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钱钟书先生,许多人是通过其《围城》认识的,专业人士是对其学术深而博被吸引去的。

看《钱钟书的学术人生》先去看看《围城》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这本书的打开方式门路之一便是:更多去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相关著作,尤其是《谈艺录》、《容安馆札记》、《管锥编》、《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听杨绛谈往事》、《钱锺书手稿集》、《四库提要辨证》、《七缀集》、《围城》、《宋诗选注》、《旧文四篇》、《也是集》、《钱锺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等这些书籍后,再反过来阅读本书会相对容易的多,这样你才能对其中很多内容有很深的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分四辑来讲钱钟书先生的「学术与人生」。

按照在我心目中的阅读难点排序是从易到难,依次为:

  • 第一辑: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 第二辑:钱锺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 第四辑:《钱锺书手稿集》管窥
  • 第三辑:钱锺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前两辑着重点在于钱先生的人生历程,还有他磅礴学术生涯下发出的光芒,如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巧言巧语,这些都是。

这本书是可读的,因为作者王水照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离得近,所以对钱先生本人有了解,虽然不那么充分。至少在交流过程中,对钱钟书先生的才华,才学思辨都有自己的认识和发自内心深处的仰慕,这种仰慕更多是基于学术上的。

有句诗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出处: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王水照先生离钱钟书先生近,所以在撰写《钱钟书的学术人生》这本书时,有一定的便利,他比别人了解甚多,不会失语妄言,夸大其某些成分,会尽可能按照钱钟书先生本人最真实的作风去撰写。夸大一个人和把一个人写的失其本心都是对撰写这本人最大的一种伤害。

因人民大众和其他学术界的人士都会有所关注,夸大或贬低都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所以这本书值得看。

值得看并非说非看不可,要说非看,先建议你去熟悉熟悉我前面所提及之书。

说实在的,我看第一辑,第二辑觉得感觉良好,能懂。这两辑学术方面不多,多在人生和钱钟书先生本人的趣味,可读性较高,不太晦涩。

到了第三辑、第四辑时只感觉突然眼前的窗帘拉开了,外面光照进来,但不好意思,帘子拉开,后面还有一层半透明纱帘,纱帘后有玻璃,双层的,玻璃外有防护网,还有纱窗网以防蚊子进入,等你看到外面景色,有这些东西挡着是很难看清楚的。

所以我就这个感觉,只是拉开了窗帘,还拉了一半,想要真正看到外面的景色秀丽,必须要通过层层障碍才能看清一二,还需要每天擦除玻璃上面的雾气,以便于自己看得更清。

擦出雾气就是每天多去看钱钟书先生的相关书籍,才会对其学术有个大致了解。

专业人士看这本书是一种收获,因为里面有许多珍贵资料,作为外行人表示看不懂,至少现在还不懂,或许以后也不会懂,等懂了再写个帖子,以表敬意。

非专业人士看,就像我这样的大多数普通人去看这本书,专注点更多是钱钟书先生的“妙语”。所谓“妙语”就是让人看了挺不错,这话说得好,中肯,至于好在哪,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觉得好就可以了。

比如第一辑中提到:别人写信向他祝寿,「他说:“‘ 祝寿’可以促寿,延年能使延年,此又物极必反之理也。”」(第11页)

还有在「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中的同一段文字中说过: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第13页)

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

这句话是我在阅读时较为喜欢的一句,也对我阅读《钱钟书的学术人生》这本书时,给了点底气和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自认为打开了窗帘,了解皮毛,这是一种简单见解。

简单见解后,若能再阅读其相关性著作,便会形成一种周密理论的根本,起初这种周密理论是相对于我自己的世界而言,当然要走出去再去看看别的见解,再反照自身时,这种周密理论会相对薄弱。毕竟每一次出发是简单见解,而后是每一次周密理论,「马虎不得」。

这是作为非专业人士能够了解之皮毛,专业人士的角度在我这儿少之又少,多的是非专业视角。

本书还有一句话可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角度、视角、观点去看待。

这句话深深触动我不止一会,而是一天,读完后,我一整天在嘴里反复念叨这个句子,越读越顺口,越是顺耳、顺心,突然觉得好久没有这么顺口的话能给人以此启发。

这句话在我心中不是金句,而是可以用一句话理解一本书的经典视角,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诸位对我的无所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第21页)

这句话有用吗?

