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波澜不惊却又成果丰硕的硕士、博士生涯,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体会,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应当努力做到“九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不妄

——任真而不逾矩

任真,就是任性率真、真诚坦荡,不做假、不伪饰,不故作深沉、假装老成,保持一股“学生气”。

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仅仅做到任真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做到守法、守规、自律、不逾矩。

首先是,不妄想。

近年来,类似于北大博士后送外卖、清华博士回乡养猪、南大女博士养蚯蚓、中科院博士返乡卖汉服的报道屡屡抓人眼球。

“读书无用论”“多读书不如早创业”“高学历给低学历打工”等言论,时不时席卷而来,或多或少会对研究生造成思想上的冲击。

我们应当坚持学术理想信念不动摇,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人生的方向不迷失,做好当下的事。

其次是,不妄言。

研究生是做学术的,而学术最讲究的是缜密的分析、严谨的推论、反复的实验和科学的论断,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

最近一段时间,令人大跌眼镜的“熟鸡蛋返生”等报道,时刻提醒研究生们,要少说多做,一定要说就必须准确、有据地说,否则就会出问题。

更重要的是,不妄为。

面对当今复杂时代和环境,许多研究生经常会碰到金钱、名誉、地位的各种诱惑,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有如履薄冰之感,谨慎行事,敬畏法纪,绝不触碰法律的“高压线”。

正如6月19日,《募格课堂》刊发一则公安部网安局的《令人唏嘘!名校毕业生竟组团犯罪》的文章指出,人均由清X大学、中X大学等国内顶级重点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团队,竟然组成了一个意外诈骗集团,涉案金额超1亿元。

这群技术实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高端人才,竟然做起了违法的勾当,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02

不惰

——苦干但不叫苦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和吃苦。

研究生的学习工作“5+2”、“白加黑”是常态。有的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后,科研课题成果丰硕、顶级期刊小Paper发不断,而有的研究生老是在原地打圈圈,甚至面临“延毕”的命运,就是因为吃苦精神不一样、勤奋程度不一样。

当然,研究生吃苦还得不叫苦,要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不能吃了一点苦,就叫苦连天,到处渲染表白。

比如,好不容易晚上加个班,于是乎,“手机压泡面”“校园晚上12点钟的景色”的图片就炫到朋友圈,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在“吃苦”。

众所周之,手举起来比头高,这意味着研究生要多干事、勤动手,不能光有想法没有行动。

“没有眉毛上的汗水,肯定有眉毛下的泪水”。研究生真正的实力和底气,只能来自于勤奋和苦干。

03

不慢

——第一时间是金

研究生学习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讲究时效性。

比如,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提交时限、期刊投稿的交稿时间、课题申报时间节点、导师部署任务最后期限等等,不是你说想向后推一推,就能够轻松实现的。

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着手早、出手快,最忌拖拉、散漫,养成拖延症。

可以说,对于研究生来讲,第一时间是金。

对待导师的指示要求,对待工作任务,务必尽快在第一时间完成,如果拖拉就会误事,就会影响完成任务的实际效果,甚至影响心理效果。

我曾问一位学术成果丰硕、获得优秀博士论文的师兄,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凡事提前三分钟”。

由此可见,他这三分钟的“含金量”,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04

不粗

——细节决定成败

实验室工作无小事,小则费钱,大则生命。

如果研究生作风粗拉、办事粗心,就可能出大问题,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作风,把每件事当成大事来办,努力做到工作零差错。

刚到实验室的研究生,有的认为自己干的是小事,其实,小事并不代表事小,小事连着大事、关系全局、危及性命。

2021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生所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一名研究生当场死亡。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2号楼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2015年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件,导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12月8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当场死亡。

此类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还有很多,而导致悲剧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不注意细节,不按照操作规程而导致的。

我们在为逝去学生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

我做实验时的手套、防护眼镜佩戴好了吗?

我每一个步骤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我有没有注意用水、用电、用气安全?

