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上有很多真挚、纯粹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就变质,也不应该因为某一个人而遭到怀疑。在充满表演的时代,不过是忠贞换忠贞,勇敢换勇敢,痴艺者能学成绝技,痴情者能得到真情。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我很少关心别人的私生活,因为作为外人,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况且别人私生活层面的事,存在很多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局外人看不清的罗生门,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外人就更不行了。这涉及一个人的教养以及理性。

但林生斌“人设”崩塌的事,还是忍不住想聊一聊。很大原因,这件事已经超出了林先生私生活的范畴。

我之前对林先生并没有恶感,甚至在疫情期间他捐口罩的事情也深深打动了我。杭州那场保姆纵火案,他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孩子,虽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这样惨烈的悲剧,很难不让人感到心疼。

直到现在,无论事情出现什么所谓的“翻转”、“爆料”,我都毫不怀疑最初他的悲痛欲绝是真实的。如果在这样的人间惨剧中,连悲伤都来自表演,我真的会对“人”这种物种产生绝望。至于他的家事,该走人情的走人情,按走法律走法律,不是我们外人操心的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一直觉得是做人基本的体面。

有一段时间,林生斌上九华山求佛,我心里有一些替他感到高兴。至少他找到了宗教这样的出口,来慰藉这样大的心灵创伤。

后来我关注过他的微博,有些悼亡的话语也令我心头一疼。但慢慢地,看到他悼亡的文字,有些“行活”的痕迹,照片也修饰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摆拍,我就感到有些不对劲了。

这种不对劲,就像我以前看一综选秀节目,一个天真的小男孩站在台上,主持人问他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说“他们在天堂看着我”。当时听的人都很心疼,后来他唱的歌也显得格外凄伤。但是后来我又看到他上了几次综艺,每次都以同样的表情和语气,一遍又一遍地说“他们在天堂看着我”。

那种感觉是这样的:

你能肯定那第一次的悲伤是真实的,但悲伤一旦以雷同的方式呈现了很多次,你就不免怀疑它也是经过“设计”的。

02

我一直觉得人若面临极度的悲痛,往往是失声的、无泪的。

就像《红楼梦》里,晴雯死后,贾宝玉还认真写了一篇悼亡,拿到水边去读,黛玉忽然出现,两个人还讨论那悼词改来改去。但当黛玉死后,宝玉却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只能走出红尘,入了空门,那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大悲无言。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曾去过北川。我在一个矿井外遇见一个老人,他每日照常下地干活,只是每天经过矿井时,都会注视十几分钟。我给他发烟,坐在地上和他聊天,他讲述他的儿子曾埋在那口黑洞洞的矿井,语气非常平和,仿佛在说一件毫无相干的事,却令人感到彻骨的悲伤。那时我才明白什么叫大悲无泪。

但我并不反感人去悼念自己的挚友亲人,无论是说出来也好,写出来也好,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每个人有这样的权利。

甚至有时候这种宣泄,也令人无比动容。就像白居易在元稹死后写“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陆游在唐婉死后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归有光在妻子死后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每次读来都很感动。

只是这种感动,前提是它创作于非公共的场合。那时候诗人没有媒体,在午夜梦回时写上几句悼词,也没有办法发布出去,不过是真情流露,聊以自慰而已。如果诗人们在赛诗大会上写这些,那再深情的话都会变得廉价。

真正的悲痛,往往是私人的,也往往是克制的。颜真卿写祭侄文稿,也只写了一遍而已。白先勇写自己去世的爱人,也只有一篇《树犹如此》,此后闭口不提。

人在肝肠寸断的时候,偶尔抒发悲痛,以排遣强烈的痛苦,是人之常情。但按常理,越深的创伤,越不会轻易给人看,次数稍多,就难免有“表演”的成分。

事出反常必有妖,就像我不喜欢李银河每次在王小波的祭日,都出来口若悬河地缅怀。很多时候,缅怀和消费,是一个变异的过程。所有缅怀最初都是真实的,但到了第二遍第三遍就有可能走向变异的道路。

林生斌那时候的微博,叫“老婆孩子在天堂”,缅怀逐渐变成了一个专栏、一个连载。如果这个专栏和连载,只是他个人的私密日记,在百年后才被翻阅出来,那当然是个非常动人的事情。可一旦发表在公共平台,就有一些不太对头。

还有他的纹身,如果他默默把孩子纹在了身上,作为私人缅怀亲人的标识,我一定会被感动到。可一旦这个纹身,被刻意发布到网上,被评论、转发,这个事情说实话就有点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会说,他只是愿意展现自己的哀痛啊,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当然,我相信这没有恶意,但是一个人哀痛,为什么非要展示给无数不想干的人看呢?