我不知道对你有用否?

反正对我很有用就行了。这句话在我看此书过程中就会变成:此书对我的无所知全知,我对此书的所知一无所知。

实在惭愧至极。

人最自卑的时刻不是失望的时候,而是他人对你的无所知有知,你对他人的所知一无所知,这才是无聊和悲哀的。

这是我阅读此书时收获的第一条人生哲理,现在呈现于大家眼前,这种毫不吝啬的分享,舍我其谁,拿去食用就好,或许你有比我更深之启发,有了就告诉我,也千万不要吝啬。「因为知识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绳子」。

还有一处让我感悟至深之处,也希望与你分享。

还有一处是钱钟书先生对青年的寄语,我在其他地方很少见,这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寄语,甚是受其触发,感悟良多。

很多名家对青年寄语不少。

比如鲁迅的: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哪一条好,是明明白白的。——《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猛士,将更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

还有其他一些名家就不一一列举。

但让我感受至深的是这本书钱钟书先生对青年的寄语:

「 1992年他有一次对青年的“寄语”:

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朋友,在与他们说话时要十分谨慎。

如果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他可能会抓住你话中的漏洞从你身后边捅你一刀,把你卖了;

如果他是一个软弱的人,在他人的恐吓、威胁下,他可能会做一些伪证,捏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件来;

如果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他可能会十分坦率地承认一些对你十分不利的事情;

如果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他可能会因保护你而牺牲了他自己。

总之,心中毫无阻碍,说话毫无顾忌的人,很可能害人又害己。」

四个“如果”给许多人穿上了防护服,免遭话语漏洞,从而给你背后致命一击,这一类可详见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的有关苏轼的“乌台诗案”。

钱先生这些寄语对当今许多人,作为别人朋友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提醒和警示作用。

这本书能让一个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很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有了初步简单见解,才会有一次周密理论,或是想更深去了解,接触有关东西,让自己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立体化,能够将其具象化,至少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图。

还有一个未提及的方面便是钱钟书先生的:学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

就像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话虽老,但极少有人做到,做到你也可以「人生艺术化」。

过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

关于钱钟书先生所作笔记,我们看个数据就足矣了,比如:《钱锺书手稿集》是钱先生的读书笔记,字字句句都由他亲笔写成,是已知手稿集中篇幅最大的个人巨著。不仅篇幅大,更在内容广和深;不仅“空前”,恐亦难乎为继。《钱锺书手稿集》分为三类,均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一类是《容安馆札记》三卷,2003年面世;一类是《中文笔记》二十卷,2011年面世;一类是《外文笔记》,共6辑,48册,于2014年至2015年渐次出版,原外文笔记本共有178册,34000多页。

钱钟书手稿:图源自《钱钟书的学术人生》

亲笔完成,这会吓退许多人,尤其看到34000多页,这何时能看完,看完能否有所理解,都是疑问。

不看你永远看不完,不看你永远不理解。

看了或许会理解一点。

最后再附上写对大众有用的内容,即大家苦苦哀求的书单,钱钟书先生也给向他请教“读书门径”的人开出了书单,书单会有,只不过能不能按照书单去读,去思考,那是另一回事。

开出的书单:“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列、韩,如《左传》《诗》《骚》,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宋书》《南齐书》,如《宋儒学案》《明儒学案》,等等,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书、必读书”(陆文虎《钱锺书“锺书”述略》,载《科技文萃》1992年第2期)。

好了去慢慢啃吧。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