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幼年起,他就开始接触社会,并逐渐地向社会发展。从小的时候,他就与同龄人争抢玩具,进入幼儿园开始适应新的规则和伙伴,从与小朋友的“战争”到进入小学正式拉开学习竞争,父母认为社会很远,其实“社会”很近。从孩提时代起,他们就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冲突和对抗。

在这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因为没有人会把你放在心里,每个人的欲望和需求都是矛盾的。有的小朋友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别人的挑衅毫无还手之力,而有的小朋友则是完全不懂规矩,完全是个“小霸王”。这时,家长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劝导孩子,或者强迫孩子坚强起来,用武力解决矛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大人教孩子学会“被动社交”的常见误区

1、对孩子社交生活干预过多

许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许多父母自己因为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不舍得让孩子受苦,也希望能够代替孩子避开人生路上本就不可避免的“弯路”、“雷区”。因为大人们对孩子是否“懂事”的判断标准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在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时,往往是不多说话,或过于严厉。

家长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随时受到保护,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他们太过干涉甚至想取代孩子的社交权利,那么他们就会面对由此滋生的青苗造成的恶果。人生在世,有很多父母直接代替孩子进行社交活动,例如,和孩子一起去超市买礼物的母亲,当孩子拿起自己精心挑选的物品时,母亲却说:来,妈妈帮你给姑姑结账,你就别麻烦了!

即使孩子有点淘气,母亲也会直接对朋友说:“我这个孩子啊,太淘气了,以后要是有什么事做不到,请大家照顾他!”表面上看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其实是轻而易举地牺牲了孩子的自尊。父母不知道的是,长久以来对孩子社交生活的过度干预,会使孩子对社交和人际交往的兴趣淡漠,也就不可能有好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对孩子社交活动过度保护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中是全家迁就的对象,父母对这样孩子的要求几乎是百依百顺,而对孩子的保护欲也是爆棚。当孩子在学校结识越来越多的人时,父母开始担心孩子,害怕孩子不能交朋友,或者得罪人,或者交友不慎。

在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许多校园霸凌事件的出现,令家长忧心忡忡,因而对孩子在学校的社交行为深思熟虑,恨不得将孩子安上监控器,一直跟随着孩子,寸步不离。幼童在幼儿园与幼童玩耍时,有时会因争夺玩具的使用权而产生畏惧心理,但在家长看来,这可是件天大的事。

家长不愿孩子以正常的方式争夺游戏的主动权,而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保护下安全地成长,这样会使孩子对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感,因为孩子在父母的“代理人”的控制下,常常会失去对人际交往行为的正常判断。

02

家长要学会这三招,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减轻孩子的惊恐

1、拒绝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学会独立

常言道:暖房里的花不耐霜。许多父母太过保护自己的孩子。前些天新闻有一则关于4岁小朋友吃饭时被骨头卡住喉咙差点造成生命危险因为家里从来没吃过带骨头的东西,都是妈妈处理的所以不会吐骨头。母亲对孩子的保护过度,使孩子甚至连基本生活适应能力都难以提高。

对当今家庭的教育,有些父母往往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强加给孩子,其实孩子们并不一定喜欢,父母应该将选择兴趣的能力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和发展。假如孩子长时间处于被安排的状态,等到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时就不知所措,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在儿童早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帮助孩子学习如何缓和他们的情绪

小孩的惊慌失措往往源于对陌生环境的紧张,这类小孩比较情绪化,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陪着孩子理性地去面对、解决问题,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知,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生活。每一个儿童都会在年幼时产生自我意识和判断。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穿着,大到交友择业,许多家长都会不约而同地干预,甚至替他人代劳。这会让孩子丧失自律意识,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再一次面临抉择的时候,父母都会手足无措。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指导着仍在自主解决的他,让他形成自己做事的逻辑有助于他日后的成长。

父母的选择并非孩子的初心,如果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不愿意接受不愿意适应,对于这个新环境他慢慢地就会被孤立和边缘化。还有更可怕的后果呢。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先把它抛出去,让孩子想想解决办法。与其一味代劳,不如直接给他解决。这样不利于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不利于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多带孩子出去参加户外活动

儿童在出生后并没有拒绝户外活动,这种情况通常与父母的生活习惯有关。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参加一些活动,不但能增长孩子的见识,还能减少孩子对未知的恐惧,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能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再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在孩子表现出情绪或行为不当时,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况,问清楚为什么。不要误会,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可能是好心干坏事。当孩子有情绪时,要耐心地加以引导,让他表达自己的需要,而非不满。这也有助于儿童养成不受情绪影响的理性思维习惯。

结语:社会适应是儿童在身心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假如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适应力强的人,父母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陪着孩子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紧张感,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