同样面临 “惧外症”。虽然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品牌成功将家电从舶来品成功转换为近乎国产化,并在行业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谈到外资品牌,中国品牌对其霸占高端的印象始终难以忘怀挥之不去,透露着浓浓的品牌底气不足的尴尬。

这种不自信最终体现在高端转型之中,虽然在产品端国内品牌已经做得足够精彩,但是在营销上始终围绕外资索尼、三星,多少透露着尴尬。依正方观点看,从对决超越的角度分析将外资列为对手无可厚非,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行为的结果必然是标签固化,导致中国品牌的突破最终只是外资品牌的中国翻版罢了,期间自己品牌的调性和努力的身影或许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少品牌先前在走自己的路,但最终争强好胜迫使它们偏离了先前的轨道,被迫改宗走上了复制别人的老路。这种做法适合企业在高端市场生存,但是对品牌形成影响力的帮助有限,对中国品牌做强高端市场的影响也是有限。

如果仅仅想通过中低端市场屡试不爽的规模思维在高端市场有所建树,只能是南柯一梦。围追堵截外资品牌,需要技术、产品和品牌等多维度综合实力的提升,而绝非仅仅是模仿或简单对标就可以实现。对外资而言,它们把持高端市场N年的基础同样是不同品牌有各自的特长、有不同的调性。

对中国品牌而言,效仿跟随外资品牌的思维并不可取,简单对标也非明智之举,虽然通过努力,差距在缩小,但是这种用己之短攻击对方之长的做法在营销上并不能短期奏效,即便现在你的短已在慢慢变长,但用户建立新认识需要更多时间,思维的惯性只会让对比成为笑话。这种局面之下,倒不如努力建立自己的所长,让自己的优势继续在高端市场得以强化和延展。毕竟外资品牌同样也凭一技之长而蜚声中外,在这一点上,凭借智能化弯道超车的中国家电品牌同样有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排他标签,倘若这一策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其在高端市场才算是走得稳、扎得深。

【森科技: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观的原创打动您!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下观点,共同为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力。对科技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关注“森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