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帕克

你还记得上一部漫威电影是什么时候吗?那是2019年6月28日在中国上映的《蜘蛛侠:英雄远征》,整整两年前。在这两年间,疫情的影响,加上「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去世的阵痛,漫威影业有一年算是彻底停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蜘蛛侠:英雄远征》

直到第二年,才终于开始在迪士尼+平台推出漫威电影宇宙为背景的剧集,《旺达幻视》《猎鹰与冬兵》以及《洛基》成为了漫威粉丝唯一的慰藉,但显然这些以《复仇者》系列中边缘角色为主角的剧集,并非漫威影业的主菜,观众更加翘首以待的,还是漫威电影的重启。

《洛基》第一季

本该在去年上映的《黑寡妇》,多次改档,甚至连续两年都出现在「豆瓣年度最期待电影榜单」里。最终在今年七月,才于北美院线和迪士尼+同步上映,终于终结了漫长的期待。不过,对于大部分国内粉丝来说,由于国产片保护月的关系,则还需要将这个等待再延长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寡妇》

电影开始于1995年,黑寡妇娜塔莎·罗曼诺夫还是一个小女孩,跟随在美国充当间谍的「一家人」逃离俄亥俄州,降落在古巴。最终,和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妹妹」叶莲娜一起被送入了俄罗斯特工组织「红房间」接受训练。

时间来到21年后《美国队长3》结束的结点,违反索科维亚协定的黑寡妇开始逃亡。却意外收到了叶莲娜寄来的一箱神秘药剂。黑寡妇也因此遭到红房间超级刺客模仿大师的追杀。为了查明真相,黑寡妇找到叶莲娜,决定二人一起回到俄罗斯,与当年的「父母」联手,誓要一举摧毁红房间……

《黑寡妇》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第一部电影,《黑寡妇》的故事却发生在一个旧的时间点中,在漫威剧集将时间线不停推移,甚至展开多元宇宙时,《黑寡妇》则像是一个游离于故事主线的番外篇。由于这个角色已在《复联4》中死亡,这部有些迟来的solo电影,也成了粉丝告别自己喜爱角色的最后机会。

事实上,漫威电影之所以成功,一大原因是由于长线叙事和优异的选角之下,观众对角色的好感与依恋之情。由于爱之深,经历了无限战争的观众,更需要有一个慢慢过渡的疗伤过程。

《黑寡妇》

这也就是为什么,漫威在《复联4》后,接连五部作品都是有关某个逝去角色以及其离去所带来余波的原因。

五部作品对应离去的五个角色——《蜘蛛侠:英雄远征》讲的是世界如何与钢铁侠告别;《旺达幻视》说的是旺达如何面对爱人死亡的巨大悲痛;《猎鹰与冬兵》讲述的是美队离去后的盾牌之争;《洛基》让死去的洛基可以在平行宇宙中继续冒险;到了《黑寡妇》则是漫威对于第三阶段死去角色的最后致敬,让黑寡妇回到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展示她最终捣毁红房间的英雄事迹。

对于喜爱角色的粉丝来说,「气愤」漫威递刀子的同时,亦可以有无限感怀之情。但排除这些情感因素,把《黑寡妇》作为一部独立成章的电影来看待,则会发现,本片作为一部类「冷战」背景的特工片,但却被放在了一个不再有冷战的当代时间线上,最终也造成了某种错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寡妇》

事实上,将冷战和美女特工剥削类型片结合,是近些年来好莱坞比较热门的选择,既有俄罗斯文化的异域风情、又有70、80年代的怀旧感,还能有大女主出场压阵,把性和杀戮融为一炉。相似的题材,近些年来有 「大表姐」主演的《红雀》,查理兹·塞隆主演的《极寒之城》,朴赞郁的剧集《女鼓手》以及吕克·贝松导演的《安娜》。

《安娜》

这几部作品无一例外,都包含有性剥削的成分,大多数情况是女特工接受SM式训练,再以美色勾引男人进行暗杀。性和暴力,加上实打实的冷战背景,所涉及的大量限制级、历史和政治元素,显然不是迪士尼电影的处事风格。于是在《黑寡妇》上,迪士尼采取了务虚的策略。

虽然能够感受到美苏阵营的二元对立,感受到娜塔莎经历过残酷的剥削和黑暗历史,但这一切都没有被明确拍出。整个故事开始于1995年冷战结束之后,可谓是巧妙避开了苏联政治议题。整体故事又略过了黑寡妇的起源和在冷战中执行的暗杀任务,使得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仅仅停留在爆米花电影的层面。之前作为杀手的复杂挣扎都被略去,只讲述她英雄的一面,最终将重点放在了复仇一点上。

《黑寡妇》

正如同迪士尼拍《花木兰》消费中国文化,拍《寻龙传说》消费东南亚文化一样,这部《黑寡妇》虽然削弱了冷战元素,但却一点没有忘记要消费苏俄文化。这种苏俄文化,也是带有好莱坞明显的有色眼镜的。

《花木兰》

整部电影可以说是完全的俄罗斯故事,主角全部是俄罗斯人(虽然都说着流利的英语),反派是俄罗斯秘密组织,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俄罗斯本土。但放眼望去,整个主创阵容,没有一个俄罗斯人,唯有饰演台词不多的「模仿大师」的乌克兰美女欧嘉·柯瑞兰寇,可以勉强算作一个。

