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位妈妈探讨过这样一个话题,她身边有一位男性朋友,在一家公司做高管,平时在公司管理着大大小小百十来号人,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回到家里,却成了妻子嘴里所说的“懒癌”、“少根筋”、“自私鬼”。

他平时早上7点便出门,经常要到晚上十点左右才能回来,工作压力大,所以基本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妻子嘴里的这些评价,倒也有她自己的道理,所以他也不会去过多的辩驳过。

但让这位朋友最接受不了的是,在他自己儿子的眼里,对他的评价却也只有两个词:企业高管、年薪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常常会看到关于“丧偶式”育儿这个话题,这其中写尽了一个妈妈独自带孩子的种种委屈和无奈,于是,在无数这样类型的家庭中,老公就真的变成了那个‘丧偶式’的存在。

伴随着丈夫的忙碌,夫妻之间沟通的缺失导致关系越来越疏远,夫妻矛盾也越来越大,慢慢的,妈妈和孩子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那个‘相依为命’的人,可悲的是有这样家庭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唯一能够依赖的关系只是母子关系的话,那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尤其是男孩。

在关于精神分析上边有一个说法:男孩是踩着父亲的“尸体”长大的,一个男孩要想长大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自己的父亲认同,父亲所担当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对父亲的仰视、崇拜、敬畏,不敢超越、打败父亲,是男孩必不可少的成长方式,只有被父亲接纳和认同,跨越了父亲这一“关”(“尸体”的真正含义),男孩才能真正成长为男人。

假如你在一个男孩面前过分贬低自己父亲的形象,孩子身上就自然会缺失了雄性的竞争力,久而久之,性格上也会越来越趋向于女性化,喜欢扎在女孩堆里玩,也就不奇怪了。

否定男孩的父亲,就等于否定了他自己,这一点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力量,父亲教育的差异,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

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少有父亲会特别上心,显然,大多数家庭对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所以看到文章的父母们,从现在开始,可以试着去鼓励父亲积极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主动承担一些带孩子的责任。这样,你就能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游戏中,不知不觉把你丰富的见识、乐观勇敢的品质传递给孩子。

当然,妈妈们也一定要学会“松手”、“放权”,多为父亲制造一些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让父亲多带带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保质期的,这个保质期就是孩子最依赖父母的那段时间。这个时间也是培养孩子自律和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未来就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与其未来花十年时间去重塑孩子,还不如花十年时间去培养孩子。因为未来的十年对我们家长来说也同样重要,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时间做很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期待我们的每一位家长能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教育的宗旨是把千万个孩子培养成千万个样子,而不是把千万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样子,我是果爸,关注我,与您一起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