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鼎拾爱

沈俊峰

太姥石

太姥山的石头太有意思了,光光滑滑的,从漫山遍野的绿色世界里,活活泼泼地挺身而出,叠罗汉一般紧紧地聚拢在一起,直指苍穹,努力向上、向天、向太阳。

站在山脚下仰望,那姿态,那气势,让我目瞪口呆,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有关雨花台的英雄群画。我默默地驻足了许久。

太姥山的石头打动我了。

这些柔和圆润的临天巨石,想必是得益了时间与大海的万古垂青,才有了如此的壮阔和慈悲吧?渺小如我,唯有感叹这大自然的奇石聚峰的神力。

石峰聚云,云涌石罅,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太姥山得天独厚,望尽东海,果真是人间的海上仙都。

登山的路在哪里呢?顺着小道走上去,原来是在林间、在石间、在云间,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左转右旋。往往像是行至尽头了,转眼又是柳暗花明。长长的一线天,九曲回廊的栈道,一个一个的惊喜持续着攀登的希望。

忽然明白,我只是在行走,早有人开辟了这脚下的险途。

太姥山的风韵,有黄山的影子,也有天柱山的神韵。如果说黄山、天柱山是一部皇皇巨著,那么,太姥山就是一部精致简约的经典,捧在手里轻巧,阅读起来省力。我总是喜欢随身带着这么一本经典。

山前山后的攀爬,不过两万来步,但是付出的辛劳远非步数可计。初夏的天,阳光炽烈,令人热汗淋漓,然绿荫处处、海风习习、湖水幽幽,时时被凉爽深深地爱抚着,还是非常惬意。

走在幽深的栈道上,很想拣一块太姥山的石头。

我爱拣石头,拣各地有特点的石头。山西永和乾坤湾黄河水边的石头苍黄黑纹,湖北神农架野人谷的石头赭红白线,大别山白马尖的石头青灰蓝靛……放在家里,时不时把玩,就会想到石头身后的山川人文、天地阴晴。

然而,一路走下来,并没有看见合适的石头,太姥山的石头像是连着根的一个整体,团结一致,岿巍然不动,偶尔遇见一个小块的石头,则多是棱角分明,锋利如刃,终于作罢。

这或许就是太姥山的个性吧。

太姥山的石头,我只能留在心里了。

白 茶

我是在茶乡长大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是我的最爱。后来到北京生活,渐渐也喝了红茶、黑茶,只是数量极少,算是一个点缀,换换口味。白茶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喝过。

到了福鼎,晓得是白茶的故乡,顿感亲切,像是一下子被茶香包围了。

早晨起来,出门闲走,见宾馆大门口放着两只巨缸,栽着两棵青春勃发的“福鼎大毫茶”,树龄都在50年左右,标明茶树“植株高大、芽叶肥壮、带银色茸毛”,其习性“抗逆性强、持嫩性强、耐旱、耐寒”。不觉莞尔,不愧是茶乡啊。

走廊的墙上,挂着一些袖珍书法,凑近了看,有一幅赵朴初的《吃茶去》:“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是安徽太湖人,与我同乡,还同属大别山区,都是产茶的地方。他对茶的喜爱,应该也是自小被茶香熏到骨子里的那种,又是佛教界的领袖人物,对茶禅一味自有独到的心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对他是如此的重要。

于是会心一笑,那就吃茶去,吃茶去。

登上大荒森林茶山,不是常见的梯田似的层层茶山,茶树是栽在山野之中的,混迹于花草、荆棘和森林中,若说是野茶也不为过。这品质,自然是带着大自然的不羁的淳厚和野香。

就在那山岭上,树荫、草亭下,海风轻拂,品尝姑娘们泡的白茶。白茶,诗意的名字,品一口,绵软淡香,回味悠长。唇红齿白的茶姑娘自豪地告诉我,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我笑着用脚尖顿了顿脚下,她笑得更欢了,脸上罩满了红晕。

在一张卡片上,我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将卡片系在一株茶树上。这株茶树算是被我认领了。它戴着我的名字,在雨露阳光、寒来暑往中,欢欢地生长。每年的早春,是它奉献的最美的时候。不负春光不负卿。

欣喜地和那株茶树留了影,然后挥手告别,不知怎的,心中便多了一分牵挂。

今生今世,我不抽烟不喝酒,茶却是少不得的。

来年,是否还能相见?