在电影中,美国虽然只出现了短短一段,却已被刻画成娜塔莎梦中的福地,这里平静祥和,生活有条不紊,让她感受到家庭的快乐。即便儿时的娜塔莎只经历过虚假的圣诞节感恩节,拆开伪装成礼物的空盒子,但依然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温暖。进入俄罗斯的部分,则由女声演唱悲情版本的涅槃乐队《Smells like teen spirit》,配合画面上被打压控制的女孩和猪,塑造出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

几个意向完全可以定义迪士尼眼中的苏俄政权,即男权和高强度的洗脑,容不得半点自由意志。在电影中,训练女特工的神秘组织红房间,盘旋在俄罗斯上空,隐藏在云层之上,通过电脑卫星信号向全球被洗脑的女特工发送指令。暗示了苏联政权虽然已经消亡,但极权主义依然躲在高处,通过更新的科技,控制着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寡妇》

片中有大量较为直白的比喻,把人民比作任人摆布的猪,可以随意控制,随意结束生命。被男权操控的女性没有任何话语权,分不清脑中的思想到底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外部强加于她的。在这样的社会下,人完全沦为工具,被摒弃了使用价值以外任何的个体价值。处于好莱坞价值观的迪士尼,选择这样粗暴的二元对立处理历史和政治问题,显然是简单化了。

别的不说,就算是吕克·贝松那部口碑平常的《安娜》,也在试图寻找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共同点。在那部电影中,安娜作为双面间谍,被来自来个阵营的男性要挟压迫,超级大国在面对渺小个体时的无情,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而《黑寡妇》甚至都没有尝试借题发挥,只聚焦了俄罗斯一点,显得 有失公允。

《黑寡妇》

此外,《黑寡妇》选择以家庭来对抗洗脑和强权,也是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做派。一个虚假的家庭,因为受到美国文化的感化,最终决定背叛自己的阵营,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这样的主线似乎和《速度与激情》系列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唐老大为了家庭和大义,放弃犯罪生涯,成为特工)。

相较而言,一些更艺术化的间谍片如希区柯克的《美人计》或黑泽清的《间谍之妻》,已试图在家国情仇面前解构家庭。毕竟特工和间谍的本质都是说谎的人,当谎言遇上亲情这种要求绝对诚实的关系,其内在矛盾其实比打打杀杀更有看点。《黑寡妇》的处理则简单了许多,家庭矛盾成为简单的嘴炮,背叛和欺骗都一笔带过,即便放在同类动作片领域,也比不上卡梅隆当年那部《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作为漫威继《惊奇队长》后,第二部女性超英电影,主角又是人气更高的黑寡妇,本片无疑也会被打上女权的标签。雷·温斯顿饰演的大反派格雷科夫,在外型上也被塑造成一个极其类似韦恩斯坦的人物,主创的用意几乎不言自明。

《黑寡妇》

即便如黑寡妇这样强大的女性,面对一个手握权力的中年男性时,依然会被粗暴的拳脚相加,构成了整部电影中较为有趣的反差,让人有细思极恐之感,女性导演的敏锐「嗅觉」可见一斑。 红房间收集女性作为资源,使用洗脑控制,散部到世界各地,最终将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变为了更直观的性别矛盾 。

而在《复联2》中饱受诟病的黑寡妇台词——将被摘除子宫的女性比作「怪物」,亦在本片中遭到了玩笑式的无情调侃,算是漫威的一次拨乱反正。

但也必须承认,高度符号化和概括化的剧情,让整部电影在逻辑和悬疑的部分被削弱了太多。黑寡妇面对大量红房间的特工,仅仅靠着一剂解药便可以扭转形势,是编剧层面的偷懒。而最大的偷懒则在于剧情的基本逻辑,为什么红房间只招收女特工不招收男特工?为什么被洗脑的也总是女性?难道对于红房间来说,没有值得控制的男性吗?掌握了如此强大的洗脑技术,却放弃了世界上一半可被控制的人,显然是说不通的。

《黑寡妇》

这明显就是为了将男女对立起来,而特意设置的剧情矛盾,经不起任何推敲。这也看出本片中的女权,也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符号,我们看不到这些被洗脑的女特工人性的一面。大部分都只是编导制造矛盾的工具人,召之即来,挥之即走,最后消失在剧情中。

即便是下了最多笔墨的模仿大师,其战斗场景可谓五花八门,最后却只有一句台词展示人物性格,可说是毫无作为独立角色的个性可言。哪怕让她内心中被压抑多年的那个小女孩,展示一次童真,都是更好的处理方法。

对于迪士尼来说,《黑寡妇》的最终上映,标志着漫威电影宇宙的重新开张。在完成了对上一阶段的总结和缅怀之后,我们终于要再次迎接这个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了。多元宇宙的开启,给予了这个系列更多的可能,也让新老角色可以以不同的姿态回归。

但未来的路也并不平坦,如果继续像《黑寡妇》这样,消费自己并不熟悉的异域文化,则可能会带来更加喜忧参半的口碑。漫威的下一部电影是华人背景的《尚气》,有《花木兰》和《黑寡妇》在前,我没法乐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