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高净值TIMES团队 Phoebe Liu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高净值TIMES(ID:HNWI-TIMES),为原创作品,其他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标来源,并同时转载文末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我们的教育正在滑向一条不可预测的轨道,即使掌舵人已经踩了紧急刹车。

我们的教育红利也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消耗殆尽,即使高考独木桥上仍有千军万马。

曾经我们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代证明了。

现在我们自嘲“寒门难出贵子”,近5年各省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无意间坐实了这句话。

按说即使学历不可世袭,但文化氛围总能影响一家人的家庭底蕴,但即使如此,985毕业的孩子却没能和上一代人一样优秀……

就连北大教授都哀莫大于心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家庭是不是真的无法破除教育的诅咒?

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3代人了,我们为什么就是抓不住教育红利?

真的很奇怪,当“寒门难出贵子”蔓延到知识分子家庭,我不禁想问: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导致教育红利代际传承屡屡失败?

这段时间,高考出分的新闻很多,各家喜忧有别。

有的孩子考了500多分,没达到预期,查完分独自一人坐在床上拉了一小时二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孩子超出本科线,裁缝妈妈喜极而泣,苦了这么多年,孩子有大学读了。

在东亚文化中,似乎没有哪件事比高考更意义重大,它代表孩子长大成人,孩子大学毕业,父母肩上的责任就卸下了一半。

高考成绩牵动着每个家庭,这样的故事每一年都在上演,只是 今年会更苦情 ,因为数据在预警——高考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昨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2021年天津高考成绩达到700分以上的有343人,超过680分的,有1359人。

假设今年高考扩招,我们按清北给天津名额总共300个来算,也没办法保证700分以上的天津考生全部上清北。

清醒吧,现实就是这么残酷,700分还是上不了清北。

造成高分区竞争激烈的原因在于太多考生通过“高考移民”跑到天津来考试了,改革这么多年,高考大省的考试压力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向四周蔓延,而且除了应届生,还有复读生。以往的复读生是奔着考大学去的,现在的复读生,是奔着好大学的好专业去的。

上了清华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没关系,复读一年重新上清华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这条相对公平的赛道,正在一点点走向极端化,也正因此,国家才会开始出手整治,严禁复读。

但即便如此,按照今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可以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或许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刻,我们因为太多学生考太好而发愁,也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刻,我们因为考太好却还是挤不进好学校而发愁。

天津只是高考压力下的冰山一角。

要是我们把今年高考数据单独拉出来看,高考这个大盘子上受影响的人更多。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总人数有1078万,假设每所学校今年招生额为1万,今年能够考上211以上梯队学校的,只有151万人,占考生总数的14%…… 剩下的927万考生,按照中国教育传统定义,都是本次高考的陪跑嘉宾。

而在这151万上了“211学校”以上的考生中,是包含了复读考生的,如果剔除掉这部分,真正当年上岸的应届生也许不到140万。

单从这个数据上来看,升学真的太难了。也正是在这种精英教育制度下,才催生了孟母三迁、高考移民……

想必此时你也能明白,为什么北京的清北考二代没有办法和父母一样再升入清北,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焦虑——

因为按照同样的算法,北京地区考二代入清北需要在一众的清北父母生的同龄孩子中再考到班级前TOP10,其中难度可想而至有多大。

而学历不可世袭,吃到考试福利的父母想继续自己奋斗了多年完成逆袭的方法教娃,却发现此时社会大背景已经不允许了。

大家开始抱怨社会不公、内卷严重、学校不负责、教育资本大行其道,比如衡水美国上市、去年年底一大批中国教育机构纳斯达克敲钟。

但我们真的忽略了一个事实, 自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经过了44年,上下有三代人之久了,第一波红利差不多过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笑说人生有康波周期,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三次。这三次中,你觉得哪一次成本最为昂贵。

我回答,遇见第一次红利时的代价最为昂贵。

因为人往往没有意识到第一次红利摆在自己面前就错过了;

常常在吃到第一次红利以后产生一劳永逸的情绪;

屡屡在吃第一次红利时忘记提升自身,失去红利殆尽卷土重来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90年代靠着第一波房地产红利致富的群体,如果后期没有继续提升投资理念,这部分群体对楼市的信仰可以用坚不可摧来形容,而且穷其一生都会为这个信仰充值。但是,30年红利期已过,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不像刚萌芽那般有大幅成长空间了。

