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首大明对抗北元的战争中,有徐达进入大元都城的马蹄声,也有蓝玉在大漠深处猛击北元的刀剑声,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代雄主朱棣,在蒙古草原中五进五出的身影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明国的最高统治者,朱棣没有坐镇龙庭却五次亲自上阵,然而始终都没能彻底消灭北方的割据势力,这背后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本期视频我们将带着这个疑问去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68年朱元璋虽然将元朝驱逐出境,但是残余的元朝势力却逃至北方,成为威胁明朝的地方割据势力,于是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年间,发动了8次对北元的征讨战役,最终迫使北元分裂成鞑靼 瓦剌 兀良哈三个部落,但是他们依旧对如日中天的明朝虎视眈眈,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永乐年间。

永乐七年也就是公元1409年,此时距离朱棣靖难之役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个时候的朱棣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年来一直忙于整顿朝纲,把对大明虎视眈眈的蒙古势力抛之脑后。于是朱棣就打算派遣使者郭骥,前往蒙古鞑靼部落去打探虚实,不料这郭骥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鞑靼的太师阿鲁台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不需要在和大明结交,更不用再臣服于大明 向大明缴纳贡品,于是就干脆把大明使者郭骥给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俗话说得好两国交锋不斩来使,鞑靼直接将大明派去的使者杀害,作为野心和雄心爆棚的朱棣怎么受得了这气,于是又派遣邱福带着10万大军攻打鞑靼,不了邱福却中了阿鲁台的奸计导致明君全军覆没,就连邱福自己也没能活着回来,于是忍无可忍的朱棣终于决定亲自上阵,誓要一举消灭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于是朱棣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开始了。

公元1410年,朱棣亲自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鞑靼,鞑靼部落得知消息后立刻兵分两路逃亡,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瓦剌部,而丞相阿鲁台则向东逃。朱棣先是亲率将士向西追击本雅失里,不久明军在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而明军见到本雅失里大败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又挥师向东追击阿鲁台。双方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杀敌无数 阿鲁台坠马逃遁,然而此时的朱棣也没有趁胜追击,而是因为天气炎热,明军50万大军面临缺水断粮的危险,于是50万大军不得不班师回朝。

阿鲁台就这样被朱棣放虎归山,成为朱棣一次又一次北伐的导火索,这是朱棣的第一次北伐,表面上看似取得了胜利,实则这个战绩实在不怎么样,50万大军被鞑靼忽悠在大草原上转圈圈,虽然最终大大挫伤了鞑靼的元气,但是50万大军却让一个阿鲁台逃脱,大明的心腹大患依旧存在,所以这五十万大军等于是陪着朱棣,在漠北旅游了一趟 啥事儿也没干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军在1410年出征鞑靼后,瓦剌部落趁机迅速发展壮大,显然已经成为漠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公元1413年 瓦剌军进驻胪朐河窥视中原,次年二月 朱棣决定再次御驾亲征,打压一下瓦剌的嚣张气焰。

与第一次相比 这次北伐收获巨大。首先明军在三峡口击败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接着明军又行至勿兰忽失温,但是却在此遭遇了瓦剌军3万之众的输死抵抗,瓦剌军依托山势 兵分三路阻抗,朱棣临危不乱 派骑兵冲击瓦剌大军,引诱敌兵离开山势 再和敌军对峙,又命大将柳升用火炮攻击瓦剌大军,而自己则亲率铁骑杀入敌阵中。朱棣手握长剑在敌军中拼杀,依旧雄姿英发,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年老的迹象。明军见皇帝都这么奋勇杀敌 士气大振,瓦剌大军根本抵挡不住明君势如破竹的攻势,不一会儿功夫就落荒而逃,朱棣见瓦剌大军想要逃跑,命令大军乘势追击 兵分几路夹击瓦剌军,杀敌数千 瓦剌大军纷纷溃退。

这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战绩相比于前一次要好看得多,但同时明军也伤亡惨重,根本无力再继续北伐。于是明军又不得不再次班师回朝,而在这次战役中瓦剌也遭到重创,很多年都没有再进犯大明边境。

朱棣两次北伐,动用兵力五十余万 民夫数百万,粮道漫长 补给困难,给明朝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又加上修建北京故宫 郑和下西洋等,都需要大量物力和财力,当前明朝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再一次北伐,但是这北方的割据势力没办法解决,在朱棣心里始终是一块心病,于是朱棣不顾大臣反对,再一次决定亲自带兵北伐。

誓要彻底消灭蒙古余部,然而此次北伐比前两次都不如,数十万大军出师呼伦贝尔,鞑靼首领阿鲁台闻讯率部全部撤离,朱棣在北漠连阿鲁台的影子够没见到。但是自己不顾大臣反对执意北伐,总得给他们一个交代吧,于是朱棣命令在《北征录》中,竭尽所能地粉饰此次北伐之行,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其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杀首贼数十人 斩获其余党无算。自相矛盾的说法 含糊其辞的斩获表明,朱棣这一趟北伐劳师动众但还是白跑了,于是朱棣的第三次北伐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永乐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里,棣又发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阿鲁台故技重施,在明军到来之前就早已率部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到朱棣率大军到来的时候,见到的就只有茫茫的大漠风光。

在《明史》里这样记载,如入无人之境,这并不是说明军英勇,而是在周围300余里内,根本见不到鞑靼的踪影,朱棣懊恼不已,只好把只好把擒获的一个蒙古酋长,说成是鞑靼王子 封忠勇王,作为鞑靼来降的证据,总算可以搪塞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次北伐,朱棣索性空手而回,连可以冒充的战果都没有,从头到尾未见一人,弥望荒尘野草 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 疑其遁已人,无奈之下朱棣只好再次无功而返,而行至榆木川时朱棣因病重去世,最终这位雄才大略的明成祖穷极一生,也没能完成彻底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的愿望,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含恨而终了。

纵观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明朝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雷声大雨点小,被草原上的蒙古达子忽悠来忽悠去,但是最终却没能达到朱棣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在综合了朱棣五次北伐的经过后,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 明军军队对于草原环境不熟悉,使得蒙古军队得以借助地理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骑兵优势,从而避免了与明军硬碰硬的作战方式,这也是鞑靼把明军带着转圈圈,而明军却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

第二 明军北伐蒙古属于远征作战,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明军难免会有疲惫感,而蒙古部落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随时来随时战这是蒙古部落最大的优势。

第三 后勤物资是保障北伐顺利进行的条件,而就明朝当时的经济基础而言,根本就没有长时间远征的条件,相比之下蒙古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优势就是不会为经济而发愁,他们的经济不受政府制约,这也是朱棣为什么每次打到一半,就不得不班师回朝的原因。

总而言之,朱棣五次北伐虽然没能达到他理想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缓解了明朝边境的压力,朱棣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多次御驾亲征漠北的第一人,他那股雄心和魄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棣也真正做到了不和亲 不割地 不纳贡,天之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后世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