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奇人,别人都在娘胎里待十个月,他倒好愣是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别人一两岁就能开口说话,而他五岁了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哲学家,他就是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

王阳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又是怎么成为心学的创始人的,本期视频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这位,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哲学家 王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 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要我说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他的祖辈,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更是成化年间的进士,因王阳明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居住 自号阳明子,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阳明先生。

不平凡的人一定有不平凡的出生,而王阳明的出生更是充满传奇色彩,据说王阳明的母亲怀胎十四个月,而王阳明还不愿出来。直到有一天,王阳明的祖母梦见有一位天神踏着七彩祥云,怀中抱着一个孩子从天而降,这时王阳明的母亲才生下了王阳明,就好像这个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一样。由于王阳明不同凡响的出身,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王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胎十四个月的王阳明终于是出生了,但是接下来这好不容易出生的王阳明就有出事儿了,他已经年满五岁却一直不会说话。按照正常孩子两三岁也便能说话了,可是小王阳明却一反常态,不管大人怎么教小王阳明愣是不张口说一个字。这把小王阳明的家人急得都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家里人都渐渐认为,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说话了。

就在大家对王阳明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这王阳明他又发生变故了,就好像是上天眷顾一样他渐渐又会说话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慢慢给您道来。

原来有一日,王阳明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碰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和尚,这个和尚摸了摸他的脑袋,叹息道 多好的孩子 可惜被点破了。回家之后同伴们把这件事告诉了王阳明的父亲,他的父亲觉得可能是这个名字和孩子犯冲,,于是就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马上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守仁,自此王守仁这个名字就应运而生了。

说来就是有那么神奇,这名字一改王阳明就渐渐可以开口说话了,而且啊这一开口还语出惊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等都从他的嘴里冒了出来,要知道此时的王阳明才五岁啊,他的父亲就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于是就开始叫他读书认字,王阳明在别人还在玩尿和(huo二声)泥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对那些名家名篇过目成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 留在京城为官,次年准备将王阳明和自己的父亲王伦接到京城居住。当王阳明祖孙二人途经镇江金山寺时,一群文人听说状元之父到来,就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的才华,王伦冥思苦想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在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张口吟诵道,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闻之十分震惊,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竟能作出这样一首诗,实在是叫人不敢相信。

于是他们都纷纷猜测,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震慑他们,于是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诗,进一步证实王阳明的才学。王阳明略微沉思后又昂首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诗虽然没有前者有韵味,但是却保函人生哲理,而这却是一位十一岁孩子的作品,这种阅历和见识足以让人称奇,慑于其诗之气魄 众人齐声叹服。

后来王阳明开始接受正统的教育。但是在学堂又一次语出惊人。当先生问他为何而读书时。王阳明却一本正经地说 为了作圣贤。古往今来只有孔夫子被称为圣贤。就连孟子也被称为亚圣。而如今王阳明却说自己也要做圣贤。这差点惊掉了先生的下巴、后来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对着王阳明就是一耳光。你小子也太狂了、但是这一耳光并没有打击到王阳明。

在王阳明15岁的那年,王阳明跟随父亲到居庸关 山海关一带游历,壮丽的山河 宽阔的大漠和草原,让这位少年心比天高,从此经略四方之志在王阳明的心中冉冉升起。回来后王阳明就写了封奏折,让父亲转交皇帝,说自己要带兵出关讨伐贼寇,王华把奏疏一扔,转手又是一巴掌,无知之极 狂妄之极啊。或许王华也没想到,自己竟会生出如此狂妄的儿子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改变王阳明这种年少轻狂的行径,王华特意给王阳明说了一门亲事,希望借此机会让自己这个儿子收收心,别整天胡思乱想,但是就在拜堂当天王阳明那边就又出事儿了。到了该拜堂的时候,王阳明人却不见了 怎么找也找不到,到了第二天才在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原来他遇到了一位深谙养生之道的得道高人,于是两人谈经论道,结果把结婚的时间都忘记了。

结婚之后的王阳明不再想当讨伐贼寇的将军了,而是一心想着怎么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贤。

一次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在上饶拜访大儒娄谅,娄谅是一位笃实的儒者,给他讲宋儒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可学而至。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

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圣人,他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特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是可以通过观察物体本身找到的,王阳明对此是深信不疑啊。王阳明决定通过观察竹子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还拉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来陪着自己一起格物,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家中的竹子,一天 两天,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朋友突然砰的一声晕倒在地,而王阳明自己呢还辛苦坚持,+希望能够从中悟到真理。终于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坚持不住了,也砰的一声晕倒在地,最终什么真理也没有悟出来。难道自己想成为圣贤的愿望就真的这么难以实现吗,王阳明不禁发出了灵魂般的考问。

长久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王阳明开始潜心学习,终于在28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但是因为当时大太监刘瑾祸乱朝纲,处处不得志的王阳明又一次碰壁。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刘瑾,被贬黜到了贵州龙场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

当时龙场这个地方并没有得到开发,人迹罕至 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阳明先生年谱》中记录当时的情形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集中,蛇虺(huī)魍(wǎnɡ)魉(liǎnɡ) 蛊毒瘴疠(lì)。

尽管生活在这人迹罕至 鸟不拉屎的地方,王阳明依旧没有放弃他成为圣贤的理想。他废寝忘食地思考着,这个世间的理究竟是什么,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究竟是否正确,如果就像朱熹说的人都没有了欲望,那么为什么这个世间还是有那么多不公平,人们还是为了欲望做了那么多不可饶恕的罪孽。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王阳明简直是茶饭不思像是着(zhao)了魔一样,他还在龙场的一个山洞里造了一口石棺,每天忙忘了就躺里边思考理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终于有一天王阳明有了点眉目。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道,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终于领悟到圣贤说的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理不在竹子里 也不在石头棺材里 理自在人心啊,只要随心而动 随欲而行,这不就是世间最大的理吗?

换句话说朱熹虽然是一位圣人,但是他却把人性和欲望分开来看,要知道人和欲望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人才存在欲望,反之如果没有了欲望人也就不存在了。而王阳明悟出来的思想,正是承认了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凡事跟着自己的心走 这就是理,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从此王阳明就此开启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 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成为后世无数豪杰的指路明灯。也使王阳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与孔孟朱并列而永垂不朽。而王阳明也巧妙地将心学运用于军事当中。使他成为继诸葛亮后的又一位文人将领、