嵛山岛

乘海船半个小时,就到了嵛山岛。

嵛山岛有什么呢?

没想到,上了岛,就喜欢上了。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嵛山岛,显然词不达意,也不合适,可是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感觉。感觉,有时候就是精怪精怪的,甚至不可思议。

出乎意料,岛上安安静静地卧着天湖和月湖,两个湖都盛着清清澈澈的淡水。湖与山的洁净和安详,让人恍如身在西藏。

岛上有淡水,才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当然,因为淡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也引来了大量的海盗。

登上一座抛物线似的山坡,满眼的大草甸子,漫山遍野长满了密密的芒草,给人的感觉,像是到了青海或大兴安岭的草原。

不远处就是大海,海风忽轻忽重,草浪或徐或疾,波纹似的从远处滚荡开来,一直到达脚下。人站在山岭上,被海风一吹,便有了一种凛然屹立的豪气。

当地人这样描述:芒草茂盛绵柔,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或青或绿或灰或黄,枯荣颜色适时转换,美不胜收。可惜,我只能感受这眼前的初夏了。白云飘荡的蓝天、风姿绰约的山、清澈隽永的湖、翩翩起舞的草、苍茫无垠的海,色彩浮动,相映成画。

顺着缓坡走下去,一直走到天湖边上,掬起一捧水,清清爽爽,果然甘甜。这山坡看着没有多远,走起来才知道深遥。坡底,几匹马正旁若无人地悠闲吃草,看也不看我一眼。它们是自由的,主人不管它们,大海管着它们。

夜宿月亮湾,也是难忘。山坡上的小木屋,错错落落。夜色中的海,闪耀着暧暧昧昧的亮光,透露出无边的空旷。海潮一声一声地轰鸣着,倾诉着对海岸陆地的无尽依恋。

那一夜,听着涛声,竟激动得夜不能寐。像我这样远距大海的人,一生中能有几天拥有这样的涛声入梦呢?

凌晨时分,下起了雨。不停息的倾盆暴雨,伴随着闪电滚雷,像是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番爱的情绪。直到我们吃罢早饭,上了车,才雨霁天晴,笑脸相送。

所幸,这一昼夜,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见识的都见识了。

嵛山岛,就是这么多姿多容,让我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幽兰飘香

李庆鸿

去年早春,因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只得整天宅在家中与兰花为伴。令人欣慰的是,到我家“定居”足有两年之久还未开过花的春兰“九章梅”,竟然在元宵节前悄然绽放了第一朵“处女花”。

我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只见它那色彩淡雅的三枚外花瓣微微向前弯曲,内捧(花蕊)上吐出了染有几颗鲜艳红点的短小舌瓣,舌瓣上方的“额头”还镶嵌着一双对称的“眼睛”,“眼睛”再向上,插有两条紫红色的“眉毛”。“绝色佳人!”我不禁脱口而出。再仔细揣摩,整朵兰花,宛若一张可爱的笑脸,默默地定格在一直向人们微笑的“表情”。

“快来看。”我呼唤着全家人。“好香啊!”天真的外孙女还没走到跟前,就大声嚷嚷起来。小家伙说得十分准确。这不,满室飘逸的“王者之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呀!全家人都愉悦在春意盎然的氛围中,享受着春天般的温馨。此刻的我,不禁触景生情,浮想联翩:面对重大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举国行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取得了战疫新进展。坚信全国人民一定会战胜疫情,像气质高雅的中国兰花那样“不因磨难敛芳”,依然散发其王者之香去迎接阳光璀璨的春天。于是,乘兴填词《临江仙》(赏兰遐思):“新冠甚嚣尘上,神州战疫正忙。众志成城翦毒虐,举国斗志旺,信步迎曙光。空谷幽兰气昂,不因磨难敛芳。惊闻一缕王者香,碧空犹晴朗,顿觉春意盎。”

说来也巧,“九章梅”开了“处女花”后,仅隔一个月,它又再次绽芳,实属少见。都说兰通人心,而从科学角度来看,也许是我自沤有机肥,并采用薄肥勤施的方法,给兰花假鳞茎(根球)储足了供其开花的营养罢了。

