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要以探求真理为毕生的事业。”科学精神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持之以恒对真理的渴求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不断缩小人类的认知盲区。

“科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追求真理”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这些争论观点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们更趋近于真理。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追求真理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毕竟研究真理这种富有哲学色彩的东西似乎是专家学者们的任务。其实不然,真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理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暂时被大众认可的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说到了大众,它必然就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东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

其实对真理的探究也可以说是观点的碰撞,当我们的认知被颠覆,属于我们个人的“真理”也就受到了挑战,当我们的知识库更新,新的真理也就取代了旧的观念。

近来文学作家马未都先生在网上的一席话彻底颠覆了大众的认知: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人烧不出大缸。此言一出不少学者们和观众们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司马光到底砸的是不是缸呢?

文学作家爱上收藏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马未都一席话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激烈讨论。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原来这位文学作家不仅进行文学创作,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古玩,在收藏界颇有名气。这位跨界的文学作家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不足为奇了。

马未都出身于商贾之家,家中十分富裕。在当时读书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早早地出来干活养家,而马未都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一门心思学习。马未都学习非常有天分,老师们也看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建议他走文学的道路。

毕业之后家中富裕的马未都也很顺利地继续自己的文学道路,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曾经在多本报刊杂志上刊登小说。以《今夜月儿圆》在文坛崭露头角之后,马未都正式进入《青年文学》杂志担任文学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道理马未都从此应该不断在文学上深造,创作更多能够打动人的文学作品,但之后马未都逐渐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这个转折发生在马未都第一次接触到文玩收藏的时候,马未都对各种精致的文玩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物更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爱上了收藏,收藏了大量的文玩,包括陶瓷,玉器,金玉首饰等等。

马未都这个人一旦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就会倾注所有的热情在其中,收藏把玩的东西多了,马未都也逐渐专业起来,甚至成为了收藏界颇有地位的名人。

他不仅能够欣赏品鉴文玩的艺术美感,还能够专业地鉴别文物的真伪,准确地判断古文物的年代。逐渐将自己的这个爱好发展成自己的主业,实在让人佩服。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在文学界和收藏界发光发热的马未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不太了解这个人,真正让马未都出圈的他主持了一档脱口秀节目。

在这个脱口秀节目中马未都凭借着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获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不少观众都会准点收看这档节目,节目播出之后马未都可以说真正的红了起来。

红了起来的马未都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爱好,热爱文学和古玩收藏的他在研究古籍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人烧不出大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一则小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的内容是将司马光从小聪慧伶俐,放学路上偶遇伙伴倒栽在一口大缸里,几个小伙伴们都手足无措,司马光当机立断将缸砸破,水从缸底流出,小伙伴也被安全救出。这则故事主要是向小朋友们介绍这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学习司马光的灵活变通。

原文出自《宋史》:“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马未都认为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马光砸的并不是缸,因为宋代根本没有烧制缸的技术。

马未都的推测引起了广大网友和学者们激烈的讨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一时之间两大阵营针尖对麦芒,无法分出胜负。

这时候有一位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反驳思路,如果宋代没有缸,那么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二次辩论展开

学者们认为: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瓮在这里指的是用来烹煮犯人的刑具,形状类似于现在的缸。后来的“瓮”不断地被更新改良,北宋时期就出现了真正的缸,被称作太平缸。

太平缸的容量非常之大,宋代几乎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都会有几个太平缸。因为太平缸是重要的消防措施,古时候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太平缸是非常重要的储水装置,火灾来了可以快速取水。

最大的太平缸五六个小朋友手牵手都不一定能围成圈,例如故宫的太和殿前的两口大缸,应该也是这种缸。

既然太平缸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马未都说宋代没有缸就是站不住脚的观点。这时又有网友提出质疑,在司马光砸缸的原文中明明是瓮,为什么说是缸呢?

马未都也再次发表自己的观点,直言翁和缸可是大有区别,两种器具虽然外形上十分相似,但是烧制手法上缸的难度要略大于翁。而且现如今并没有宋代缸的出土,如何证明宋代就有缸了呢?

学者们再次反击道:虽然目前没有出土宋代缸,但是大量宋代的字画都表明了太平缸的存在。证明宋代缸存在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字画同样是有力的证据。

而关于司马光原文翻译的问题,专家学者们直言:这就涉及到了古文翻译的问题,在古文翻译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译法有两种,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司马光砸缸作为写进义务教育课本的文章,翻译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字的翻译必定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们通过研究和推断,原文中的瓮其实就是太平缸,古文一字多义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这里翻译为缸而不是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小结:

针对司马光砸缸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两大阵营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双方你来我往辩论得好不精彩,也许不少人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很重要吗?其实这恰恰是学者们最需要保持的求真精神,钻研精神。

勇于质疑,勇于论证,在反复地推翻重塑之中把握转瞬即逝的灵感,在辩论中无限接近真理。

科学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理,将飘渺未知的假设检验成为实实在在握在手中的知识,也正是如此,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