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们为了驱逐校长张干,发起了一起罢课运动。当时在该校读书的毛泽东,起草了反对张干的传单。因毛泽东文笔犀利,传单影响很大。
事发后,校长张干大怒,要开除17名罢课运动学生的学籍,毛泽东自然也在其中。这时,学校的几位老师出面力保毛泽东,在他们的坚持下,毛泽东才保住了学籍。
其中,有个叫袁吉六的教师,对毛泽东做出了一个特殊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预言。34年后,袁吉六的预言果然成真了。
那袁吉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个故事。
“锅巴秀才”袁吉六
袁吉六出生于清同治七年,父亲袁家绩是光绪甲午科秀才。尽管有功名傍身,袁家在当时却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袁父不得不放下书生的矜持,在乡里以叫卖豆腐,以此为生。屋漏偏逢连夜雨,袁吉六的母亲在其三岁那年突然离世,从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
生活的艰辛让袁吉六变得早熟。他读书极为刻苦,经常不分昼夜地学习。夏天的夜晚,袁吉六就坐在院子里学习,一群蚊子围着他嗡嗡乱叫,袁吉六却不为所动。临近深夜,袁吉六的身上已被蚊虫咬红一大片,但他的眼睛里只有书,身体似乎不知痛痒,可见,他的刻苦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袁吉六
清光绪年间,府督举行岁试。袁吉六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由于家境贫寒,袁吉六赶住店时从来不吃店家的食物,只吃自带的干粮苞谷粉和锅巴。
考试当天早晨,袁吉六将几块锅巴塞进左手衣袖内。他想着,如果在考试过程中自己实在饿得扛不住,这几块锅巴能顶一顶。开考后没多久,一名监考官注意到袁吉六左衣袖中藏有东西,因此怀疑袁吉六考试作弊,要其站起来接受检查。
冰雪聪明的袁吉六一听就明白监考官的意思,他站起身,把衣袖筒对着桌子一甩一抖,几块锅巴滚落到桌子上。
考官们当即明白袁吉六是一个来自乡村的穷苦学生,不由对他又怜又敬,准许他继续参加考试。最后,袁吉六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
此事传出去后,家乡人都以袁吉六为荣,并称其为“锅巴秀才”。
本性高洁,从不追逐名利
袁吉虽然出身贫寒,但本性高洁,从不追逐名利,对无良的权贵之人更是嗤之以鼻。
清光绪八年,有一个道台出巡,来到了袁吉六的家乡保靖葫芦寨。夜晚,道台在袁吉六邻居家里借宿,因猪圈里的一直叫打扰休息,下令要把猪从猪圈里放出来。
把猪从猪圈中赶到外面,这给村里人带来了很多不便。袁吉六知道后,心里十分不喜道台的行为,于是他故意在房中大声朗读诗文,想让道台不能安睡。
次日早晨,道台有意发难袁吉六,但又怕别人说他不礼遇读书人,所以心生一计,以考袁吉六学问为名出了个上联,声称袁吉六对得上就免罚,对不上就要任他处置。
道台的上联是“小学生蓝衫扫地”,文思敏捷的袁吉六立马对了个“老大人红顶冲天”。道台一听,觉得袁吉六不凡,所以不仅没惩罚袁吉六,还送给他一本书以示嘉奖。
清光绪二十三年,袁吉六考中丁酉科举人。但他无意做官,赋闲在家。有一个叫黄海楼的乡绅在听闻袁吉六的事迹后,多次柬请他到自己家中赴宴。袁吉六素来不喜欢这种附庸风雅之人,所以每次都托辞拒绝。
袁吉六故居
后来,黄海楼看中了一户人家的祠堂,想高价买入扩建为自家花园,这事在当地闹得是满城风雨。袁吉六听闻此事后,怒写一首打油诗,挖苦讽刺黄海楼,还叫人把诗贴在黄海楼家的大门上。
刚开始,黄海楼不知道诗是谁写的,想对写诗之人进行打击报复。后来他得知此诗出自袁吉之手后,立马偃旗息鼓,不敢追究,连收买人家祠堂之事也暂时作罢。
由于袁吉六盛名在外,有不少附庸风雅的权贵人士专程派人来找其索字,湖南驻军首脑唐生智便是其中一人。那年,唐生智母亲去世,想让袁吉六为其母亲撰写墓志铭,特地派人带了500块大洋去找袁吉六。袁吉六对这500块大洋连看都没有多看一眼,直接拒绝了唐生智的请求。
当了毛泽东的国文老师
1913年,袁吉六的老乡陈润霖就任湖南省第四师范校长一职。陈润霖十分欣赏袁吉六的为人和才华,热情邀请袁吉六到湖南第四师范任教。袁吉六为了支持老乡的教育事业,离开家乡前往湖南第四师范。在这里,他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文教员。
由于袁吉六是当时学校里年纪最大的老师,又喜欢留胡须,所以老师和学生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袁大胡子”。他听后也不恼,有人喊“袁大胡子”时,会特地摸一下胡须作为回应。
1914年春,湖南第四师范与湖南第一师范合并为一校,统称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同在这一年的春天,毛泽东转入一师本科一部第八班,第八班的国文课刚好是由袁吉六负责。
才华横溢的毛泽东很快在袁吉六的课堂上脱颖而出。袁吉六很欣赏他,有意培养毛泽东的文学才能,推荐他多读古典文学作品。不过,此时的毛泽东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写国文课古文作业时总是不自觉地冒出一些白话文。
作为国文教员,袁吉六个人十分看重古文教学,对毛泽东的作业不满意。他说毛泽东的古文作业是“新闻记者的手笔”,进行细致地批改和指正。课后,他还经常去找毛泽东谈心,为其讲解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并把自己珍藏多年从不外借的藏书借给毛泽东阅读。
20多年后,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感慨道:“多亏了袁大胡子,我今天才能写出一篇看过得去的文言文。”
对毛泽东做出了伟大的预言