养兰花讲究的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理。兰花乃气生根,需通风,喜欢润而不湿。其浇水周期与品种、土质、盆性、气候、环境均有关联。最简易直观的方法是,用食指垂直插入盆土3厘米,若指尖感觉干燥就浇透水。几年中,通过请教专家、阅读书籍、参观兰展以及亲身实践,我逐渐从门外汉成了爱兰翁,近两年家养的兰花也经常绽芳吐幽。在实践中,我对养兰花总结了五个“成”:能够养活即成功,新发叶苗则成绩,花箭出土系成果,赏花闻香乃成就,盆盆开花谓成仙(不大可能)。

投之以勤勉,报君以芳菲。如今,每年的春天,春兰、蕙兰、莲瓣兰迎春吐幽;夏秋天,建兰们竞相展秀;进入冬季,中国寒兰隽秀挺拔,傲芳隆冬。

去年秋冬,积蓄了充足能量的春兰“宋梅”“九章梅”、莲瓣兰“星星点灯”、蕙兰“大一品”的花箭先后破土而出。这预示着牛年春节前后,家中将出现新一轮幽兰飘香的温馨盛景,全家人皆大欢喜,翘首以盼。

然而,喜中有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三天前,去年曾梅开二度的春兰“九章梅”花苞首先开始胀臌、吐绿,但花葶(带花苞的花杆)太矮,花苞几乎伏地,这会严重影响它开花后的观赏性。于是,利用它的趋光性原理,我将整盆“九章梅”放在通风的暗室里。经过三天三夜的“暗室伸葶”,果然花葶明显拔高了。搬出暗室时,一位亭亭玉立、神采奕奕、气质不凡、幽香诱魂的“空谷仙子”终于与全家人团圆。真可谓:幽兰飘香春意浓,知恩馈恩情义重;文化养老拾雅趣,兰韵神醉银龄翁!

斑竹记

王祥夫

竹子虽好,但山西是个没竹子的省份,而陕西有,西安有一处地名就叫做“竹笆市”,那地方专门卖竹子,满坑满谷都是用竹子做的用具,从小板凳到大床。说到竹子,北京也有,但不多,都是细细的那种,广东音乐里边有一个典子叫“紫竹调”,欢愉而好听,这支典子是欢愉,而不是欢快,听起来云淡风轻。说到紫竹,传说中的观音大士和她的白鹦哥就住在紫竹林里,紫竹好,绿叶而紫干。

竹子在民间庸常的日子里与人们的吃喝拉撒分不开,过去打酱油打醋打油的提把就都用竹子做,经使耐用,好像总也使不坏,竹筷子竹饭铲更不用说,还有竹躺椅竹床竹凳等等,大者还有竹楼和竹桥。如在炎炎夏日,晚上抱一个竹子做的“竹夫人”入睡,一时有多少清凉,要比空调好。用竹子做东西,比较有创意的是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他用一截竹筒做的尺八花插至今还收藏在大阪藤田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还收藏了元伯做的竹船形花插,也是一段竹子,以这样的花插插花朴素好看。

说到竹子,不好统计世上的竹子到底有多少种。我以为可以入盆栽的“龟背”和“罗汉”其实并不怎么好看,最好看的竹子还应该是斑竹,斑竹又分多种,常见的是梅鹿、凤眼、红湘妃,这三者,要说好看还要数紫花腊地的红湘妃。我在家喝茶或品香向来是不设席,是随随便便,但有时候会剪一枝竹枝插在瓶里,我以为这个要比花好。

湘妃竹之美是病态的美,是受了真菌感染,慢慢慢慢生出好看的斑来,古人的想象毕竟是不同凡响,把竹上的斑斑点点与舜之二妃联系在一起。古书《博物志》记云:“舜二夫人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挥竹,竹尽斑。”湘妃竹之称始成立。湘妃竹分红湘妃和黑湘妃,红湘妃之好是让人一见倾心。现在市上的红湘妃很少见,一支红湘妃香筒动辄千元,前不久有清代红湘妃臂搁拍出惊天之价,区区片竹,拍了二十五万元。说到文玩,红湘妃着实是雅,但这雅是养出来的,要主人把它经常带在身边,玩玉有“脱胎换骨”一说。玩湘妃竹也当如此,玩久了,红湘妃骨子里的韵味才会焕发出来。

红湘妃竹很少有大材,“爱竹堂”近来示人一红湘妃臂搁,地子虽不够黄爽,但尺寸却少见。十多年前,我曾定制红湘妃笔杆做毛笔百支,自己没用多少,都送了朋友。现在如想再以红湘妃做笔杆或者已属颠倒梦想。

红湘妃好就好在少,要是多了,遍地都是还有什么意思?

