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璟璟

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8日消息,7月7日,有媒体反映“部分网购平台可购买质检报告”。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已要求有关电商企业依法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对在平台上销售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网店立即进行处置。同时,已责成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立即依法调查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坚决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中新社)

一直以来,线上线下商品都存在着明显的“价格差”和“质量差”。特别是对于后一种现象,近年来消费者越发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供给侧的货源缺陷决定的,大量良莠不齐的小厂杂牌充斥电商渠道,这使得网购踩雷概率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线上渠道“质检防线”的巨大漏洞,一样难辞其咎。

电商品控,如今主要都是实行“店家举证”制度。也即,为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大多数电商平台都会要求商品在上架销售前提供质检报告。于商家而言,一份合格的检验检测报告,就是进入电商平台的“敲门砖”。这一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第三方鉴证”的信用背书。电商平台直接采信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看到文件就放行,这其中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电商的所谓“质量审核”基本形同虚设,质检报告甚至可以随便买。卖家无需寄送样品,电商平台一键下单,一份“检验检测报告”次日就横空出世。报告上带有CMA、CNAS字样,声称甲醛含量“未检出”。而扫报告上的二维码后,微弹出的却是一个“质检信息”公众号,账户主体是个人……如此形同儿戏的守门机制,自然是门户大开。

电商质检品控,绝不可流于形式,而是要穿透那些来路不明的“质检报告”,直击本质。对于卖家提供的“质检报告”,切不可全盘照收。而是要建立起实验室、检测机构的“白名单”与“数据库”,只有合规的、较高资质的、节操在线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才可被采信。明确这一基本规则,才可真正收紧电商渠道的质量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