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毛主席曾给傅作义写过一封信(以“林彪、罗荣桓”的名义),并要求我方代表苏静把信转交给傅作义。

苏静和傅作义代表邓宝珊看了信件的内容后,都大吃了一惊,觉得这封信很可能会刺激到傅作义,影响谈判的进程。但上面命令又不能不执行,于是苏静和邓宝珊想了个办法,在执行命令时做了变通,既把这封信带到了傅作义家里,又没让这封信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产生不利的影响。

毛主席写了一封什么信呢?被称为“一人等于十万大军”的智将苏静又做了什么样的变通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个故事。

“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苏静1910年生于福建省海澄,年轻时思想进步,参加过学生运动,因为在运动中表现出色,遭到反动派的追捕,逃到了缅甸。到了缅甸后,苏静在当地教书,收入丰厚,但胸怀祖国的他一直也没有忘记关注国内局势的变化,时刻准备着用一腔热血来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静回国参加了红军。因为有文化,所以一回来就做参谋一类的工作。过草地时,苏静任红一军团侦查科参谋,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绘制行军路线图,为整个部队前进设计好道路。红军突破腊子口后,毛主席亲临红一军团指挥,苏静每天早上都要带着地图,向毛主席汇报计划好的前进路线。

整个长征期间,苏静一共绘制了几百幅行军路线图。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地图大多遗失,仅存的几张后来都被送进了博物馆珍藏,成了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宝贝”。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提到了苏静在长征的贡献,说“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苏静为人以沉默寡言著称,但在处事上却非常机智,应变能力极强。所以,他的话虽然不多,但“言必有中”,经常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建议。

有三个小故事能体现他这个特点。

第一个故事是“老马识途”。

1935年初,林彪、左权等我军高级将领到瓦窑堡以北地区进行侦察,结果在大沙漠中迷了路。众人正着急时,苏静想到了“老马识途”的典故,放开了战马的缰绳,让战马自己寻路。果然,“老马”带大家找到了回去的道路。

第二个故事是巧妙地把国民党特务变成了“蒋干”。

1938年,国民党派了一个联络参谋来到八路军115师,表面上是“联络抗日相关工作”,实际上干的却是侦查、策反的活动。刚开始,这个特务“取得了一点成绩”,他用金钱收买了一个译电员,取得了我军的密码。

当时任115师侦察科长的苏静,很快就察觉到国民党这个联络参谋是个特务。他表面上装作毫不知情,悄悄地处理了叛变的译电员,然后又故意向特务透露了一些我军的“重要情报”。

特务获悉“重要情报”后,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用电台向国民党发送情报内容。苏静在一旁装睡,躲在被窝里把特务使用的电码逐一记录下来。

反复多次使用这个办法后,苏静记录了特务使用的大量电码,然后和自己透露的“重要情报”的内容逐一比对,最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电报密码,化被动为主动。

而那个联络参谋,自始至终不知道自己变成了三国时蒋干一样的角色,还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了呢。

第三个故事是敏锐抓住战机,促成了我军在东北对国民党军的首次重大胜利。

我军刚到东北时,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装备也和国民党军差距很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比较被动,屡战不利,所以从上到下都希望能抓住一个战机,打一个打胜仗,提升士气,扭转局势。

1946年2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情报处长的苏静敏锐地发现,国民党89师一个营以及师属山炮连、运输连孤军深入至秀水河子,距离其主力至少有三天的路程,是个歼灭敌人的好机会。

苏静向林彪先汇报后,林彪当即调集了7个团的兵力,连夜发动攻击,全歼国民党军1500多人。

秀水河子之战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完成的第一个歼灭战,既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又大大提升了我军的士气,为我军战胜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树立了信心,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战后不久,苏静又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帮助我军在大洼战斗中歼灭敌人4400多人。此战过后,林彪称赞苏静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雄兵。”

攻打锦州时提供一个关键建议

苏静之子苏晓林回忆,虽然父亲在革命战争中做出过很多贡献,但他本人最看重的,是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他提出的一个建议。

这个建议,就是“采用坑道作业迫近锦州城墙”。

打锦州

1948年辽沈战役的关键是攻打锦州,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林彪,对攻打锦州一度信心不足,在要不要打的问题上反复摇摆。

林彪之所以缺少信心,是因为我军在进攻锦州的同时,还要守住塔山阵地以阻敌增援。

塔山正面战线宽达10公里,无险可守,面临着敌人飞机、大炮和军舰的海陆空立体轰炸。同时,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围,出动了10个师的兵力向塔山发动攻击。

塔山阻击战打得非常惨烈。所以,当时我军是在和时间赛跑,一边要坚决守住塔山,一边要尽快拿下锦州。不管哪一头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在这个关键时刻,苏静向林彪提出了用“坑道迫近锦州城墙”的建议。

“坑道迫近作业”是当时2纵5师参谋长汪洋在攻打义县时提出来的。义县攻克后,苏静到了现场观看,认为这种方法能在攻打锦州时使用。1948年10月5日和7日,苏静两次向林彪汇报了坑道作业迫近城墙的作战经验。

林彪对这个方法非常重视,命令工程各军拿出三分之二的兵力,抢挖出5条宽高各1.5米的交通壕。我军的坑道作业,最后迫近到敌人阵地五六十米处,缩短了攻击距离,极大地减少了战士们的伤亡,帮助部队用最快的速度拿下了锦州。

只身潜入北平,起草和平解放协议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苏静只身潜入北平,代表我军与傅作义方起草、签订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书。

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后,林彪拿出一封信,叫苏静转交给傅作义。这封信虽然署名是林彪和罗荣桓,但实际上是毛主席亲笔写的,里面的措辞非常严厉。

毛主席为什么在这个关头写了这样一封信呢?原来,傅作义1946年10月攻占张家口后,曾得意地写了一封《上毛泽东书》登在报纸上,称如果共产党打胜了,他愿意为毛泽东执鞭。所以,如今北平即将和平解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毛主席也要回敬一下傅作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但当时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还没有公开,傅作义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苏静担心这封信会刺激到傅作义,傅作义一方的代表邓宝珊也持同样的看法,所以两人商量后又请示了林彪,决定先不把这封信给傅作义看。

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登报后,罗荣桓特意找到苏静,询问那封信傅作义有没有看到,并要求他催一下邓宝珊,让傅作义两天之内看到信。

苏静见罗荣桓特意询问信的事,心想可能是毛主席亲自过问了,于是找到邓宝珊商量如何送这封信。

当晚,两人一起去见傅作义。在傅作义家,邓宝珊没有把信交给傅作义本人,而是变通了一下,找个机会把信交给了傅作义女儿傅冬菊,让傅作义没有直接收到这封信。

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个处理是巧妙的。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公开了这封信的全文,傅作义读了报纸后,反应机理,立即给林彪和罗荣桓写信,称当年打内战自己愿意承担责任,愿意接受惩罚。

但这时北平的和平解放已经完成,傅作义除了情绪激动外,已经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了。

不过,傅作义对北平的和平解放毕竟是有很大功劳的,所以见他反应强烈,林彪和罗荣桓马上请傅作义吃饭,对他进行了解释和安抚,事态这才平息下来,无风无浪。

1955年授勋时,苏静的级别很高。

军人都是讲战功的,每个军衔的背后,都是赫赫有名的战斗和光辉耀眼的战绩,而作为参谋角色的苏静,只有些情报、建议和联络等工作,显得默默无名。

但他的成绩实在是太扎实、太关键了,其他资格和苏静差不多的同志大多被授予了大校的军衔,而苏静却被授予了中将。

人民没有忘记苏静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