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各位足够留意,就会发现不管是写作项目。

还是升学教育博雅小学堂的内容,我一般都不太愿意面对10岁以下的群体。

群里时不时会有“我孩子8岁呀,升学教育适不适合”,我一般都会回答“等孩子长大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做法曾让不少人想不通:升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市场更大,内容也更好做,哪怕现在有了政策吹风机,也完全有规避的方式,但为什么鸽叔一直逃避……

是不是鸽叔自视甚高,觉得这个市场“参与者众多,不屑于和他们为伍”呢?

倒也不是。我参与过一些启蒙课程的设计、师资的培训,每次参与之后,都有一种“这事儿我可做不了”的念头。

稍微解释一下。

2、一方面,我应付不了家长。

容我说句狠的,孩子越小,家长的期待就越高。有些人的做法是“哄好家长”:“哎呀,你的孩子真的好聪明好优秀哦!真的是天才呢!”

但这种话,我可说不出来。我大概率会忍不住说“你这啥玩意儿呐!”

家长绝对不会觉得是自己孩子天资有限,只会认为我水平有问题。不吵起来就不错了。

就像我前两年担纲“小小明日之星”的评委,最怕的就是低龄段的组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齐刷刷来到现场,你淘汰的按钮都按不下去。哪怕台上这个娃傻站着,你也得好言相劝——要是在复赛名单里没有见到自家孩子,几个家长就纷纷投诉“有黑幕”,“我孩子那么优秀怎么可能不入选”……

连排个团体舞,谁在中间谁在前排都要吵架。要不是现场资料足够扎实,可能有些人都会拉横幅。

升学教育这种“我娃是天才”的误解到10岁以后大概率会消除。但消除的工作我并不想做。有这耗时耗力的功夫,我还不如打两盘游戏。

另一方面,我应付不了孩子。哪怕站在升学教育规律的角度,低龄段的专注度终归略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弱一些。它就意味着两个“注意事项”。

第一个,如果有批评或者指正,一定要说一段篇幅更大的表扬或者赞美。例如我想说“你这个理解存在偏差,正确的是……”,之前一定要搭配“小朋友你的思考角度好独特哦,芭拉芭拉”——其实这个搭配主要是心理安抚,并不是“干货”。而大一些的青少年,皮就厚一些,能方便直入升学教育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如果有知识点,一定要反复讲,例如“这个叫货币,来,我们再记一遍,这个叫货币。大家想想,它叫什么呀?对,货币!”——这个表达语态更符合低龄段的吸收习惯,但问题是,内容的实际承载量是不高的。

对我这种习惯密集信息的讲述者来说,这种调整会让我很别扭。我更希望用户自主重放、快进、倒退,能挨批也经批,同样半小时,变成文稿可以有五六千字。大一点的青少年大概率扛得住,也不用我扮演人肉复读机。

不是说安抚不需要,也不是说重复不好,这都是符合某个阶段的内容表现形式,但我做不好。

3、其实,我上面说的,也是小小朋友家长可以做的事情:

一方面,要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百年不遇的天才。说实话,一二年级全满分并不能证明什么问题,外面机构的赞美大概率是为了让你续费,要一点点学会降低预期,不要到四年级以后才开始崩溃;

当然我承认这个转型很难。我妈现在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孙子很厉害来着。

另一方面,升学教育要有点耐心。低龄段符合孩子认知的内容,尤其是线上的,有效信息是不多的,更多是一种设计和方法。大家也可以学学这种设计,在面对面的实践中,很可能更管用。

时光很长,多带孩子四处看看,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