03

我并不是特意针对林先生,我只是觉得这个互联网时代布满了“表演”的诱惑。

一个人如果不断展示悲痛,而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么这种悲痛就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刻意为之的表演。就像很多短视频平台,一些不成熟的小孩子,直播自己爷爷的葬礼,收到很多的打赏。下次他奶奶去世了,他又重复这样的直播,甚至连自己逝去亲人的悲伤也忘了。

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表演,表演痛苦、表演崩溃、表演残疾、表演不幸、表演深情,演员在演,素人也在演。

林先生的情况,只是诸多“表演”诱惑的其中之一。今天公众认为他“人设”的翻车,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展示悲痛背后,牵涉到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果互联网的关注无关利益,那林先生不至于如此割舍不下深情的形象,公众不至于为此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

只是很可惜,也很可怜,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把本该质朴的情感、发自内心的东西,弄得很荒诞很搞笑,无处不在考验人性的诱惑,把人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因为商业利益,我们才会看到林先生在缅怀家人的时候,那精心设计的九宫格和文案,以及重新有了家庭,小心翼翼地公布在建党百年这天,以冲散公众注意力的小算计。但公布完再婚生育的消息后,天崩地裂的唾骂还是到来了。

首先,我们的公众是有问题的,一直是有问题的。这几年所有人都在说“人设崩塌”,既然是人设,人为设计的形象,好像就没有不崩塌的。尽管如此,公众还是把林生斌自我满足地塑造成心里的深情人设,持续投入感情,直到这份深情破产。公众是有多可怜,才愿意把个人对生活美好的愿望,投注在别人身上?

其次,林生斌也是活该挨骂的。他顺着公众的期待,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隐瞒结婚生女的信息,以缅怀亲人为道具,强化自己的深情人设去带货,挨骂也是活该。既然你打算利用人设获利,就应该做好随时被这种人设反噬的准备。因为当一个素人走向公众,利用公众,也要请问自己做好内心诚实的准备了吗?

最后这还涉及到一个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公众本身不应该在私域问题上投入过多的感情,也不应该在人设崩塌的瞬间,立马从支持者,变成口诛笔伐的讨伐者。更不应该变成道德的审判者。毕竟各位是足球场上的球迷,不是球场上的裁判员。这涉及到一个人的教养。

如果一个人,连他人私人的事都忍不住越过法律去审判别人,那其事,涉及政治,涉及国家呢?这几年,这样的事还少吗?对他人恶意攻击,对他人随意言语审判,对他人随意憎恶,对他人随意言语制裁的事还少吗?

最近几年,公众在私域话题里,无数次的情绪高涨,然后翻车,冲下观众台去当裁判、当法官审判,最后呢,都不了了之了。可是,谁为自己的情绪真正地买单过。

直到今天,我很遗憾地看到我们的公众依然没有成长,依然是失败的公众,依然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侏儒和失败者。捧人的时候当成圣人捧,踩人的时候当成罪人来踩,把情绪当成正义和道德。

陈冲微博下网友留言,这种事还少吗?

公众甚至也没有在这一次次“翻车”中获得启示,私人的情感,就不要过于展示了。悲痛是私人的,它应该留给自己的内心去净化,留给最亲近的亲友去诉说,留给时间去慢慢抚慰。

相比讨伐林生斌,我们更重要的是谨慎自己某一天也会成为林生斌。成为和魔鬼交易的不诚实的人,不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成为出卖灵魂的人。

当任何的情感,第一次无比真挚,重复一百次以后,是不是意味着麻木呢。在我朴素的认知内,我觉得任何情感都不是拿来表演的,私人没有什么事,是值得普天同乐或者普天共悲的。

最后我想说,每次出现人设反噬的事情,就有一批人跳出来“再也不相信xx了”。

这个世上有很多真挚、纯粹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就变质,也不应该因为某一个人而遭到怀疑。在充满表演的时代,不过是忠贞换忠贞,勇敢换勇敢,痴艺者能学成绝技,痴情者能得到真情。

我的还有一些文章这里发不出来,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牛皮明明”,回复“好文”,即可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