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武帝时期开始,王羲之的书法就成为了万千书法人崇拜的书法的最高境界,到了唐代时期,王羲之更是有了“书圣”的美名,后世成名的书法家几乎都是从“二王”的书法体系当中汲取部分养分而卓然成家的。

在书法界更是有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说法,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晚唐时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也有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游目帖》草书长卷

曾经在清朝皇宫当中藏有这件一件王羲之真迹,此作在清帝逊位之后流落民间,后来几经辗转流落到了日本,被日本的一家博物馆所收藏,可惜的是,这件作品在美日的一场战争当中此作华为了灰烬。

然而,机缘巧合之下,中国的文物出版社与日本的二玄社提出,要利用各大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以及科技技术,复原这件作品。经过中日双方一年有余的努力以及南京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努力之下,终于将这件作品还原,堪称书法界的重大喜讯了!

王羲之《游目帖》草书长卷

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游目帖》。

中日双方还原的过程颇为复杂,从材料上、印章上、色彩上、用纸上、装裱上以及珂罗版的底本上都极为严苛,足足耗时一年有余才制作出来,可以说是近年来书法界最大的一项工程了,也是书法界的最为重大的喜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游目帖》草书长卷

《游目帖》的内容乃实乃是王羲之写给四川的好友的一封信,只有短短的50余字,意思表达的是想去四川一游。此作进入了唐代宫廷内府当中,褚遂良将其编为《十七帖》中的一则,此作也成为了后世学习草书的绝佳入门范本。

此作原迹一直藏于宫廷内府当中,并且流传有序,并且有历代藏家的鉴赏印信,还有明代大文学家“被诛十族”的方孝孺的题跋:

王羲之《游目帖》草书长卷

“《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短短几句话,就将这件《游目帖》的价值说得极为通透,此作首先是风格上“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在点画上,将所有的劲力蕴藏于寻常的点画之中,看起来波澜不惊,但细细品味,却含蕴极深,这就是高明的书法作品所蕴含的魅力。

王羲之《游目帖》草书长卷

在用笔上此作更是起收有度,变化技巧极其谨严,可以说对于草书学习者来讲,将这本帖临摹百遍,你就能够建立极为正统并极为严苛的“草法”规矩,学习书法就应该学习这种内涵极深同时又没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