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老妇人高兴地对一个妙龄女子说:“从来没有人翻译得像你今天这样,虽然我不懂外语,但听得出你讲得很流利。我很喜欢你,你就留在我身边,将来我自然给你找一个好夫婿。”

那个老妇人是慈禧,而和她说话的对象就是闻名中外的女外交家:德龄公主。人们对德龄公主的印象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女性翻译家和外交家而出现的,她和她的妹妹容龄因为出色的语言才能而受到当时的当权者慈禧的宠爱。甚至,至今福克斯公司还保留了一份德龄公主发表英文演说的视频。镜头下的她穿着华丽的清朝贵族服饰,满头珠翠,气度雍容,口语平实中不失流利,在一百年前,就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少有人知道,德龄公主她根本不是真正的公主,甚至连宗室女也不是,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四品官员,没有皇室血统。

公主的封号在古代是十分稀缺的,满清时期,皇后女封固伦公主,其他妃嫔的女儿,只有在出嫁时才有可能被封为和硕公主,以此身份出嫁。那么,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一个四品官员的女儿,是如何成为中外闻名的公主的呢?

这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在清政府统治下的“老大帝国”逐渐暴露出它腐朽而衰弱的面目。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摩擦由此不断增多,由是如此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肇始的近代史揭开帷幕。之后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也让清王朝摇摇欲坠。此时作为清末真正的掌权者的慈禧,也就非常需要精通外语、形象又好的翻译,来方便和外国使节、夫人的交流,维持“友好邦交”。而由于多年的闭关锁国,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对西方文化几乎是绝缘的,而精通外语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时,德龄和容龄这对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姐妹花恰好走进了慈禧的视线。

她的父亲裕庚是汉军正白旗的旗人,光绪优贡生,刚开始只是太卜寺少卿,居四品。《马关条约》签订后,被任命为“清朝驻西洋特使”官二品。她的母亲则是中法混血,因此德龄和容龄两姐妹都有四分之一的外国血统。受益于母亲的影响和先后跟随父亲驻日本、法国多年的经历,德龄精通多国语言,熟悉西方的文化和礼仪,而妹妹容龄更是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芭蕾舞,享有“东方蝴蝶舞后”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的名声传到了慈禧耳中,于是就诏令两个人入宫。德龄、容龄入宫后颇受重用,德龄不仅在慈禧会见外宾的时候陪伴在侧,还是光绪的英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也改变着慈禧的一些看法,比如让古板守旧的慈禧也喜欢上了拍照,对西方的科技产生了好奇,为陈旧的紫荆城带来了一丝新鲜的气息。

可惜好景不长,慈禧对德龄的喜爱让她想起了要给她“找个好夫婿”的承诺,乱点鸳鸯谱要把德龄嫁给军机大臣荣禄的儿子巴龙。或许在她看来,以荣禄的身份,这桩婚事无疑是一种恩赏,可受过西式教育的德龄怎么会满意于这样的安排呢?恰巧此时她父亲重病垂危,德龄姐妹于是借故离开了紫荆城,再也没有回来。慈禧去世后,裕德龄嫁给了时任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此后一直旅居海外,抗战期间还曾追随宋庆龄,发动海外华侨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而让她备受争议的,是“德龄公主”这个称号。因为从身份上来说,裕德龄根本就不是公主,连郡主也不是。但是据后来的宫女回忆,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的确破格封了德龄姐妹为郡主。后来,德龄因为把自己在慈禧身边的这段经历写成了《清宫二年记》以英语发表而中外闻名。

在英语里,公主和郡主是同一个词,在这本书的封面上,作者是“princessDelin”因此讹传为了“德龄公主”。

但也有人质疑德龄根本没有被封为郡主。因为德龄的妹妹容龄被封为“山寿郡主”,而德龄的封号则不可考。个人认为,当时清政府完全是一个傀儡政府般的存在,而德龄作为翻译和外交官,在当时是直接和洋人们接触和交流的,因此,慈禧为了在公使夫人们面前抬高她的身份而称她为郡主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很可能没有经过正式的册封。而且从留下来的照片和资料来看,德龄的确是比较受慈禧宠爱的,合影时她总是站在慈禧身侧,也不像一般宫女那么卑微。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不论从身份、地位还是作用来看,德龄和容龄的身份都是比普通宫女要高的,她们是朝廷官员的女儿,是所谓的“清朝八女官”,而清朝并没有设置制度化的女官。因此,德龄和容龄在宫廷里都会被称为格格。亲王和公爵的女儿也被称为格格,或许这时不明就里的外国人就已经分不清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龄本人并没有去澄清,而是将错就错,让这个称号流传开了,或许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吧。但严格来说,德龄公主只是一个笔名。

事实上,我们也希望这位在镜头前发表了中国最早的英文演讲的勇敢的女性,是一位真正的高贵的公主。可是现实总是不那么完美的,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拥有这样“抛头露面”机会和勇气的,往往不会是公主。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只看重血统的国家,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便不是真正的公主,裕德龄还是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她的痕迹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德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