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所熟知的名人都有疼爱子女的一面,但是作为名人的子女,注定要活在父母的光环之下。

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一生致力于国防建设事业,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一个伟人,在面对媒体时,曾经袒露自己有一件放不下心事,那就是他忙于事业,没能给予儿子应有的关爱,他因此而感到十分自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钱学森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有感于他为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被批准享受三军仪仗队抬棺的殊荣以及国葬礼遇。

时间匆匆而逝,12年过去,钱老的子女也有了自己的发展。他的长子钱永刚在人生之初走了弯路,18岁参军,30岁那年才参加高考,但现在他经过努力学习,成为了国家栋梁。

随父回国

钱学森与妻子的结合算是晚婚,1947年,钱学森已经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加州理工任教,三十六岁的他返回中国,来到老家上海,在那里他和蒋英完婚,之后夫妻二人共赴美国波士顿。

第二年的10月,二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也就是长子钱永刚。这时钱学森先生是一个父亲,更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科学专家。

虽然在国外待了十数年,但钱学森的心中始终惦念着自己的祖国,在科研工作之余,他不忘关心国内局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象俱新,百废待兴。遥见祖国海晏河清,人民幸福,钱学森感到自己回国的时机已经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决心回归祖国的怀抱,用自己多年学成的知识来报答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可是他向美国当局提出的回国申请被拒绝了,意图搞技术垄断的美国不愿见到中国科技得到发展,极力阻拦钱学森回国。

这一监禁就是六年,钱学森夫妇与一双儿女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身处黑暗,钱学森心中仍有希望,他报效祖国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钱学森心念中国,中国也始终盼望着他,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与美国方面协调,争取他们释放钱学森。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5年美国终于答应释放了钱学森,钱学森一家踏上回国的游轮。此时的钱永刚只有七岁,他懵懵懂懂,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会发生一个大大的拐弯。

18岁参军

父亲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名人,钱永刚也倍感压力,他严格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不愿意让父亲蒙羞。

钱学森对儿子的教育注重品格方面,他教导儿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在学习方面,他没有唯分数论,不认为那几个单纯的数字就能反映孩子的学习水平,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回国之初,钱永刚的成绩并不好,但钱学森并没有因此就斥责他,他鼓励儿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不一定要读死书,而是要全方位的发展自己,努力发掘自己的爱好,以此提升自己。这样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为钱永刚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是我国的航天之父,更是两弹一星元勋,享受着无尽的荣光,也许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利用这些来为自己的孩子谋取福利,不过钱学森不是那样的人,而钱永刚也自小受到父亲严格的品德教育,他从不期望受到任何形式的特殊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国内时局动荡,18岁的钱永刚高中毕业,前途一片茫然,为了寻找一条出路,钱永刚经过一番思考,选择了参军入伍。

钱学森时任国家的机械工业副部长,看到儿子不得不荒废学业,他心中也是不忍,不过他有着极高的道德准则,不允许自己为儿子寻求特殊照顾。

走出学校,穿上戎装,钱永刚挥别北京,和同年入伍的战友们一起乘着绿皮火车来到南方,这一待就是九年。

钱永刚事事不落人后,努力磨练自己,提干却迟迟不来,因为他还要经受另外的考验,他回望过去,在多年之后说出这句话:“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孩子,我也许还能更公平一些”。

因为他的出身,脏活累活有他,评优提干的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他父亲曾经的留学经历,针对他的风言风语一直没有少过。

这九年时光里有很多艰辛,但钱永刚都咬牙一一坚持过来了,他在那段岁月里了解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参加高考

1977年,高考得到恢复,想起自己没能实现的大学梦,钱永刚参加了高考,激动之余,他心里又没底,十年没摸过课本了,能通过考试吗?而且自己已经将近而立之年,会不会学不到知识了。

尽管心里有着不安,他还是参加了考试,他在部队上算是技术兵,数理化一直都没有落下,最后成绩优秀,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了。

来到国防科大,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是班里年纪最大的一个学生,钱永刚利用在校期间攻坚克难,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老师们的一致称赞。

拿到计算机学士文凭后,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考取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硕士,和父亲成为了校友。

现如今,钱永刚成为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物,同时还担任着好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更是国防科研的骨干力量,真真正正的国家栋梁。

小结:

钱永刚的事例告诉我们人生不怕走弯路,重要的是要有走回来的决心,他大器晚成,30岁才考取大学,此后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在现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我们也要向钱永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