研究生要有一种不厌其小、不厌其碎、不厌其烦的精神,认真办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因为:小事和细节里面不仅见精神、见能力、见作风,更联系着自己的生命。

05

不弃

——任务就是舞台

正如著名词作家阎肃曾说过:“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研究生要把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任务、每一次汇报都当作一个舞台、一次机会,不放弃、不抛弃。

空军一名资深的老院士,当年他从名牌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在空军某研究所资料室工作。

但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从而发现了飞机延寿这个新兴科研领域,并进行深入持久地研究,做出了突出成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联系到我们自己:

对于导师要求参与的课题,不能因为自己不想干,而寻找诸如能力不足、时间紧、手头任务多等各种理由推脱。

对于每周的例行组会,不能因为没有进展而心虚,故而使用“三十六计”而欺瞒过关。

对于课堂的学术论文,不能因为学分值少,而随便从网上“Ctrl+C”+“Ctrl+V”应付了事。

事实证明,一个研究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导师交给的任何一个机会、任务平台,哪怕是看似很不重要的事情,都是难得的舞台,要力求干好、干到极致、干出名堂。

06

不钝

——敏于行讷于言

一般来讲,如果一名研究生反应木纳、动作迟钝、行动缓慢,就难以胜任日常的学习与工作,因为,这要求研究生应有较高的悟性和灵活性。

所谓悟性,就是对每一项工作都用心干、用心琢磨体会、用心总结反思,多观察、多揣摩、多学习、多借鉴。

对于实验操作、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组会汇报、待人接物等日常工作,既要明规矩,又要悟道道,时间长了,就能一点就通、一说就会,一有部署就能很麻利地把工作开展起来。

所谓灵活性,就是要把处理问题的原则性和较真精神,同实际情况、临机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不违背导师总的意图、总的要求前提下,依据实际情况临机处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信没有哪一位导师,希望学生总是因为例如签字、报帐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成天敲门来询问自己如何操作。

这时,就需要研究生充分发挥灵活性。当然,如果是涉及重大问题,不能灵活处置时,还必须及时向导师请示报告。

07

不娇

——正确对待批评

对于研究生来讲,受到导师批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这其中,可能是由师生之间的观念不同、地位不同、评价尺度不同、代沟因素、工作重心与自我需求冲突、奖励或惩罚以及不正常情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

我的博士导师曾经说过:研究生要能够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能经常被批评。

这话说得相当辩证,做学问、干工作就是解决矛盾问题,干得越多就越容易出错,就有可能受到批评。

研究生必须具备抗压力、能承受得住批评的素质,要有韧性,经得起摔打。

然而,有的研究生虽然能接受批评,承认自己的不足,内心也服气,但接受批评的态度不够好;

有的研究生则认为是导师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有很大的委屈感和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由于无法承受批评,当面直接与导师起冲突。

这三种态度都要不得。

研究生受到批评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虚心倾听批评、接受批评,从中悟出道、吸取教训,即使导师批评错了,也要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08

不躁

——去浮躁、养静气

在当前社会风气浮躁的情况下,对研究生来说,能够保持沉静、涵养静气十分难得,也十分重要。

因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一种智慧。

面对日益严格的评优和毕业标准,竞争愈演愈烈的就业压力,有些研究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于是出现了抄袭他人成果、制造虚假数据、PS实验图像等有悖科研精神的事情。

还有一些研究生,学习工作沉不到底,做学问静不下心,眼里过多的充斥着利益和名誉,这不仅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业,还会妨碍个人的成长进步。

研究生要去浮躁、养静气,其实并不难。

一是正确对待名利。

研究生所涉及的名利,无外乎评优、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留校名额等,在这些诱惑面前,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扰,把得住小节、守得住原则;在荣誉面前,正确对待,真诚谦让,不活名钓誉,不哗众取宠。

二是全身心投入。

踏踏实实读书,用书香气去躁气;聚精会神工作,在成绩面前常思责、工作面前讲奉献、是非面前讲原则,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开茅塞、养性情、拓胸襟、长能力。

09

不孤

——处理好人际关系

古人说,要敬北乐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要有敬业精业,又要和群体中其他人搞好关系,否则就会孤僻、孤立,难以成事。

作为研究生,要在努力学习、工作的同时,也要以良好的心态和个人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营造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实验室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涉及的人和事相对来说还单纯了一些、简单了一些,如果这里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当毕业之后走进社会,同样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做人做事要求同存异,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切实做到不传坏话、不说假话、不乱打旗号,从而达到为人处世诚信友善、宽容和谐。

文章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浴火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