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的语言题,占据了公考题目的接近三分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之所以把语言放在公考的核心位置,是因为无论是在公务场合,抑或是日常生活中,聆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用清晰的语言逻辑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至关重要。简单说就是听得明白,说得出理。要做到这两点,语言一定离不开逻辑。

公考的语言逻辑包括前后一致、总结归纳、循序递进等逻辑类型,掌握了这些逻辑,做起题来就可以稍微游刃有余。

一、前后一致

表述一个观点,要做到前后一致。听着像是无病呻吟,其实对交流而言,可以传递明确的信息,而不顾左右而言他,也是不小的考验。举个例题,来说明前后一致的逻辑对解题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18年国考的第22题。第一眼看过去,缺失掉的词语所在的最后一句,意思简化理解下来是:看似_____的东西,今天不重要,以后可能重要。基于前后一致的逻辑,后面的“今天不重要”就是在描述前面所缺失掉的词语。因此,应该选择微不足道,即不重要。前面的两个长句根本不需要花精力去阅读,去理解。

二、总结归纳

为了说明一个观点的合理性,说服他人接受所表达的观点,常常需要拆解展开,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详细的分析,而不是苍白无力的陈述。反过来,对于多个层次的内容,要能够提炼出框架,提炼出逻辑,提炼出观点,也就是总结归纳。

这是2018年国考的第37题。题目本身列举了多处地名变化的情况,如南京、徽州、严州、宁波,而这些变化是有源头的,是有迹可循的。基于总结归纳的逻辑,本段文字意在表达的是地名的变化是有原因的。因此,选项A最为准确。

三、循序递进

像是交朋友,总是由浅入深;像是剥洋葱,总是由表及里;像是吃西瓜,总是由内而外。所以循序递进逻辑的关键在于“序”,要去寻找、发现、确认语言是按照什么“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18年国考的第45题。排序题要首先去定位容易找的“序”。略读一遍,有些主语是绿化,有些是城市绿化,有些是城市市情。按照循序递进的逻辑,一般从大概念到小概念,先总体讲绿化,再讲细分的城市绿化。第⑥句城市市情以同时开头,显然是和城市绿化并列。所以先排序是②④⑥。其实符合这个逻辑的只有C选项,已经可以完成答题。

另外三句,①、③、⑤均出现“乡土草木”,对②、④进行了进一步说明,而且①、③开头具有提示性关系的词语,即以此看来……上述……,所以……这些……。①中提到“绿化”,是对绿化的递进性解释;③中提到“城市绿化”,与⑤ 一起对城市绿化的递进性解释。

公考的语言考试,考察考生的前后一致、总结归纳、循序递进等逻辑思维。这些逻辑思维不仅仅可以帮助考生应对公考,更能够帮助考生在职场和生活中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