何处可安乡愁

朱艳华

作家邱振刚有一篇小说名字叫做《天上的桃树》,讲述的不是《西游记》和神话中的蟠桃园的桃树,所讲的其实是心中的家园,是乡愁的安放所在。

乡愁源自于身安处。人类对自己的出生地和养育地天然的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与初始时的条件无关,即使当初条件再苦也是如此,这可能与人类既是理智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有关。这种现象心理学有一种解释叫做首因效应,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先入为主。其大意是人们第一次遇到的,或者对于属性第一的事物,会长留在记忆中,乡愁可算是这种先入为主产生的长久印记,即使生活发生了变化,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不会忘记,反倒会历久弥新。《天上的桃树》讲述的故事中,男主人公自小就成了孤儿,跟着五伯生活。五伯由于身体有残疾一直打光棍儿,村集体为了照顾五伯和抚养的孤儿,让五伯承包了河滩的一片桃林,让爷俩生活有着落。幼小的男主人公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各种姿态的桃树、遍地是桃树的桃林和甜美的桃子,这是其乡愁的源头,包含着其生活所有的苦和甜,也包含着五伯和乡亲们给予的亲情。这一段记忆深深刻录在男主人公的记忆深处,是这篇小说的主线。

迁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由迁徙导致安身之处发生变化是乡愁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是许多原来生活在农村的人,成了城里人。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许多人通过上大学、在城市就业,进而在城市落地生根。也有许多人在城市打工、创业,成为城里人。还有一部分人,就如小说中讲述的那样,由农村“拆迁”到县城、上了楼,虽然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补偿,但由于男主人公没有什么就业技能,加上五伯生病,导致生活拮据,只能依靠开黑车挣点生活费。发愁生活,自然愈发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心里愈发难安。这实际上提示要解决好与城乡社会变迁相关的问题,要让这部分离土离乡的人们愿意搬出,还得能够在城市安住身,相应的就业支持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必须跟上,让他们在城里能立足,能够安心在城里生活下去。

如果生活一切如昨,环境依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去的生活场景一直保留下来,就不存在何处安乡愁的问题。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城乡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记忆中的家乡在现实中已然很难找到,小桥流水没有了,连做饭都不用柴火了,袅袅炊烟只在记忆深处。乡愁只能留在记忆中、出现在梦里,就像小说中所讲的桃树成了天上的桃树。《天上的桃树》讲述毁桃树的事情有两次。第一次是由于河水被污染了、被迫毁桃树。这是发展造纸业带来的,最初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些不良投资者将废水直接排在河里,导致桃子不能吃了,也毁了桃林。为了维权,男主人公被不良商人雇佣的打手打伤,一直没有痊愈。好在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贯彻,上游的造纸厂不再直排污水了,河流重新变得清澈了,重新植下的桃林又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天上的桃树》讲述的第二次毁桃树是由于乡村建设的需要,是主动的毁桃树、建公园,男主人公进了城、上了楼。这次桃树是彻底毁了,对主人公而言原有的环境彻底没有了、安身之处也变了,乡愁只在梦中,主人公的桃树也只能在天上。这提示人们,在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城乡建设中,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始终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大命题。

《天上的桃树》讲述的故事中,还有一条线索是男主人公的心安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村里的人帮过他,五伯抚养他,有一个城里人热诚地指导和帮助他种桃树。对此,男主人公心怀感激,对五伯尽孝心,对他人也是充满善意,即使是对待给他施暴的人,在其落难时,仍然对其施以援手,送其到医院就医疗伤,丝毫没有“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快感。这说明男主人公的心里是安的,也由此梦见了天上的桃树。

《天上的桃树》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全篇都是简练朴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成语几乎没有用,可以说是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一份精美的食物。同名小说集,收录了作者的多篇小说,讲述我们时代的各种故事,推荐一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孺子牛副刊投稿邮箱:zgshb5@126.com

来源:2021年7月5日《中国社会报》

编辑:张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