再或者比如谈第一次恋爱,多数人会觉得天长地久,没人会去设想分手这个可能性,想娶富婆、嫁大款躺平的人比比皆是。

又或者人生第一次买房,刚需买房的房贷利率和购房资格都比购买二套房、改善型住房友好很多。

在中国这个尤其“看重”公平这一指标的社会体制下,我们的第一次红利比西方更充足,这也是我们阶级跃升的垫脚石,但很多人在接受第一次红利时毫无知觉,直到使用完了,才发觉它的可贵。

比如高考,应届生可以享受国家公立资源、家里资金有限可以贷款上学、应届生毕业,社会各界对其都有专门的招聘通道和培训方式。

因为刚出社会,应届生除了真诚以外,大多数优势是比不过往届生的。

但公平也意味着以群体牺牲为前提,因此第一次红利都是一次性的, 用完就没有了。我们人口基数太大,社会资源太有限,一个人用完,后面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需要。这也是国家开始动手禁止复读的原因之一。

当你已经拥有了上名校的权利,你还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再复读,再考一次名校,再占用一个名额,少数人这么做是追求,多数人效仿就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方式是转专业而不是重新复读一次,因为复读一年也需要时间成本。

同理,高考的第一次红利正在殆尽。

家长们死磕在高考这条路上犹如守株待兔,坚信它公平、但就是不愿意承认录取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送孩子上补习机构超前学习,当孩子领回满分问卷时,获得短暂性的心安,并接着等待下一次的月考的临近,却没意识到自己手中的资源可以为孩子撬动更大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想通过吃高考红利获得一劳永逸。

我们来看看另一些吃到第一批红利的家长现在在做什么。

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让孩子在国内打好基础以后初中就送出去留学了,或者配置了第二重身份享受国家对海外身份的优惠政策,又或者根本不会要求孩子去做一份螺丝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上海某一顶尖国际六年级的孩子在讨论着核武器、国家安全等议题,模拟联合国发布会已经搬上讲堂。

而公立学校的孩子在学习如何赏析一个句子,并且将其模仿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六年级的孩子或许不能说出头头是道的论点,但 现代教育至少已经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人类责任、群体关爱、人于宇宙浩瀚之渺小…… 而只有开阔了视野才能帮助他们出现往这方面思考的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类家庭不再死磕高考这条路,而是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

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公立学校+补习机构的学习模式和所费成本,恰好国际学校一站式全部服务到位了,有一些费用还更低,甚至家长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更少, 但孩子得到的却是更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所需的思辨方式。国际学校一般采用的是小班教育,老师的对学生的关爱也更集中。

这部分人不是其他人,恰恰是吃到了第一波高考红利的人,利用自己赚到的红利再次升级变现。

要记住,没有一个家庭的阶层跃升能在一代以内完成的,在中国,至少需要7代,且代代都有审时度势的眼界和能力。

这才是我们教育所应倡导的, 教育的本质是“去依附”,

是培养一个人不论在哪都可以把自身拥有的资源变现存活的能力,是让一个家庭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眼界和思维模式,从而为后代攒下积蓄。

而积蓄是一个人/家庭经营风险的能力。

积蓄越多,说白了就可以多试试呗。没什么积蓄的,大学一毕业就要出来工作维持生计了。

因此,每当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的时候,比起着急,不如先想想当时自己是如何利用第一次红利的,又是如何通过第一次红利获得家庭积蓄。

真正聪明的家庭已经转换考试赛道了,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着善于利用第一次红利的基因。

而囿于第一次红利的人,最后都会受到神明之鞭的敲打。

这是我昨天晚上网上冲浪时偶然刷到的视频,对国际学校到底在教什么还不大清楚的朋友,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链接《采访顶尖国际学校学生,小学就要写论文?难度远超国内高中?》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z4y1D7ki?p=1&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ource=WEIXIN_MONMENT&share_tag=s_i×tamp=1612428135&unique_k=cTZThs

不过话说回来,国际学校也不好选,我们下周会做一场国际学校如何选校的北京线下沙龙,有兴趣的可以来聊聊。

本周则会先安排一场教育的线上沙龙。

本周线上,下周线下,感兴趣的都可以加文末微信报名。

ref:

1、最昂贵的第一次红利.无往不利

2、采访顶尖国际学校学生,小学就要写论文?难度远超国内高中?.杰克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