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北大数学院的学神级存在。韦东奕1991年出生,从高一开始,他就开始参加各种数学竞赛,不仅在国内拿下过各种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等等,更是在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赛中两次拿到金奖,而且是满分。

照片中的韦东奕,吃馒头,喝凉白开,心无旁骛,把所有精力放到数学上。除了自己天赋惊人,他的父亲还是数学教授,遗传上的优势也很明显,这样的人,想不成功也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韦东奕,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就要坎坷得多。据曾国藩自己说,他们家的这一支曾姓,从他父亲开始往前推,五六百年间连个秀才都没有人中过。“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可见,家族的读书基因并不怎么好。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年轻时也是游手好闲。有一次他骑着一匹好马到湘潭城的一个酒楼里喝酒,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于是把自己的这匹骏马卖了,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家。自此洗心革面,勤于农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曾家有了百十亩地,家境殷实,成了一个小地主。曾玉屏做这些,不单单是为了改善家庭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曾家以后的发达打下经济基础。在那时,评价一个家庭(族)是否发达兴旺,钱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家里是否出过当官的读书人。曾玉屏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长子曾麟书身上。曾麟书虽然名字中有一个“书”字,但跟书本没什么缘分,连考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曾麟书的长子,曾国藩同样遗传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他从14岁开始和父亲一起考秀才,连考6次都不中。特别是第6次,他的父亲曾麟书都考中了(第17次),他又落榜了,曾国藩的失望可想而知。

曾国藩不光心里难受,身体上也经受了考验。清朝的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也就是省一级考试),需要从曾家所在的白杨坪走一百二三十里到湘乡县城,再从湘乡县城跋涉二百多里地到长沙府。父子俩先后6次并肩去考秀才,如果以单程三百五十里计算,曾麟书为了考一个秀才,已经足足走了11900里路,而曾国藩也走了4200里。

考不中还是小事,第6次考秀才时,曾国藩的文章还被作为反面教材展示。主考官(学使廖某)说曾国藩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为鉴。

“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大清顺治九年(1652),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

曾国藩的文章“欠通”,那么至少是第四等,搞不好还是第六等。他的文章被“悬牌批责”,类似于全省通报批评。一时间曾国藩(那时还叫曾子诚)的名字“享誉”全省。全省通报批评并没有击垮曾国藩,他还要再战。回家后,他更加刻苦地读书。也许是反复的失败使他开了窍,他开始总结这几次失败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总结的教训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笨”,第二点就是他自己的文章缺乏大局观,没有气势。文章的水平用现在自媒体的话说就是既没有推荐量,又没有阅读量。

关于这个“笨”,不排除有遗传因素。事实上,不仅是曾麟书、曾国藩科考如此费力,曾国藩的叔叔曾骥云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老童生。后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也一个个很早就开始读书,结果也没有一个能考中举人。再结合曾国藩自己说的,他们家族五六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秀才,可见家族读书基因实在很一般。

这里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的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在家背《岳阳楼记》。有一个梁上君子,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也一直听,听到最后,搞得小偷自己都在房梁上睡着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虽然是段子,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很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种先天因素外,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的教法也有问题,曾国藩早期启蒙教育由父亲负责,而曾麟书教给儿子的4字秘诀就是“死记硬背”,这对曾国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的第二个问题“文理欠通”,和读死书就有很大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就把自己历年的考试与同科的优秀范文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的不足,看大局观差在哪里,经过一番努力,曾国藩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对写文章终于“开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曾国藩第7次考秀才时,他终于考中了,虽然他自我感觉发挥很好,但是名次却是排在榜尾,此时是道光十三年(1833)。此后再接再厉,第二年又中了举人,还是湖南省的第36名,不过当时湖南全省的录取人数也就四五十人,曾国藩的名次还是中等偏下。那时应试与录取之比,大约为八十比一,曾国藩还是很幸运的。接下来曾国藩准备趁热打铁,考中进士,实现“三连庄”,不过接连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才成功,但名次仅位列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有一副对联“给如夫人(小妾)洗脚,赐同进士出身”,说的就是“同进士”地位的尴尬。这个多出来的“同”字,是曾国藩心中永远的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资质还是比较普通的,虽然能考上秀才、举人和进士,但排名都不是很高。不过如果曾国藩能进翰林院,那么仕途将一片光明,按清朝的惯例,大学士一定要翰林出身,“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就算当不了宰辅,当上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几率还是很大的。

按规定,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均须参加朝考。朝考中第三甲进士中选的比例很低。资质再普通的人也会有运气降临,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超常发挥,居然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逆袭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息传到曾国藩的家乡,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前来送钱送物,问寒问暖,湘乡县令也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又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称为“老太爷”,把曾玉屏称为“老老太爷”。曾氏一家人激动得夜不能寐。平时严肃少言的曾玉屏夜里一次次起来,去看那张捷报,总感觉自己是在梦中。

曾国藩后来在回忆起自己9年7次的考秀才之路,感慨万千,说到“余……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虽然自己不聪明,学得艰苦,考得艰难,但是最终赢得理所当然。所以曾国藩“尚拙”(崇尚笨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因为“笨”,所以曾国藩下笨功夫学,基础打得牢,虽然前期艰苦,但越到后面,路越好走,最后一飞冲天。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资质最差的一个,但却是成就最大的一个。梁启超说:“文正(曾国藩谥号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的学习经历,总结就是“刻苦用功,屡败屡战”。现在很多资质普通的学生们,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也是这么干的。他们和曾国藩一样,没有过人的资质,走不了像韦东奕那样的升学途径,只能靠坚强的毅力走高考这个独木桥。他们中的很多人,像曾国藩一样努力了多次才考上,靠知识改变了命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从头来过就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