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6年6月,国共之间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依靠军事优势,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好在我军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军全面进攻的企图,国民党也被迫把全面进攻改成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作为应对我军也从战略地位着手,由最开始的内线作战转变为外线作战,从防御到进攻转变,而挺进中原、进军大别山就是外线作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作为当时国民党将军的白崇禧面对中野十二万的军队是如何抗击的呢?他又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居然让中野折损过半呢?

中野的行动

1947年7月,从陕北发出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正是毛泽东同志发送给刘邓大军的,电报的大概内容如下:

现在国民党军准备兵分两路来包围陕北,准备一举拿下中央总部机关,中央决定刘邓率领中野挺进大别山,实现战略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的外界来说,对于国民党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普遍认为极有战胜的可能性,而如果此时我党的中央总部机关被直接捣毁的话,那么也意味着败局已定。但是毛主席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战略目光,他认为现在蒋介石的两路大军就好比两个人的拳头,如今拳头都打出去,那么胸膛就自然而然的露了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攻击敌人的薄弱地区,也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接到电报时,刘邓大军率领的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刚完成战略整编。而虽然彼时的中野可谓是兵强马壮,但是正所谓“兵贵神速”,面对国民党的进攻,我军需要有破局之策。而在得到这样的指示后,刘邓迅速做出决断,就立刻带领12.4万中野士兵,越过黄河直奔大别山而去。

但就实际而言此时的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就是一步险棋,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

刘邓二人也意识到这种情况,所以在强渡过黄河后便开始了急行军。但是到了黄泛区之后道路泥泞不堪,全部都是大泥坑,所有人也都只能一步一步地踩着泥坑过,此时的行军速度之慢可想而知,无奈之下刘邓二人就命令大家放弃辎重,轻装前行。

而那些如火炮等武器有的只能被拆分,几个战士扛着,无法拆卸的只能被舍弃。而且这还是在面对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天上有飞机大炮轰炸的情况下,可谓是艰难万分,到最后四个纵队在挺进大别山损失了近三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110万国民党军队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开始发动攻势,我军挺进大别山迫使国民党军调兵回防,为北部我军主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国军被迫在大别山周围集结了几十万大军,来防止我军威胁武汉、南京,由于当时的武汉是水、陆两栖交通枢纽,更是传统的九省通衢,其经济地位尤其重要,南京作为国民党的首都,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而在中野挺进大别山后,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被全部打乱。如何破局,也不仅是我军的问题,同样也是作为对手的国军亟待解决的问题。

白崇禧的战术

由于中野挺进大别山,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对于全国战略的部署,于是蒋介石命令此刻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四十余万人的兵力与中野的解放军进行战斗。

大别山地形复杂,地域面积极广,如果将手头的四十万并且全部撒出去,很容易让解放军各个击破,于是白崇禧严令不允许各部孤军深入,一旦有军事行动都必须至少要两个师以上才可以,因此,解放军很难再六七万人的行动中找到弱点。

由于白崇禧是桂系军队的首脑,而桂系部队在抗日时期有过在大别山与日军进行游击的经验,桂系军队对于地理环境而言要比中野更具优势,所以面对白崇禧的进攻,中野只能边战边退。

除此之外,白崇禧打破了国民党军不占乡镇的做法,由于中野轻装简行,所以粮食、药品等必需品的携带数量也比较少,而这些物品都属于消耗品,白崇禧控制了乡镇也就切断了中野与百姓的联系,中野的粮食等补给也就陷入困境。白崇禧不仅仅是这样,他甚至还将那些革命叛徒、地主等集合起来成立“小保队”,这些人都是本地人,了解本地的一切,并且对于中野的游击方式也了解,就这样他们经常向中野军做出袭扰。与此同时,与“小保队”对应还有“五家连坐”制度,利用严酷的连坐清洗手段,让众多支持我军的群众遇害,而一切其他群众也是战战兢兢。

就在白崇禧的几番操作之下,中野在大别山的时候部队出现了大面积伤亡,甚至这支部队在淮海战役爆发的时候都没能缓过气来,因此白崇禧这个“小诸葛”的名号也当得上是实至名归,也就是蒋介石始终对他不放心,不然也会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大敌。

总结

虽然在挺进大别山中野损失人数近半,但是对全局是有利的,刘邓大军随后解放了二十四个县城,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部署,还为日后的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而作为这次全面追剿刘邓大军的白崇禧来说,这也是他人生一次值得夸耀的经历,毕竟可以将“军神”刘伯承追着屁股打,并且还让他损兵折将,白崇禧的一番操作已经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民党将领。而即便是作为对手,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他的这番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