1919年5月,一师爆发著名的驱逐校长事件。当时的一师校长张干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自作主张更改校规。根据新校规,秋季开学每一个学生都要缴纳十元学杂费,原四师的学生还要在学校多读半年书才能领取毕业证。
十元钱现在是一种什么概念呢?当时在绸缎铺工作的高级掌柜先生每月工资都不到八元,普通职员的工资也不过四到六元,十元钱可能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年收入的总和。
校长张干的狮子大开口,逼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造反起义”。九班的学生最先发动罢课,很快全校学生集体罢课。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到处散发传单,控诉张干的不义之举。
毛泽东看了同学们的传单,觉得他们没写到点子上。毛泽东说,一个邀上媚宠、专横跋扈的校长,如何担当教育大任呢?他在这个位置上多待一天,都是对青年人的多一天延误,应该从这一点上出发,把张干从校长之位上拉下来。
几位罢课发起人都觉得毛泽东说得有道理,毛泽东帮他们重新写了传单。后来,这个传单被大量印刷,在校园内四处散发,同学们纷纷意识到张干问题的严重性。
省教育司在听闻罢课之事后,派一位督学到学校里进行调解。督学要学生们马上复课,学生们的态度却很坚决:“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复课”。
最后,督学不得不保证说,张干这学期干完后不会再当校长了,学生们这才重返教室上课。
张干记恨上了毛泽东和其他16名参与罢课的学生,督学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要把毛泽东等人挂牌开除。听说此事后,袁吉六联合徐特立、杨昌济、王季范、方维夏等人出面力保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闹事”学生。
毛泽东剧照
袁吉六当时还曾对张干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竹当留当路笋,惜花不剪碍窗枝”,但张干一意孤行,拒绝老师们的意见。最后,众人直接表态,若张干执意开除学生,他们就一起去省教育司门口静坐。
张干不敢得罪这些老师,只好放过了毛泽东等人,保留了他们的学籍。
袁吉六当时还对毛泽东做出极高的评价,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预言。他说:“挽天下危亡者,必斯人也。”(也有资料记载为:“挽国家危难,其大任必斯人也! ”)
34年后,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时,袁吉六的预言成真了。
毛泽东亲自为袁吉六写碑文
1915年,袁世凯欲复辟帝制,他安排自己的手下在全国各地进行“称帝”造势。
当时的湖南反对帝制的氛围浓厚。一师有个教员叫廖名缙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知道长沙船山学社的学员们都不喜欢帝制,所以在学社讲学时把帝制批评的是一文不值,还鼓励船社学员们站起来一起反对帝制。然而,他回到一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们,他又开始大吹特吹帝制的好。
袁吉六和徐特立为廖名缙的行为感到不齿,他们二人用学生的名义给廖名缙写了一封“感恩信”,“感谢”廖名缙教会他们如何做两面派。廖名缙害怕了,从此夹紧尾巴低调做人。此后,一师的校园里再无人敢鼓吹帝制。
1916年8月,谭延闿成为湖南省省长。他知道袁吉六才华横溢,有心将其招安。谭延闿先是邀请袁吉六出任省府机要秘书,后又邀请袁吉六出任国使馆总编修。袁吉六都没有答应他。后来,袁吉六为躲避“富贵烦恼”又跑回保靖老家。
1930年夏,在长沙长郡中学担任校长的王季范来到袁吉六的老家,请他再度出山从教,袁吉六被王季范的诚心所打动,到长沙长郡中学担任书法教师。
不过临行前,袁吉六要王季范答应他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袁吉六去教书,学校不用给他薪水,他这是去义务上课,一心只想教好书。如果学校坚持要付他薪水,他会立马转身走人。
学生们在知道袁吉六上课不计报酬的事之后,对这位大胡子老师不禁肃然起敬。以后,但凡是袁吉六的课,学生们都会自觉维护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学习。
袁吉六在长郡中学任教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全校师生都对他的文品和人品赞不绝口。可惜的是,袁吉六在他63岁那年,突然一病不起。1932年农历四月初二,一代名师袁吉六因病离世,享年65岁。
在毛泽东心中,袁吉六是他一辈子的恩师。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曾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带去湖南,请当地政府帮忙寻找袁吉六的妻子戴氏的下落。
找到戴氏后,1951年,毛泽东派人将她接到北京,邀请她参加“五一”观礼。
后来,毛泽东从戴氏口中了解到,因无钱修葺,袁吉六先生的坟墓早已破败。毛泽东不禁心头一酸,他给了戴氏400元钱,为先师重修坟墓。
1952年,毛泽东重游故土湖南,专门拿起笔,为恩师袁吉六写下七字碑文。可见在他心中,恩师袁吉六的分量有多重。
1964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郭沫若、章士钊和周世钊等人。周世钊和章士钊都是毛泽东的湖南老乡,他们在席间闲聊之际,再一次提到袁吉六。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郭若沫接着他的话说:“斯人教天下英才。”
毛泽东听了他们的对话后,笑着说:“英才有点过誉,但‘教天下’确实符合袁老的身份。”
袁吉六和毛泽东这份师生情谊,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